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察团的8号营地设在茂明安旗境内,北距旗府25公里.东距百灵庙40公里。在8号营地周边的考察,是西北科考团正式的和全面的科学考察活动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对于这次南极考察,中央电视台利用Inmarsat(国际移动卫星组织简称)卫星系统进行了多次实时报道,这在国内外均属首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观众与专家对这种新闻题材的报道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问题的提出以往,南极科考报道均是等科考队返回后,记者再将随队拍摄的资料加以整理、编辑后播出。是否能及时地报道科考进度情况,让观众实时地了解科考队员的工作生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按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异地信息传输、异地采访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有许多有效方…  相似文献   

3.
9月10日—23日,我们随湖北省档案局考察团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了为期14天的考察,考察团在澳大利亚活动8天,考察了墨尔本、布里斯本、堪培拉、悉尼等城市。在新西兰活动4天,考察了奥克兰、罗托鲁阿等城市,虽然行程匆忙,走马观花,但收获不小。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南昌7月9日电(记者胡锦武)5年前曾随中国南极科考队登上南极大陆采访的江西电视台记者郑忠杰,9日起程准备随队参加中国本世纪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采访活动。今年48岁的郑忠杰对此次北极之行充满豪情:"实现从南极到北极采访的跨越,是我20年来的梦想。"1998年、郑忠杰曾与江西电视台的另一位电视记者随中国第十五次南极科考队进行了南极科考的采访报道。此次北极科考是中国第二次进行的北极科考活动,国内将有包括中央电视台、国家海洋报、深圳商报、湖南长沙电视台及江西电视台派出的6名记者随队进行采访组织此次北极科考的目的是考察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以及北极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的影响。此次北极科考路线为:中国大连港——日本海——白令海(穿越白令海峡)——楚科奇  相似文献   

5.
新闻服务性和实用性不足是当前党报面临的一个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增加党报新闻与读者关联度,是丰富新闻表达方式的重要一环.试举一例:广西林业部门组织对某个森林生态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过去的习惯是,考察队伍回来后,记者采访,然后清晰表达出此行的科考价值和意义,尽可能生动地还原考察时的艰辛,以凸显其中的科考价值来之不易.后来改进了一点,记者随科考队一同参与考察.随行记者写出的文章鲜活了,现场感、可读性更强了.而现在更进一步的方案则是:科考行动前,组织单位和报社联合发起"征寻科考随行者"造势活动,向社会广泛征选有野外森林探险兴趣和经验的社会人士及有相关专业知识人士若干名,一同参与科考活动.  相似文献   

6.
2005珠穆朗玛峰科考测量是一次重大的科考活动,也是今年的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和我国民众的高度关注。如何在这样的新闻事件中发挥党报的优势,反映人民日报的水平,完成好这场战役报道?在人民日报教科文部领导和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我决定深入下去,舍得时间,舍得精力,  相似文献   

7.
163天,20000多公里,275名科考队员离开家乡,漂洋过海,怀揣中国梦想,追逐不落的太阳当地时间2月7日上午,随着一列雪地车队威风凛凛地驶入中山站站区,去年12月中旬赴南极内陆昆仑站执行任务的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内陆队终于返回中山站大本营,历时共54天。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这不仅是中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首个科考站,也是整个南极地区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严酷的科考站之一。据介绍,在昆仑站执行任务期间,国家863计划支持的液封深冰芯钻实用钻取冰芯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大量深冰芯钻探  相似文献   

8.
原彦平 《档案》2013,(1):28-32
引言 1927年—1935年,历时八年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西北科学考查团(简称"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无疑是一个光辉的团队,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国家意义的团体,是一所流动的大学,一个科学家和学者的摇篮。这次史无前例的科考活动,因无比丰富的科考发现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成为一座令后人万分景仰和纪念的丰碑。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团体的历史被尘封、遗忘,  相似文献   

9.
在科考行动中,科考记者的身份具有双重性--既是科考队员,又是记者.这种划分其实很浅表,要做一名职业科考记者,他所承担的角色远比这复杂得多.他更应该被定义为一位项目管理者,一位技术能手,一位科学家助手,一位运动员,当然更是一位科考队员和记者.  相似文献   

10.
1937年5月,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前夕,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考察团(简称中央考察团)相继到陕北、陇东、延安等抗日根据地进行考察。本实录照片为中央考察团在延安等地活动期间,由中央考察团成员李宗山(西安行营少尉副官)拍摄,共144张。现藏于陕西省档案馆。  相似文献   

11.
《河北广播》2006,(6):I0004-I0004
9月21日,宁夏记协参观考察团到河北电台考察学习。考察团在宁夏记协主席邓万琳带领下,通过实地考察和座谈,他们对河北电台通过打造名牌节目和扩大节目覆盖,不断提升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节目创优和经营创收取得的突出成就表示钦佩和赞赏。  相似文献   

12.
5月30日至6月1日,浙江省高校图情工委文献课委员会组织了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温州大学等省内16所高校图书馆的25位代表,组成了“浙江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用户教育教师考察团”,赴北京进行了信息用户教育工作考察调研及相关教学观摩活动。考察团所到之处均受到了有关单位图书馆领导及老师们热烈的欢迎和周全的接待。整个活动高效、有序。此次考察活动主要包括三大内容:  相似文献   

13.
第21次南极科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向南极冰盖之巅发起冲击,它填补了南极科考空白点,弥补了其他国家在南极内陆考察的一个空白区域,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南极大陆的本来状态。到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地区——“冰穹A”的最高点,为我国今后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的选址做准备,是这次科考任务中一项最为艰难、也最为引入注目的任务。为了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及时报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科技事件,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科技专题部承担了第21次南极科考的报道工作,在持续一百多天的报道过程中,《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节目组前后方密切配合,当日传送,当日录制,当日播出,共计完成了累计1310分钟的专题报道,并实现了电视史上的两次突破:从西风带传送画面,从南纬80度以南成功传送画面。  相似文献   

14.
李贤 《新闻三昧》2005,(1):11-13
为期一个月的亚马逊科学探险考察结束了,回来后,我们了解到,由今晚报等单位主办的这次活动不光在天津,而且在全国,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次活动的报道受到许多读的热爱。前段时间,我们举行了读见面活动,更加领略到读的热情。“主题先行”,出奇制胜,我想这是与今晚报对这次大型社会活动的策划与定位是分不开的。到亚马逊去科考,  相似文献   

15.
李晨灏  王智汪 《档案》2023,(2):36-44
清代云南地处西南边疆,科考文化完整度欠缺,地方志中通过创建“选举”“学校”条目、书写按语、记录科考渊源构建边疆云南的科考文化。清代云南地方志中,“学校”“选举”等条目构建了云南地方科考的知识系统,该条目的书写,旨在彰显清代边疆的“统一繁盛”,宣扬国教,推崇政绩。而省、府、县的地方志中对科考书写则呈现着不同的行政叙事特色。地方志在内容上以科考制度、科考观念、科考习俗、科考机构等维度建构科考文化的价值,以期达到边疆文治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一位女记者,作为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队一员,乘坐我国唯一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报道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活动。十年前,她也曾随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采访。作为一次例行北极科考活动,如何让"这次"不同以往?本文是她在北极的采访感悟。  相似文献   

17.
在陕西省档案馆馆藏众多的照片中,有一本像册,非常珍贵。这本像册是1937年5月,国共合作前夕,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考察团(筒称中央考察团)到陕西、陇东、延安等抗日根据地进行考察,随团少尉副官李宗山在考察期间拍摄的,共计119张。这组照片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193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我党为团结一切民主力量一致抗日的有关活动,是研究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及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第一手史料。  相似文献   

18.
喻健 《新闻爱好者》2007,(10):32-33
在当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科学考察与旅行活动越来越频繁,参与考察活动的科学家、记者、科考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南极科学考察、北极科学考察、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阿尔山火山考察、可可西里考察、三江并流考察等各种科学考察活动,从地上到水下、从海洋到太空,此起彼伏,吸引了许多人员参加。因此,研究科学考察记,对于引导当今多媒  相似文献   

19.
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离上海,前往南极,开始了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历时最长、科考队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远征。此次科考最核心、也最引人瞩目的任务,是在南极内陆冰盖的冰穹A地区建立一座考察站昆仑站。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中国建立的第三座南极考察站。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周刊》2007,(15):15-15
4月19日,中国登山协会暨国家登山队,与华硕电脑在国家体育总局正式签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同时,融汇环保、科考、教育等内容的“绿色科技,携手珠峰行”活动,也就此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