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科学与管理》2006,26(5):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所在。企业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在发展中不受制于人,就要不断创新,创造自己的知识产权。而建立有利于持续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必须建立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和体系,保护创造者的权益不受损害,形成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当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础的创新激励法制体系,已成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任务。知识产权保护可促使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如果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尊重与承认,创造者的积极性就无从激发,创新意…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詹正茂  田蕾 《科学学研究》2011,29(4):627-633
 通过对近十年来新加坡创新政策的梳理,总结了新加坡成功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四点经验,包括通过创新政策促进高技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重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优质基础设施,打造促进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特别是知识产权、人才吸引与培养、风险投资等软性基础设施;将创新政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首先要建设高效廉洁政府、进一步夯实制造业基础以及实行开放的人才战略。文章最后特别指出,新加坡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经验尤其值得沿海等外向型经济结构城市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3.
本文设计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定及自主创新与剽窃的博弈模型,推导出企业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概率的决定因素。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自主创新的前瞻性对策,从而为企业或政府的创新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知识产权政策与国家创新政策的关系入手,刻画了两类政策的协同演变趋势,并对两类政策的核心目标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与创新的量化分析发现,中央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走过了一个逐渐增强的过程。中国在引进国外技术过程中,借鉴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成功的经验,采取了宽松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具体表现为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引进的政策目标协同度最低。而知识产权保护与自主创新的协同程度最高,而且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跃迁机制。另外,除了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变化存在比较波动的状况之外,知识产权保护与消化吸收、技术引进之间的协同都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深圳特区科技》2006,(5):34-35
为贯彻落实《决定》,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制度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作用,服务和保障深圳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制定本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6.
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提出了国家创新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阶段和若干政策建议。指标体系包括创新体系、创新基础条件、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效率、创新效益、创新支撑引领功能、创新辐射示范作用7个方面共41个指标,一些指标均设置了阈值。我国应先选择一批创新基础好的城市进行试点,加大对试点城市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先行先试"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政策,并要加强对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评价,试点的创新型城市也要努力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移到依靠自主创新上来。  相似文献   

7.
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中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前列”目标的重要举措,对国际国内双循环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意义明显。文章以获批创新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4—2019年中国地级市与沪深A股服务业上市公司的匹配数据,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来系统研究试点政策对服务业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地方产权保护在政策影响企业绩效中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创新型城市建设可显著提升我国服务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出规模,并且试点政策具有时滞性和长期动态性;(2)就影响差异来看,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绩效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3)法律治理程度和公众保护意识等知识产权保护路径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服务业企业绩效的关键渠道;(4)基于创新意愿和政府距离的政策再评价显示,创新型城市建设可通过增强地方产权保护来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与联合创新行为,从而助推服务业企业绩效提升。同时试点政策对服务业企业绩效的正向效应集中在政府方圆40%分位数距离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分析了世界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的趋势,探讨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关系,表明世界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的趋势必然会提高知识产权垄断性和滥用的可能性,较大的自我研发投入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对应于高的较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三资企业内部化转移技术对应于较低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高或低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下自主创新能力均能达到最优,即使无自我研究开发投入,也存在较优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提出我国必须加大自我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建设,同时注意发挥技术引进对自主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创新型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国家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形成机制不同于加工制造型产业集群。从交易费用角度来说,创新的成本由议价成本、激励成本和匹配费用三方面构成,这三个方面的成本与产品和工艺创新的不确定性大小有关;这样不仅要求知识外溢带来的市场创新成本必须低于企业创新成本,还需要在地理上集中,以利于进一步降低创新的成本,最终形成集群的动力机制并导致创新型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10.
隋鑫 《未来与发展》2012,35(3):96-101
自主创新是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根本.本文以我国副省级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其自主创新投入与产出绩效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了当前我国副省级城市企业自主创新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系列创新绩效指标,并对我国副省级城市的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水平现状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最终提出了我国副省级城市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税收、金融、财政、人才、科技、产业、知识产权政策等方面构建了创新政策体系框架,并对北京、上海、深圳三市的创新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创新政策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应逐渐从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为主,逐步向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营造综合创新环境方面转变。三市创新政策体系均需进一步完善,但上海略领先于北京和深圳。  相似文献   

12.
洪勇  李英敏 《科学学研究》2012,30(3):449-457
 从自主创新意愿与自主创新行为两个方面分析中国自主创新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自主创新政策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路径模型。分别从自主创新意愿培育与自主创新行为优化两方面研究了自主创新的“政策内涵——政策功能——政策目标”传导机制,指出在自主创新意愿培育上,政策设计的功能定位是创新动力激发与创新资源供给;而在自主创新行为的优化上,政策设计的功能定位为基础设施配套、创新制度完善、交互关系优化、升级能力增强。最后,基于政策传导机制分析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政策的“内容-功能”匹配关系,并提出了我国自主创新政策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有重要影响。通过基于产业集群的投入政策加强对产业集群的支持有助于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保增长促发展。本文探讨了基于产业集群的投入政策在国内外的现状,认为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的重点应转向基于产业集群的投入政策,重点是建立基于产业集群的多层次的财政和金融投入体系;完善集群产业基础设施,特别是集群类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和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4.
政策形态是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基于城市应用服务的智慧城市政策推动了城市技术创新。应用核密度估计与核函数分解,分析智慧城市引导型、支持型与均衡型政策的动态演化,明晰异质引导与协同溢出两个演化特征阶段,基于政策传导领域因素构建智慧城市政策推进城市技术创新的机理模型,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智慧城市政策演化具有阶段差异,智慧城市政策能够促进城市技术创新且产生技术正向外溢;智慧城市物联网络基础设施结构嵌入与城市技术创新呈现正相关关系;信息服务价值嵌入、智慧应用资源配置与智慧产业结构性竞争呈现正相关关系;智慧产业结构性竞争在信息服务价值嵌入与城市技术创新、智慧应用资源配置与城市技术创新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研究结论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导向与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综合考察知识产权政策内容建立知识产权政策量化标准,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政策措施三个方面对知识产权政策进行量化并建立经典的计量模型对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政策力度能显著促进新产品销售率,但会限制专利授权量;权利界定目标显著促进了技术创新绩效,但侵权惩戒目标却显著限制了技术创新绩效;最主要的行政措施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很小,而真正起作用的财税措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从STI三维空间模型的视角研究了科技政策、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STI)三维互动关系,指出三者之间存在动态性、相对均衡性等特质;认为STI研究视角具有实践价值,即利于推进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和地区发展战略实现整体转变;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促进地区产业集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于我国各地区通过特色产业区的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7.
《Research Policy》2022,51(2):104442
Prior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how firms use a variety of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s to protect their R&D investments from misappropriation risks in foreign countries. Little is known, however, about how firms can rely on non-market factors to induce preferential treatment by host government authorities, thereby protecting their intellectual property overseas.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wo such non-market factors, one at the country level, the other at the firm level, that are likely to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where firms locate their innovation activities: host country inclination towards the firm's home country and the firm's political capabilities, respectively. We thus examine how IPR policies and non-market factors interact in protecting firm innovation from misappropriation and in making countries more attractive for innovation-related activities. We find support for our predictions in a sample of 1,341 foreign R&D investments made by 163 firms from 14 home countries over the period 2003–2016.  相似文献   

18.
论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使自主创新活动顺利成功并达到创新主体的预期目标和效果,一定需要知识产权保护为其保驾护航。分析了我国当前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与自主创新的偏离,并建议从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培养相关人才和完善社会支撑体系、政府要引导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等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掀起自主创新的浪潮。  相似文献   

19.
建立创新基础设施的理论框架,选取2007-201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呈强关联,但各地区间的关联度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有研发机构的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对创新产出影响较大;东部地区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呈强关联,而西部地区创新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创新产出有制约作用.研究成果对未来如何发展各地区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霞  陈琦  贾宏曼 《科研管理》2022,43(7):1-10
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并嵌入到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智慧表现。本文构建基于“资源效用-技术结构-应用领域”的智慧城市政策工具分析框架,运用文本内容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1年以来我国智慧城市政策进行演进脉络、政策网络关系、阶段性共现主题词和政策工具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智慧城市政策经历了感知基础架构与顶层设计、智慧产业培育与创新驱动、智慧应用领域异构化发展三个演进阶段;(2)第一阶段政策主题涵盖政策目标、基础技术、政策特征和组织体系四个主题词群,第二阶段政策主题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资源协同、创新驱动环境构建、技术标准化与评价,第三个阶段政策主题是数据深度融合、异构领域应用和政策作用效应;(3)我国智慧城市政策存在结构性非均衡,相较于演进初期衡稳使用的供给型政策工具,环境导向政策工具稳步增加,需求导向政策工具动态匹配;(4)相较于以供给型政策工具为主导的云计算支撑产业层,物联感知平台政策倾向于供给型与环境型组合效用,并深化推动与环境型政策工具适配耦合的智慧应用领域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