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琉球(今日本冲绳县),明清时期为中国的藩属国,清光绪五年(1879)被日本强行吞并。中国与琉球,一衣带水,两国关系源远流长,特别是明清时期,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十分频繁。在这友好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官方文书档案,这些文书档案既是中琉友好往来的真实记录,也是研究中琉关系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中国方面保存的中琉关系档案主要分藏在三个地方:一是北京。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为国家级档案馆,专门保管明清档案。一史馆所保存的1000余万件清代档案,其中中琉关系档案大约在3000件左右;二是台北。台湾地…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琉球国为中国的藩属国.在与中国长达500年的交往的过程中,琉球国王呈递给中国大量的表奏文书,这些表奏文书不仅采用汉字书写,而且使用中国纪年和公文格式.这些特点,一方面反映中国与琉球国的君臣关系,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汉文化对琉球的影响,是中琉两国友好交往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3.
中琉在长达六百余年的交往中,文化交流有着相当重要的内容,其涉及的面极为广泛,我们可从琉球国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建筑、园艺、手工业、生产科技、医药、教育、习俗等方面看到中国文化对琉球的影响.中国文化传播琉球的途径颇多,通过两国使臣的往来、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琉球来华的留学生、两国的漂风难民,以及其他国家的间接传播,都使得中国文化传播到琉球.然本文依据新近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仅从琉球对华贸易的清单上物品种类的变化,来考察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现仅抄录其中的一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琉球国的历史关系,源远流长。据史籍记载,始于中国隋朝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派朱宽等出使琉球。此后数百年间,双方续有来往,因史籍记述无多,详情不得而知。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使入贡,从此,约500多年的明清两代,中琉之间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随着中琉友好关系的发展,中琉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有关中琉关系的档案及资料,对清代中国和琉球之间的贸易往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明清两朝,琉球作为中国藩属国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深受中国影响,琉球的历书文化即为这一影响之独特体现。本文探讨了明清两朝册封颁历琉球的概况,历书、历法文化向琉球的传输,及琉球人在学习、吸收、消化天文历法知识的同时在本国造历,建立和逐步完善本国历制的过程。其中注重对中琉双方史料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挖掘,围绕琉球历书起源、演变,展现明清东亚文化圈生态图景之一角,呈现古代中琉交往史上一段富有特色的天学传播历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琉球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之一,中国与琉球国的友好关系,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纪的隋朝。隋朝末年,隋炀帝曾派遣朱宽一到琉球国访问,开创了中琉交往的先河,这是见诸史料最早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琉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不断发展,明清之际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密切时期。清沿明制,对明朝政府与琉球王国建立的藩属关系,清政府加以继承、巩田和发展。本文仅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已查找到的清代中琉关系档案,对琉球国王所遣贡使、官生在中国病故及茔葬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琉关系,由来已久。明朝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其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是中琉两国政府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口嵩)矢。洪武二十八年(1395),琉球中山王察度薨。永乐元年(1403),其世子武宁遣侄讣告中国。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遣行人时中赴琉球吊祭察度,"赙以布帛,遂诏武宁袭爵",册封为中山王。此后,一直到清朝同治五年(1866)的四百六十三年间,每当琉球国王薨,其世子必遣使报丧请封,中国政府派遣册封使赴琉球,册封琉球国王凡24  相似文献   

8.
冯立军 《历史档案》2007,7751(1):65-73
琉球早年的医学并不发达。陈侃出使琉球时曾说,琉球“国无医药”。郑若曾在《琉球图说》中也有记载,其国“人无贵贱,皆矫健,善走耐劳,苦饥寒,不知医药,而无疾疫”。郭汝霖的(重编)《使琉球录》对此亦言:“其人矫健则诚是也,盖生有膂力,耐饥渴劳苦……寒湿不能使疾也。国无医药,民亦不夭折。”然而,自明代以来,随着琉球与中国交往的日益增多,先进的中医药学不断传入琉球,改变了琉球“国无医药”的状况,从而促进了琉球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妈祖在琉球被称作"天妃",是中琉两国共同信奉的海神。明清时期伴随朝贡贸易而日渐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视作维系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中琉两国使臣多次感遇天妃灵应事迹,并将其载入"使录";琉球的天妃信仰及庙宇建造、祭祀仪轨等相应宗教活动也在使臣文献中有所记述。明清"海丝之路"历史背景下的妈祖文化传播经历了"由闽入琉"、"由民到官"的漫长过程。当下的妈祖信仰则将以"海丝"战略与"非遗"建设为双重契机,继往开来地发挥其文化交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代中国和琉球的贸易,有多种形式。除了进贡贸易之外,两国在长期互救飘风难船活动中的贸易往来,即是其重要形式之一。本文拟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清代历史档案及有关资料,通过中琉两国互救飘风难船活动中的贸易活动,对清代中琉两国的贸易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 中琉两国互救飘风难船的历史回顾 琉球王国位于日本九州岛和我国台湾岛之间,由大小三十六个岛屿组成,俗称琉球群岛。其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与我国大陆浙江、福建两省隔海遥遥相望。琉球王国四周环海,国内各岛屿之间及与外国的往来,无不借助于舟船。可以说,离开舟船,琉球与国内外的交往就寸步难行。我国是航海古国,利用海道的历史悠久。国内南北之间,特别是沿海地区,海道是重要的交通渠道。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在现代航空事业诞生以前,除陆路外,海路是极其重要的交通渠道。而与日本、琉球及东南亚各国的交往,海道则是必由之路。 琉球群岛及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每年夏季,由于受来自太平洋热带暖流的控制,盛行东南风,5至10月份,经常发生台风,7至9月,台风尤为频繁。每当台风到来时,均伴随着狂风暴雨,沿海岸则有高潮巨浪。而冬季,又受来自西伯利亚高压寒流的影响,西北风常起。  相似文献   

11.
李金明 《历史档案》2005,47(3):56-61
琉球位于日本九州与中国台湾之间的海域,南北长达600海里,有大小岛屿约50多个,总面积约2000多平方公里,其地理坐标在北纬24°—30°、东经123°—130°。琉球群岛自北向南,由吐噶剌列岛、奄美群岛、冲绳群岛、宫古群岛和八重山群岛组成,其重要都市是冲绳岛上的那霸,距离那霸2公里的首里为琉球历来的旧都。我国史书最初记载琉球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海帅何蛮上言:“海上有烟雾气,不知几千里乃流球也”。至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遣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中山王察度则遣其弟泰期随杨载入明朝贡方物,从此开始了中琉之间的友好往…  相似文献   

12.
《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朝,中国与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县)之间以“册封”和“朝贡”为轴心的友好往来持续了500余年的时间.频繁的交往在两国政府之间、中国的官府衙门之间,形成了大量的往来公文书和记录等历史档案资料,随着中琉关系史和冲绳文化研究的拓展与深入,中日双方就这一课题学术交流的扩大,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的《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以下简称《选编》)一书,也于1993年4月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了.  相似文献   

13.
中琉两国关系源远流长,早在隋唐时期就有了交聘往来。至明洪武年间,明朝开始册封琉球国王,使两国关系更加密切。清朝建立全国性政权后,沿袭明制,仍册封琉球国王。清朝第一个册封的琉球国王是尚质,其册封过程经历了十余年时间,通过这次册封,最终恢复了清代的中琉两国关系。所以,搞清楚清初册封琉球国王尚质的全部过程,对研究有清一代中琉关系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新近发现的清官满汉文档案,并结合有关文献,对清初册封琉球国王尚质的全过程试作论述。 一 顺治帝第一次遣使“招抚”与琉球国世子尚质遣使上“投诚表文”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五月初四日,琉球国中山王尚豊后,其子尚贤即位,称世子,按册封例,国王薨后,继承王位者,在受封之前,不可称王,只称世子,俟册封后,方可称王。崇祯十五年三月,琉球国世子尚贤按定制特遣正议大夫蔡锦等人赴中国进贡请封。当时,明王朝岌岌可危,东北地区有新起之满洲,中原腹地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危难之际无法遣使赴琉球国行册封之礼。因此,正议大夫蔡锦等未能完成使命即行回国。崇  相似文献   

14.
明朝与琉球已确立册封朝贡关系。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共23次派出使团远赴琉球举行册封仪典。本文对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做了梳理,着重考察了明清册封使所记录的琉球演剧史料,可知琉球演剧深受中华戏曲(尤其是四平戏、梨园戏、莆仙戏等)的影响。演出者多为琉球"闽子弟"。及至清康熙年间,琉球才出现本土专业演员,其表演亦受中华演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蔡大鼎汉诗,是琉诗绝响。蔡的创作生涯与琉球国寿命同告终。蔡孝亲忠君、忧国思乡.倾慕中华文化,盛赞闽都薪传,放歌三山史韵,关注左海民俗,迷信神祗。并重域外交往。  相似文献   

16.
清代中琉关系文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书是国家、社团和个人进行交往的工具.有清一代,中琉两国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曾形成了大量的文书,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存有数千件.这些文书是中琉友好往来的真实记录,也是当今我们研究中琉关系历史的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本文拟对这批文书的形成、种类、格式及价值进行实际考察和研究,以期有助于整理和利用这些史料,进一步推动中琉历史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清代琉球国朝贡活动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明清档案1000余万件,内容涉及有清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其中不乏记载清政府与琉球国交往的文件。本文仅就馆藏档案中有关琉球朝贡的部分记载,描述琉球国朝贡活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付伟 《兰台世界》2012,(13):32-33
琉球曾是一个存在于东亚海域世界的独立王国,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日本冲绳。从明朝洪武五年起琉球就成为了中华王朝的藩属国,中琉宗藩关系延续了500多年。顺治三年清朝与琉球有了最初的接触,这一年清军大将贝勒攻克福州,携滞留福州的  相似文献   

19.
付伟 《北京档案》2012,(5):46-47
正琉球曾是一个存在于东亚海域世界的独立王国,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日本冲绳。从明朝洪武五年起琉球就成为了中华王朝的藩属国,中琉宗藩关系延续了500多年。顺治三年,清朝与琉球有了最初的接触,这一年清军大将贝勒攻克福州,携滞留福州的琉球使节到北京投诚。康熙二年,兵科副理事官张学礼、行人司人王垓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日本冲绳县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琉关系史学术研讨会”,1995年8月3日在日本冲绳县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中日专家、学者共80余人。中国档案代表团副团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徐艺圃,偕同5位中国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共向会议提交学术论文6篇。其中中方4篇,日方2篇。 8月3日上午9时,“第三届中琉关系史学研讨会”在冲绳县公文书馆大厅举行。会议由冲绳县县立图书馆副参事富岛壮英主持。《历代宝案》编辑委员会委员长神田信夫致开幕辞。冲绳县图书馆玉木敬馆长、代冲绳县教育委员会仲里长和教育长宣读了致会议的贺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徐艺圃馆长发言致辞。主办双方共同回顾了几年来积极融洽地学术交流与合作,肯定了几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及其对中日学界的重大影响,并衷心预祝会议成功。接着由中日双方组成的议长团主持,对中琉关系史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学术研讨。下面依据发言的先后,分别加以介绍: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杂志社总编辑俞玉储先生的论文题目为:“三论清代中国和琉球的贸易——围绕册封活动所进行的贸易”。文章通过对“冠船贸易“的状况和册封过程中其它贸易活动的考察,对清政府在册封琉球国中山王过程中,中琉之间所开展的贸易活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