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化学对物质的溶解及物质反应热量的变化往往是用温度计来测定。而温度计体积小,在演示实验中,不易被大多数学生观察,影响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讲中和反应时没有更好的仪器来定性的表现出中和反应热。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我们自制了这套装置(见图)。它能较好地测量出物质反应热、溶解热及系统的密封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1 “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的演示实验初中化学教材有关硫酸溶解放出大量的热的演示实验中 ,要求“用手接触烧杯外壁 ,注意溶液温度有什么变化” ,这一做法存在两个缺点 :(1)只能让少数学生接触烧杯外壁 ,不能向全班展示实验现象 ,直观性差。(2 )烧杯外壁温度很高 ,接触时烫手 ,不安全。我在教学时将这个实验作如下改进 (装置见图 1)。图 1取一支细长的试管 ,注入5mL无水乙醇 ,用试管夹夹住浸入刚被稀释的硫酸烧杯中 ,由于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从而试管中的无水乙醇立即沸腾(无水乙醇沸点 78 3 2℃ ) ,用烧着的火柴杆靠近试管口…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节中,教材通过两个演示实验,引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使学生了解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会伴随着能量变化,而这些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量变化。演示实验结果不可能让每个学生触摸到,普通的温度计也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看清楚。我设计制作的“热能变化显示仪”(如图1所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许多演示实验,只要不需指示具体温度而只需反应温度有变化量时,用此显示仪可增大灵敏度和可见度。  相似文献   

4.
初中化学第四章《物质结晶》一节,重点是说明物质在溶液里结晶出来的原理和方法。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即149页实验4—7)。但是,这个实验仅仅说明了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固体。学生往往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的固体溶质为何不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为何不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固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对这一实验作了如下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热学实验的研究与设计(二)北京四中刘彬生上一期文章中介绍了一些测定温度、热量的学生分组实验和将某些定性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等三项问题,本期将继续进行讨论。四、理想气体的状态变化规律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热学知识的重点,教材中安排了用注射器研究等温变化的实验...  相似文献   

6.
新版高中化学教材第三册,新增了“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为了获得实验的“自由”,有几个为什么的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7.
1 电阻率随温度而变化的演示实验设计高中物理课本指出 ,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而变化。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 课本中没有该演示实险 ,也没有明确指出 ,材料的电阻率有没有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情况 ?因而 ,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而变化”的物理含义。笔者设计了两个生动的演示实验 ,克服了这一教学难点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1 实验电路和器材准备图 1实验电路如图 1所示。A为 3 .8V的小灯泡。电源由 3节 1 .5V的干电池串联而成。将一个“2 2 0V ,1 0 0W”的灯泡打破 ,取出其中的灯丝 …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实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原实验方案存在不足。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做该实验时,北京地区还处在较热的时节,水沾在烧杯底的玻璃片上难以冻结,在班上演示可见度较差。同时,药品在混合过程中及在烧杯中搅拌时氨气味浓,污染大,不利于师生健康。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用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热运动的扩散实验,由于受条件限制,仅有实验原理而无简单的实验方法。为此设计了这种液体扩散演示器,它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将扩散现象及过程通过电流值的变化直观地反映出来。随着扩散的不断进行,一般在5分钟左右高灵敏探头即可探知,同时经电表指示出来。 具有半定量化。换用不同温度的溶液,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 ,演示硝酸铵溶于水的吸热现象时 ,采用溶解使烧杯和木板之间的水冻结成冰 ,拿起烧杯时不会掉下来的方法 ,而演示浓硫酸溶于水的放热现象 ,则是溶解放热使烧杯和木板之间的蜡熔化 ,拿起烧杯时木板会掉下来达到目的的。这两个演示实验成功率不高 ,效果欠理想。如果直接用温度计来显示溶液温度的变化 ,坐在座位上的学生又无法看到。为此 ,本文对溶解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图 1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图中 1为一次性使用的废输液管 ,2为 1cm长的圆珠笔芯 ,将两根输液管连通在一起 ,3为稀释了的红墨水 ,以不超过…  相似文献   

11.
用高一教科书上制取氯气的装置来制取氯气和演示氯气性质的实验弊病较多: 1.制取氯气和演示氯气的性质实验时,需收集好几瓶氯气才能完成演示实验,每当换瓶时氯气会扩散出来,污染空气,对师生的健康危害极大。 2.用MnO_2与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氯气,温度稍高时制出的氯气便不纯,有氯化氢气体混入,影响实验效果。 3.在演示次氯酸使色布褪色的实验时,还要把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搬到教室,很不方便。  相似文献   

12.
对于给定的热电制冷器,影响其制冷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冷热端强化散热方式。以实验的方式就散热端、散冷端分别在强制对流和自然对流状态下,散热器、散冷器及制冷空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热端自然对流时,散热器的相对温度持续上升,散冷器的相对温度先下降到最低值然后上升。在实验进行到600 s时,散热器的相对温度为26.05℃,散冷器的相对温度为-3.97℃。热端强制对流使散热器和散冷器相对温度分别稳定在3.20℃和-20.00℃。热端散热风量为最佳值时,散热风扇和热电制冷器的输入功耗和为极小值,此时热电制冷器综合能效最佳。冷端强制对流时,散冷器与制冷空间最大温差由冷端自然对流状态时的7℃降低至2℃,实现制冷空间温度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3.
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大多数物质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在温度降低时,体积缩小,密度变大,即热胀冷缩。为了揭示这一物理规律,人教版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你会发现什么现象?笔者实验后发现:把气球放在炉火旁和冷藏室几乎没什么变化。实验现象不明显,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况且这一实验不便于课堂演示,不利于课堂教学。以下是笔者设计的实验,效果较好。(1)实验器材铁架台及铁夹、玻璃管(长约40cm、口径约1cm)1根、吸管1支、红墨水少许、酒精灯1个、细铁丝或…  相似文献   

14.
双金属片受热发生弯曲现象是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规定的演示项目。现有的铜铁板铆合双金属片体积大,学生能看清其结构,但演示费时,弯曲也不明显。我做了一个简易双金属片演示器。演示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简易双金属片演示器是利用长臂轻质指针将起辉器双金属片在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衣、食、住、行及卫生和健康等条件,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污染。如何来发扬化学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克服它给我们带来的缺陷是科学工作者今后的奋斗方向。本单元演示实验和活动与探究较少,希望教师在讲到每种物质时,尽力给学生进行展示。1演示实验分析与实验教法建议[实验12-1]塑料的热塑性实验分析此实验比较好做,只要控制好温度即可。教法建议演示塑料的热塑性时,温度控制不好,会引起塑料发生燃烧。希望教师在演示前,先用CO2气体将空…  相似文献   

16.
本节教材因缺乏直观的实验演示,学生学起来觉得抽象,教师教时感到乏味。我在教学中补充了二则实验,通过实验来说明温度、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不同浓度的各种酸碱相互中和的反应热,以及不同浓度酸碱在稀释时的放热,并以此为基础对实验数据进行了误差分析及矫正,找出酸碱中和的实际反应热与酸碱种类及浓度的关系,初步推出各种酸碱在中和反应放热中的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18.
一、氯气与铜反应氯气与铜的反应作为氯气性质的经典演示实验,各教科书一直采用一束灼热的细铜丝与氯气反应,该演示实验存在着三个问题:①由于灼热的细铜丝在移入集气瓶时热量容易散发,反应达不到所需温度,有时只产生棕色的烟,而达不到燃烧现象;②实验在敞口的集气...  相似文献   

19.
特点:本教具采用微型CCD摄像头配以适当的镜头、光源,使演示实验中的精细观察(温度计的温度、螺旋测微器的刻度、显微镜的观察等)得以向全体学生演示,彻底解决了演示实验中的精细观察难题。  相似文献   

20.
采用该种实验方法 ,可以演示浓度、温度、压强对反应平衡的影响。演示方便 ,说服力强。实验装置、仪器、用品J2 2 57- A型气体定律演示器 (仪器使用见说明书 )、带钩砝码、乳胶管、注射器、大烧杯、温度计、石棉网、酒精灯、三角架、铁丝、玻璃导管、集气瓶、双孔胶塞、冰水混合物、自来水、NO2 气体。原理反应 2 NO2 N2 O4 56 .8千焦 ,在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移动 ,混和气体分子数目发生改变。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 V=n· RT,n=PVRT。在气体分子数不发生变化时 ,外界条件温度、压强以及气体体积的数值始终满足 P· VRT 为一恒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