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诗《石壕吏》中“三男邺城戍”的“戍”字,省编和通用教材都注释为“防守”。于是,这句便只能翻成“我的三个儿子都防守邺城去了”,有些著作中,这句的翻译与此差不多,如翻成“三个囝都守相州去了”(《李白和杜甫》),或“我亲生的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当兵去了”(《杜诗散绎》)。诚然,“戍”的本义是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持其踵为之泣”句 ,对此句中的“踵” ,新编教材注释为“脚后跟”。检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古诗文选注本 ,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 ,第一册 )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 ,上册 )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册·散文部分 ) ,江夏等编著《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年 6月第 1版 )也把“持其踵”的“踵”注释为“脚后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第…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二册《宋定伯捉鬼》中有“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句,对“迟”字,教材与《教师教学用书》均注为“缓慢”。持此解的还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编第三册),《古文百则》(辽宁人民出版社,姜涛等编著)。慎思文句,揆情度理,笔者以为,把句中的“迟”注释为“缓慢”  相似文献   

4.
《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两本教材中给出的注释基本相同,都将上下两句分开释义。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相关论著,此处应是互文见义,上下两句内容互相包含,词义相连,不宜分开释义。  相似文献   

5.
编辑大鉴: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省编本(1991年版)和人教社本(1986年版)均选了叶剑英同志的《看方志敏同志手书有感》一诗,可是两家对此诗所作的“提示”和“注释”大相径庭。如诗的第2句“忍将奇迹作奇功”,照省编本的“提示”理解,大意应是:方志敏同志为革命创下了“奇迹”,立下了“奇功”,他却“不忍”居功。但是,不管从句意或联系时代背景都难得出这一解释。此句按人教社本注释作“反语”理解,则似文从字顺,与上句“血染”二字一脉相承。又如“南朝”与“一叶枫”注释,虽然文天祥是南宋人,但人教社本把“南朝”作“南宋小朝  相似文献   

6.
《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诗》中的末尾四句。关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二句,有的同志认为“比较容易理解,没有什么歧义”,我则以为不然。“死去何所道”二句,江苏编的中学语文课本注释是:“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尸体埋在土里,永远和山陵在一起。”部编中学语文课本注释是:“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  相似文献   

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古代汉语课程以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为正式教材,以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为辅助教材。后者在文选《孟子·许行》一文的补注中有两条修辞分析,我们认为这两条修辞分析及有关训释均不妥当,兹列愚见于下,以求正于大方之家。一 《孟子·许行》:“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古代汉语》郭本对此句未从修辞角度注释,《古代汉语讲授纲要》的补注分析此句“是一个并列的二重复句,由两个因果复  相似文献   

8.
下面对部编教材《孔雀东南飞》的两条注释提出一些异议。 课本对“汝可去应之”句中的“应之”注释为“答应他”。我认为,此处的“应”不是“答应”或“同意”,而应是“答覆”或“回答”的意思。从诗中看,兰芝母对县令遣媒求婚,并没有慨然相许的意思,“汝可去应之”不过是刘母让兰芝自己去表示态度而已。从刘母  相似文献   

9.
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选苏轼的《方山子传》中有一句“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教材对“勋阀”的注释为“功勋之家”,我觉得有待商榷。首先,我觉得“阀”,应当注释为通假,通“伐”。  相似文献   

10.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人教版高中《语》教材几经修订改版,均保留了这篇作品,且分量越来越重,由略读变成了精读。这是教材编订极有深见的选择。但课本对此诗“虚室有余闲”一句中“虚室”一词的处理一直存在问题。“虚室”一词在诗中是用了典、有出处的。先前的版本对此本该有所说明却忽略不作注释;最新版(2004版)对此词作了注释又失之粗糙且注错了出处(课本的注释为:[虚室]指房间,也指人的内心,在诗中是双关语。语出《老子》)。  相似文献   

11.
《捕蛇者说》作为初中教材,有些词句晦涩难解,对于这些疑难词句,课本虽有注释,但笔者在备课中发现,有些注释或者语焉不详,或者尚有值得推敲之处。这给准确理解课文带来一定困难。笔者列举四例,辨难析疑,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部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句,其中“坚明约束”四字,教材注释为“坚守信约。坚、明这里都作动词用,坚守、恪守的意思。约束,盟约,名词”。对“明”的解释,未免过于牵强,  相似文献   

13.
《赤壁之战》中有“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许多参考书也如是说;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成“曹操率领败军从华容道陆路逃跑”,这与课本上的注释显然是矛盾的。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呢?我认为矛盾产生于对  相似文献   

14.
最近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我们通读了小学语文教材中二十多首古诗,又翻阅了几篇关于注析这些古诗的文章,觉得有些词句的注释和解说,尚有可斟酌的地方。不揣浅陋,把我们一得之见写了出来,目的是为了和大家商讨。“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城》)这句诗中的“还”字,就是“回还”“返回”的意思。在《出塞》中的“万里长征人未还”的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见高中语文第二册),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篇。然而,对这篇作品的注释、翻译、讲解,有的地方却不够准确。例如:“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的《教学参考资料》翻译为“男女的衣著,都象外边人一样”。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中学语文教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选编了《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让我们直觉编者的如炬慧眼,但教材中某些注释我有些疑问,愿与各位“疑义相与析”。  相似文献   

17.
近来翻阅中华书局出版的《辛亥革命烈士诗文选》(肖平编、吴小如注),发现所收秋瑾烈士“致徐小淑绝命词”一文的两条注释是错误的。“绝命词”中“日暮穷途”句,注释为:“比喻人的力尽计穷,这里指作者自己已经被捕,身处绝境”。在“壮志犹虚”句下,注释说,这是骈体文,后而还应有一个七字句,“这  相似文献   

18.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之北”一句中的“河北”条注释是“黄河北岸”,我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依照教材上的注释,“河阳之北”句应翻译成“黄河北岸的北边”,这就叠床架屋了。我们知道,古文贵在精炼,往往惜墨如金,列文也不例外。如果“河阳”本意真是“黄河北岸”的意思,列子为什么不把此句精炼成“河之北”或干脆“河阳”呢?也许有人  相似文献   

19.
《小石潭记》中有“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句。关于“清洌”的注释,很多版本都释为“清澈”。①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注为:“清澈”。②教育部委托五省(区)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中译为:“清澈明亮”。③《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注为:“清澈”。我以为以上注释不够全面,“洌”在通常情况下当“清”讲。《说文解字》释“洌”为:  相似文献   

20.
2019年秋,部编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部编教材)在六省市启用。作为一本纲要性教材,部编教材正文部分叙述精练,侧重概括.辅助栏目丰富且兼顾学术。这呼唤着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精细研读史料,充分发掘内涵,塑造高效课堂。最近,笔者有幸承担浙江省高中历史学科“关键问题解决培训”教学展示课,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备课过程中,发现此课配置的秦简《里耶秦简 户籍簿》(考古编号为里耶简9-2064,以下简称《户籍簿》)就是一则能为学科素养培育提供极大空间的典型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