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典故,诗文里引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句。典故多由四字构成,亦有四字以上或四字以下的,其中二字典故也有一些。下面是笔者集来的二字典故40例,供参考。泰斗。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凸人杰。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凸仁人。典出机记·中庸》,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凸碧血。典出《庄子·外物篇》,比喻为国死难的人。凸西席。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凸青鸟。典出《艺文类聚》,比喻为情人的信使。凸凡鸟。典出他说新语·简傲》,比喻庸才。凸染指。典出《左传·…  相似文献   

2.
经本义是指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中为常道。《礼记·中庸》中有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孟子·尽心下》中君子反经已矣,经正则庶兴,经即为常道之意。经亦指宗教教义等。典指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书籍。孔传:典,谓经籍。《后汉书·  相似文献   

3.
典故,诗文中引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句。典故多由四字构成.亦有四字以上或四字以下的,其中三字典故也有一些。下面是笔者搜集到的三字典故50例,供参考。一字师。典出《五代史补》,比喻给人以重要点拨的人,或表示拜师者的谦虚。人中龙。典出《晋书·宋纤传》,比喻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4.
程鸣 《教学随笔》2008,(12):66-66
(9)肺腑之交:指无语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唐代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有"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之句。(10)患难之交:指同在一起共过忧患艰难的朋友。典出明代焦《玉堂丛语·荐举》:"仲举与文  相似文献   

5.
乔装打扮     
词语含义改变自己的外形,使人认不出自己。指进行伪装,隐蔽身份,以欺骗别人。成语出处明·阮大铖《燕子笺·骇像》:乔装打扮多风韵。  相似文献   

6.
承德由雍正皇帝命名,历来被解释为"承天之德"或典出《尚书·周官》。雍正作为康雍乾盛世承前启后的一代帝王,继位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兴利除弊改革,《周易·蛊卦》体现了雍正皇帝革除康熙朝弊政的一系列行动,承德是他锐意改革的精神动力,也是其改革成果的一座丰碑。承德典出《周易·蛊卦》是符合历史史实和雍正心理的。  相似文献   

7.
"破镜重圆"典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讲的是南朝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的故事.后来人们用"破镜重圆"来比喻夫妻离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聚.  相似文献   

8.
道德箴言     
凡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为目标的人,是坏的;凡是以博得别人的好评为目标的人,是脆弱的;凡是以使他人幸福为目标的人,是有德行的。——《托尔斯泰传》最简明扼要的道德准则是,尽可能少地迫使别人为自己服务,尽可能多地为别人服务;尽可能少地有求于别人,尽可能多地给予别人。——《列夫·托尔斯泰文集·十五卷·政治》  相似文献   

9.
九族,始见于《书·尧典》:“以亲九族.”孔传:“以睦高祖,玄孙之亲.”指的是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这是同姓亲族.明、清刑律服制图,均以高祖至玄孙为同宗亲族的范围.古代一人  相似文献   

10.
名言,指名人讲过的话,语出《世说新语·言语》:“……曰:‘此子疲于津梁’,于是以为名言。”良言,指鼓励人进步的话。语出《儿女英雄传》:“……顾肯堂先生一片苦口良言,急流通退。”忠言,指诚恳规劝的话。语出《宋史·赵普传》:“卿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复来奏。”怨言,指不满或抱怨的话。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而食。”  相似文献   

11.
曹丕的《典论·论文》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论著作,不仅有多项开先河的理论贡献,同时也显现出曹丕作为建安时期邺下文人的组织与领导者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从这两点入手研究,会对曹丕的《典论·论文》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1、三味意指三种书的“味道”。三种书即经、史、子。典出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序》:“无若诗书之味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又如宋代李叔《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 2、方寸本指心,后引申为心绪、思绪。如《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  相似文献   

13.
羊质虎皮     
典出《南史·羊侃传》。羊侃是南北朝时期北魏人。父亲羊祉,为人刚烈,曾任龙骧将军。羊侃身材魁梧,膂力过人,认识他的人都叫他大力士。他十几岁就随父亲征战,并立下了战功。北魏皇帝  相似文献   

14.
“文”和“意”是《中国小说史略》中使用频繁的两个概念.它们都和《典论·论文》的“文气说”密切相关,“文”和“意”的使用构成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批评表述方式的重要特征,《中国小说史略》这种表述方式的运用显示出了《典论·论文》中“文气论”的传统思想资源与现代学术发展相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成功劝阻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故事。课文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相似文献   

16.
折角典出《汉书·朱云传》:“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齐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后用来指能言善辩。如隋朝于仲文《答谯王诗》:“折角挥谈柄,重席吐言泉。”折桂典出《晋书·郤诜传》:“(诜)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帝笑。”后用来指科举及第。如唐代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相似文献   

17.
目不识丁 比喻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的典故。典出《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弘靖传》,大意是说,唐朝的韦雍等人常责骂军卒,还嘲笑他们说:"现在天下太平,不用打仗了,你们虽然有些大力气,终究是无用之辈,还不如识几个字。""丁"是一个很简单容易认的字,所  相似文献   

18.
在刘劭与曹丕、《人物志》与《典论·论文》之间 ,存在着多方面的、直接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典论·论文》中的诸多思想理路和学术向度的获得 ,几乎无处找不到它同《人物志》的或深或浅、或隐或显的联系。对于《典论·论文》来说 ,刘劭的《人物志》是一眼深泉 ,一股雄风 ,一团酵母 ,没有它丰富的思想滋润 ,没有它辨证思维方式和思想的鼓舞和启迪 ,没有它坚实厚韧的哲学的力的感发 ,就不会有《典论·论文》思想的活泼敏锐、思维方式的灵犀生动和思维视野的开阔宽广 ,以及思维质量的高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夕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成功劝阻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故事.课文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0.
四极地理观,指古代中国人对东西南北四极所至之地的看法。这一观念源于东夷及殷商文化,主要蕴含在《山海经》和《尚书·尧典》之中,后被战国学者继承、发展,这在《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楚辞》等著作中均有表现。先秦四极地理观主要表述为东至旸谷或大海、南至交趾、西至昧谷或流沙、北至幽都等,具有虚实参半的特点,并为后世所沿用,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人对天下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