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杜文 《收藏》2008,(9):56-57
对古代耀瓷的仿制始于20世纪30年代。民国版的《同官县志》载:“民国二十四年,中委张继、省主席邵力子谒黄帝陵过同,察阅故瓷,惜其久废,檄县实验恢复.付资本六千元,聘工仿制,颇有成效。旋因抗战军兴,资款不继,遂罢。”同官即今陕西省铜川市,民国时这里的仿制品有极少量存世,釉色不温润,刻花工艺亦差。  相似文献   

2.
陈建欣 《收藏界》2012,(1):48-49
众所周知文人瓷画的发展,经过了浅绛彩瓷画—新彩瓷画—新粉彩瓷画三个阶段。晚清时期由文人士大夫和御窑厂画师以瓷代纸、以画入瓷创作清新淡雅的浅绛瓷画,经过由民国初期以陈松为代表的文人画师以洋彩颜料创作新彩瓷画过渡,进而自民国二三十年代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画大师绘制新粉彩瓷画,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4,(3):147-147
绛彩瓷器产生于同治中晚期,兴盛于光绪中早期,消亡于民国初期,在瓷史上只存在了50余年,且一度被历史所堙没。自20世纪90年代广东的粱基永先生推出国内第一部关于浅绛彩瓷的专著以来,其神秘的面纱逐渐被世人揭开,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日益为收藏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4.
刘昕 《收藏界》2014,(10):67-71
明确意义上的“文人瓷”,始于清成丰年间以程门为代表的文人用浅绛彩拟元人之法绘画于瓷上的瓷器。程门之子程言于1895年在“浅绛山水人物将军罐”上的绘画,诠释了文人瓷的“六如之法”(图1)。至民国时,以“珠山八友”为首的绘瓷艺人们或以新彩作画,或继续拟“六如之法”,迅速地确立了民国新“文人瓷”的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民国文人瓷的快速推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亚军 《收藏界》2011,(3):61-64
谈及民国女性题材的瓷绘表现时,给人印象更多的是那种"千篇一律"的古代仕女造型。然而,在民国早期却有那么一部分新女性形象的瓷绘作品出现,即民国早期新女性瓷绘画,其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所演绎出的风格,足以使之与俗套的传统拉开距离,并成为风尚之物。  相似文献   

6.
珈玮 《收藏》2007,(8):49-51
唐代陆羽在其《茶经》中有言“寿州瓷黄,茶色紫”。寿州窑即为我国唐代名窑之一,窑址位于淮河以南的今安徽省准南市地区,唐属寿州。自20世纪60年代胡悦谦先生发现窑址以来,寿州瓷逐渐引起人们的注目。近来年,市场开放,不少寿州窑瓷实物得以面世。笔者感受到,寿州窑瓷确有其独特的神韵与灵气。  相似文献   

7.
章用秀 《收藏》2006,(11):122-124
自清代末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陶瓷艺术的百花园中产生了一种色彩浅淡柔和的瓷绘新品类,这就是风靡一时的浅绛彩瓷。  相似文献   

8.
陈建欣 《收藏界》2011,(8):40-42
随着收藏界对晚清至民国年间盛行的浅绛彩瓷的认知和对浅绛彩瓷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不仅使得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三大家的作品受到追捧,一些原来没有被引起注意的浅绛彩瓷画师的作品也逐渐地被藏界所重视,梅峰樵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9.
刘昕 《收藏》2013,(5):70-73
在民国不足38年的时间里,瓷业生产仍然以景德镇为代表生产出了不少瓷器精品以及不同风格的优秀瓷器,工艺有传承,有融汇,更有创新。特别是日常生活瓷的彩绘创新,给古老的制瓷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程大有为代表的一代艺人,在粉彩施画方法上创造了刷花瓷艺的辉煌。同属粉彩的民国"新彩瓷"耀人眼目,而新彩瓷里的刷花瓷更是民国瓷中争奇斗艳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0.
《收藏界》2007,(10)
说到民国瓷器,有人常以质粗釉差、青花泛蓝、彩瓷磨损、款识无力、有形无神等概括之,却很少去认真研究浅绛彩、新粉彩瓷以及"珠山八友"等绘瓷名家的精细之作,实感遗憾。民国瓷器比起前清,可圈可点的独到之处就是彩绘瓷,它在民国制瓷业沉闷黑暗的夜空中,像一颗闪耀夺目的明星。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