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东江麒麟舞作为惠州地区众人皆知的传统文化,它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艺术本体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文章对东江麒麟文化内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对其与现代创意产业设计相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一些开发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0年暑假,我们民俗调查小组专门对惠州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抽样调查,初步了解它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实地考察惠东、小金口、龙门、博罗和大亚湾等地,对蓝田瑶族"舞火狗"、龙门"农民画"、小金口"麒麟舞"、皇思扬古围屋、畲族文化以及大亚湾霞涌民俗节日等民俗文化做了一番调查与分析,并为其未来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浅析东江麒麟中麒麟的造型特色与装饰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东江麒麟舞中麒麟的造型作为着眼点,对代表东江麒麟文化的惠州小金口镇的麒麟舞进行深入调查,重点放在对麒麟头部造型与图案的分析上。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东江麒麟的造型显得仁慈、安详,体现出麒麟祥瑞、喜庆的特点,其装饰图案处处体现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特点,装饰性强,寓意深刻,寄予了东江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体现出朴素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4.
主要运用实地调研法对襄阳端公舞的文化特征和社会价值进行探讨,发现襄阳端公舞具有原生态性、交融性、娱乐性和神秘性的文化特征,具备科学研究、健康促进、旅游开发和社会维稳等多种社会价值.具有悠久历史的端公舞与襄阳独特的自然环境、民俗心理和社会宗教等密切相关,有着深深的楚文化烙印.  相似文献   

5.
河南商丘大刘寨麒麟舞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麒麟形象在中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它由最初是一种图腾、一种信仰发展到哲学意义从而又进入到文学领域,最终走向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说明麒麟已由"神话传说"衍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麒麟舞,作为麒麟文化的一个载体和较为少见的一个舞种,现仍然活跃于民间,河南睢县的"大刘寨麒麟舞"便是其代表之一。"大刘寨麒麟舞"在明末由宫廷流入到民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作为家族式传承下来的这一皇家舞蹈,它基本上保留了三百多年前明时的舞蹈风貌和原始形态,这对于我们研究明朝宫廷内部祭祀庆典活动的形式、明末清初历史变革和民俗风情都提供了较为翔实可靠的实物资料与演出实况,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万载傩舞是我国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传统文化,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文化形式以及宗教、民俗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万载傩舞其地域进行研究,并对傩舞以及万载傩舞的发展进行浅析,针对万载傩舞与民俗传统体育的关系,对万载傩舞所展现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属性以及其内容剧情中各种体育文化相关体育元素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现代环境当中万载傩舞的传承以及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赣南"灯彩"、"傩舞"和"采茶"为例,揭示出了赣南民间舞蹈与赣南民俗事象互相渗透、互为影响、结为一体的内在关系.赣南民俗事象为赣南民间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现环境,而赣南民间舞蹈又成为赣南民俗事象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这对于赣南民间舞蹈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海马舞是北盘江流域彝族传统丧葬仪式中,丧家女婿或女婿家请来的男性表演的舞蹈。关于海马舞的源起有戈阿楼说和孟获渡江说;海马舞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丧葬祭祀舞蹈,是祖先迁徙、征战和民俗生活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9.
东北秧歌、陕北秧歌,安徽花鼓灯和云南花灯,是“北歌南灯”的重要代表。“北歌南灯”的舞步、舞姿等动律特征和舞具特征反映了汉族民俗舞的南北差异。同时,通过各地区民俗舞之间的交互影响甚至是直接的播迁、传承,又使“北歌南灯”在许多地方保持了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高扬 《文教资料》2014,(9):59-61
2008年,开封市兰考县麒麟舞被评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非遗”一样,又一个濒临绝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这一结果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急迫的现实状况——面对这些即将失传的优秀文化遗产,应当以怎样的方式保护它,使它继续“生活”在人们的生活视野中,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阻止它的绝迹,使它繁盛于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体系里.本文以开封麒麟舞为切入点,对于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问题进行一系列讨论和分析.从音乐美学、审美意识、感性论、感性体验等哲学角度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梳理.作者期望为非遗的发展与传承贡献一点力量,并能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研究人员的关注,为开封麒麟舞的发展与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