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7 毫秒
1.
银镜反应是有机化学醛类的特殊反应,其原理是醛基具有还原性,与银氨溶液的弱氧化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根据醛基发生反应的条件,改变反应物来实现银镜反应.本文主要研究Na2SO3的银镜反应.  相似文献   

2.
以回收的银镜反应实验中产生的银为原料,探究了银镜反应中还原剂选择的依据,并以Sn2+为还原剂与银氨溶液反应得到了均匀的银镜。  相似文献   

3.
银镜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实验中鉴别醛基存在的典型实验。教师做好银镜反应实验,对于学生理解含醛基有机物质的性质、结构都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所在学校有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做葡萄糖的银镜反应实验没有成功,未能出现银镜现象。本着教学反思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笔者对葡糖糖的银镜反应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亚硫酸钠的银镜反应已用实验证实,实验中表现出了Na2SO3的强还原性,但此实验中银镜生成的时间却较之醛的银镜反应要长许多。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Na OH溶液加入量的多少对此反应的银镜产生速度有很大影响,从多个方面定性地探究了此银镜反应。  相似文献   

5.
对非醛类物质的银镜反应进行了探究,如有机酸类,酮类,糖类物质等,探究了这些物质是否可以发生银镜反应,以及反应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6.
银镜反应是中学及大学有机化学的一个典型反应,在许多教材中明确指出醛与硝酸银的氨水溶液共热,醛氧化成相应的酸,银离子被还原为金属银,沉积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在同样条件下,酮不起反应,因此利用这个反应可以区别醛酮。但在学生实验中却发现,某些酮、酸甚至酯可以和硝酸银的氨水溶液作用产生银镜,而某些含有醛基结构的化合物却不发生银镜反应,就此现象,作者通过实验以及文献查阅,探讨了不同类型有机物发生银镜反应的原因及条件。  相似文献   

7.
对非醛类物质的银镜反应进行了探究,如有机酸类,酮类,糖类物质等,探究了这些物质是否可以发生银镜反应,以及反应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8.
银镜反应是一个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通常用于醛基的检验,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银镜反应却不容易成功.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不少教师对银镜反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都是从控制实验条件、提高成功率的角度出发.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笔者对银镜反应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究,并对"该反应为什么要这样做"提出了进一步的见解.供各位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化学实验室和化学教学中,银镜反应一直广泛地应用于鉴别醛和酮。是否一切含有醛基的有机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功地发生银镜反应而不含醛基的有机物都不起银镜反应呢?我们通过实验对银镜反应的应用范围、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浓度及溶液的碱度对银镜反应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现将讨论情况分述于下。一、银镜反应的应用范围我们在两个试管中各加入5毫升多伦试剂,再分别加入8滴0.1M苯酚溶液和3滴98%甘油,把试管置于水浴中加热,数分钟后,都能得到与醛类有机物同样光亮的银镜。此外,具有一定还原能力  相似文献   

10.
统编教材列举了醛、含醛基的糖、含醛基的酸、含醛基的酯等含醛基的物质能发生银镜反应,未提及不含醛基的其它有机物,能否发生银镜反应,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酚、胺也能发生银镜反应。苯酚的银镜反应在一洁净试管中,注入2毫升银氨溶液,滴入三滴苯酚溶液。放在盛水的烧杯中,水浴加热加至冒气泡时,溶液变为深灰色;至90℃时,出现银镜,移去酒消灯,静置片刻。倾去废液,即有一层光亮  相似文献   

11.
浙江乡村地名的取义倾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的生成,既受一定地域自然条件的影响,又有一定地域历史文化的作用.浙江乡村地名的取义丰富多样,在寓意、描绘和借代3个方面倾向性表现得尤其突出,大多数地名能充分反映当地的地理、历史、文化特点,可以顾名思地,但也有的地名不可以"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12.
都市流行词语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词语的急剧变化一般发生在社会大变革之际。本文拟通过对一些都市流行词语的分析,管窥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价值取向、文化心态等,进一步印证语言的社会镜象功能。  相似文献   

13.
白色家电的显示要求相对较低,采用通用芯片74HC164替代专用显示驱动芯片,既可获得相同显示效果,又可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在救援、安防、勘探、侦查、追踪等特殊条件下,经常存在人类不可到达的区域,利用智能探测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代替人类执行上述场合的特殊任务。文章介绍了智能探测车的设计思想、硬件电路的4个模块以及设计中应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当代政治民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政治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政治民谣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其产生和传播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在社会政治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价值。它是普通民众政治感情的流露,其内容主要是讽刺、谴责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可以作为当前共产党员进行党纪党性教育的一本民间教材,让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以之为镜,让心中的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6.
镜子阶段理论是拉康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围绕镜子阶段以及镜子阶段的虚幻自我展开论述,梳理了虚幻自我之前、之后辨证运动的整个历程,突出了镜子阶段在自我的功能形成,以及拉康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高中化学钠与水反应这一实验中,由于不可排除铝的存在,无法肯定收集到的氢气是钠与水反应所释放。鉴于此,建议为了保留原有实验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可用几层纱布或塑料(刺孔)等材料来替代铝箔,改进了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新时期的小说以其背离主流政治的主题和题材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据特殊的位置,并使其与其他的新时期小说家们异趣。作为"散文化小说"叙述的个案,他重接现代抒情小说传统,同时保持他的小说中对风俗画描写的独立意义。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结构方式、语言表达、短篇行文为他在新时期文坛上寻觅到了独特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用DSC技术研究CnZnCl(n=12,14,16,18)及其C14ZnCl/C16ZnCl二元体系固-固相变的动力学,借助动力学方程Kissinger法和Ozawa法计算固-固相变过程的动力学参数—活化能(Ea)和反应级数(n),两种方法的结果相符.结果表明它们的固-固相变级数均为1和纯物质的活化能随链长的增加而减小;比较纯物质与二元体系的活化能,发现二元体系的活化能相对较低,因此,从动力学角度讲,二元体系的相变较容易发生.所以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应用二元体系.  相似文献   

20.
植物群落演替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群落的演替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复杂的动态过程。演替过程不仅受到群落内外环境因子的干扰和影响,而且受到群落本身结构的制约。本文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演替的一般途径进行了归类比较。此外,还对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的线性和非线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