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历史上的佛门寺院中曾出现了众多武功过人的武僧,特别是在隋唐时期的寺院僧人中习武活动更加突出,一直到明、清之际,而少林寺武僧的习武活动更有“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茅无仪《武备志》)之说。追溯少林寺武术的历史源头,探究我国历史上寺院僧人尚武活动,我们发现,少林寺武术虽然最早来自邺下寺院僧人的习武传统,其发展成熟则是在少林寺寺内寺外民间习武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稠禅师离寺后的少林寺与隋唐少林武僧少林武术发端于北魏(太和19年)建寺17年之后的邺下著名武僧稠禅师。…  相似文献   

2.
邺下高僧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贡献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爱民 《体育学刊》2003,10(3):52-55
从对历史献和实物资料的记载分析北魏以来邺下寺院与少林寺之间的交流以及对少林寺僧人形成尚武活动传统的影响,论证邺都地区历史上的佛教寺院武僧与少林寺的相互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武术     
G852 20033903邺下高僧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贡献与影响=Discuss contributions of monks from YexiaTemp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haolin temple andShaolin Wushu[刊,中,A]/马爱民//体育学刊.-2003.-10(3).-52-55参14(SJ)武术//少林派//发展 从对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分析北魏以来邺卞寺院与少林寺之间的交流以及对少林寺僧人形成尚武活动传统的影响,论证邺都地区历史上的佛教寺院武僧与少林寺的相互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对目前部分学者所指"少林僧人扶唐据贼的历史事实与少林武术无关"进行考证,得出以下结论:"少林武僧扶唐据贼"只是少林僧人从事的众多军事行动中的一件;少林的尚武之风从北魏时期已发端,到唐朝的时候,有不少僧人从事武术练习,所以"扶唐据贼"的僧人应当是身手矫健的习武之人,而后人对这件事的各种演绎,亦是对少林尚武事实的推崇;参与事件僧人的数量是否为目前所指的十三人还尚待考证;"少林十三僧救唐王"的故事是在明朝万历之后才形成的。演绎过程大致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初期从"少林十三僧"演变成为"少林十三棍僧",之后在清初产生"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清朝中后期,这个故事被演绎成各种不同的版本。  相似文献   

5.
从稠禅师及邺下定晋禅院考察看少林武术发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爱民 《体育学刊》2002,9(5):62-64
通过历史献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考察了少林寺第二任住持稠禅师幼年习武邺下定晋禅院和出家为僧的过程,论证了少林寺及我国历史上的寺院僧人习武活动与中华化的关系,证明少林武术的开创与形成是对中华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同外来佛教高僧无关。  相似文献   

6.
深夜,有一个悲观厌世的男子从家中拨通了某寺院的电话,他向接电话的僧人倾诉了一番自己的苦恼和困惑,僧人也耐心周全地予以开导和安慰.他非常感激和欣慰,就问僧人的法号,准备翌日前去拜见.  相似文献   

7.
少林为何尚武? 佛教推崇“慈悲为怀,积德行善”。在佛教的四根本中,首戒便是戒杀。作为佛教禅家祖庭的少林寺为什么还要舞刀弄棒,谈武弄兵呢?这正是少林武僧的独到之处,反映了他们对宗教的理解。 自从少林十三棍僧救下唐王李世民,李世民就特许少林武僧不戒酒肉,少林武僧因之成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五荤和尚”。少林寺也从此有了  相似文献   

8.
紧那罗王考     
少林寺伽蓝殿奉祀紧那罗王,有别于全国其他寺院。此与少林寺尚武传统有关。紧那罗王在少林寺僧人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被尊为“武圣”,为少林寺护法神。紧那罗王信仰是少林寺信仰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也是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宗教文化的核心所在。 据我考证,少林寺紧那罗王信仰实源于观音菩萨信仰的表现形态之一——那罗延执金刚神信仰。观音菩萨信仰始于姚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2007,(9):51-51
8月8日到9日晚上8点,昆明剧院上演少林功夫剧《寺院内外》,观众与少林功夫亲密接触。《寺院内外》是一台现代功夫剧,以少林寺武僧的日常生活为主线,以武术的形式向观众们演绎了寺院生活。最大的看点是全部表演都是少林真功夫。其中既有"十八罗汉"这样武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大量的实地考证及资料阐释分析,邺都武术文化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结论认为: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安阳邺下寺院与少林寺之间无论是在佛教还是在武术交流传播等方面均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为进一步梳理和研究少林武术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