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根白头发     
《红领巾》2010,(7):33-34
一个男孩儿很喜欢思考,他常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日记里。最近,他发现自己的日记被人翻动过,他怀疑是妈妈偷看了他的日记,但一直没有证据。  相似文献   

2.
当夜总会的侍者上班的时候,他听到顶楼传来了呼叫声。他奔到顶楼,发现管理员腰部束了一根绳子被吊在顶梁上。管理员对侍者说:“快点把我放下来,去叫警察,我们被抢劫了!” 管理员告诉警察,昨夜停止营业以后,进来两个强盗把钱全抢去了。然后把他带到顶楼,用绳子吊在梁上。警察对此深信不疑,因为顶楼房里空无一人,他无法把自己吊在那么高的梁上,那里也没有垫脚之物。有一部梯子曾被这伙盗贼用过,但它却放在门外。然而,没过几个星期,管理员却因偷盗而被抓了起来。你能否说明一下,没有任何人的帮助,管理员是怎样把自己吊在半空中…  相似文献   

3.
<正>见到他时,竟然有点不相信这个温婉少年就是喜欢宋词的林渝凯。他在我的文学班里上课,几乎没有缺过席。碰到教他的老师,都说这是个知书识礼的少年。对文学几乎是虔诚得五体投地。他有一段文字这样描述自己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是一个奇迹。他被贬10余年,不仅没有倒下,反而站得更加伟岸。在永州、柳州这两个被大唐光荣与梦想遗忘的地方,他却将其作为自己进行精神施工、精神建设的大工场。在这里,他思想和感情的马达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轰鸣。终于,他建起了属于自己、更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巍峨精神大厦。永州女学者、湖南科技学院文学教授翟满桂以仰望与攀登的姿态进入这座大厦,  相似文献   

5.
作为语文教师的你,有没有想过分数并不是评判学生作文的唯一标准?有没有想过让更多的人来参与作文的评改,使自己从繁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你又是否想过让所有的学生主动去追求创作,在创作中感受到快乐,并对自己的每一篇文章都相当较真,非到精品不罢休?有没有想过让整个班级的学生形成一种浓厚的研讨文学的氛围?带着这些问题,黄文杰老师在阅读精彩纷呈的网络作文的时候,产生了这样的思考:能否把学生的作文放到网上,使之成为能够广泛交流的社会性作品,让大家来参与评改呢?当他把作文课堂搬到计算机房,让学生在文学网上发表习作的时候,他发现这种做法可以实践自己长期以来的设想,这种做法能够弥补传统作文教学在评改中的种种不足,对学生作文能力的纵深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他失败了,而且是惨败!父亲没有责备他,而是带他去旅行。每到一座城市,父亲都要他留意火车站附近的行包寄存处。他满心不解:那有什么好看的,既不是景点,也非名胜。父亲说,人们把笨重的包裹卸下,寄存行包之后,便可以轻轻松松地逛市井风情或办其他事情,这就是寄存的好处。然而,我们可曾“寄存”过失败?其实失败也是一件行包,有时还是一件特别沉重的行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样的人不曾寄存过失败!他们非但没有寄存,反而把失败的行包紧紧地负载在身上,恒久地重压着自己。一败涂地、一蹶不振———这样的人也不曾寄…  相似文献   

7.
空房间     
吴晓初 《中文自修》2005,(11):22-23
点评:没有秘密的文学不能久远。一首诗都有它背后的秘密,让作者自己说:“我把双手举起来的时候,有通风口的暖气吹在手臂上,好像一只只逃窜的鸽子。它们的羽毛胡乱地指过我的手臂。我只想告诉它们,前面没有出路。”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古老的苏格兰传说,说的是一个在山上放羊的少年的故事。 有一天,少年在山上放羊的时候看到脚边有一朵漂亮的小花——他从来没有看到过那么漂亮的小花!他禁不住单腿跪下去,把那朵花拔起来,放到自己的眼前看,少年被它的美陶醉了。他刚要把那朵花贴到脸上,就听见“訇”一声巨响,抬头看时,面前的大石壁开了一道拱门,阳光斜照进拱门里,少年看到里面有数不尽的黄金、珠宝在闪闪发光。  相似文献   

9.
作家声音     
<正>格非称好的文学一定是有毒性的以先锋文学起家,格非的小说此前常被读者认为不太好读懂,质疑他在写作中故意设置了某种阅读障碍。日前,格非首次公开答疑:"我认为陌生化是文学的前提,把小说写得跟生活一样还叫小说吗,还不如去看新闻报道。这样的作品没有任何价值。小说一定要出动你的经验,不能让人觉得太甜美。"格非特别担心自己会变成一个被消费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就和咸鱼一样。如果有一天,那个人有了梦想,那他就会咸鱼翻身。姚明,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英雄,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巨人。他把NBA带到了中国,他把篮球的梦想带给了全中国的球迷们,而他却付出了别人难以想像的汗水和努力。压力,同样可以压垮一个巨人,但他从未放弃过。即使他在NBA的赛场上摔倒,即使他被美国当地的主持人嘲笑,他始终没有退缩过,他也从未输掉自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姚明有梦想。在他小的时候,在他从自己父亲的手中接过那只篮球的时候,他就执意要打球,要去NBA。要知道拥有梦想会给人带来精彩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文学具有时代性,超越一定的历史过程来审查不具有历史规定的文学是不恰当的,这样文学的问题实际上是阶段性"建制"的问题,合法化与否只不过是需要一个参照物而已。罗伯—格里耶在虚构和建造梦魔般迷宫的同时,又分解了他的梦魔,把自己建造的一切都拆卸得粉碎。他自以为揭示了传统文学的虚假性及其被掩盖的权力运作的真相,却没有看到它自己最终也未能免于另一种意义的虚假和抽象,这即是文学的文学的"合法化"与"解合法化"的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12.
周国平 《课外阅读》2009,(14):22-23
青春拥有许多权利,文学梦是其中之一。但是,我不得不说,青春与文学是两回事。文学对年龄中立,它不问是青春还是金秋,只问是不是文学。在文学的国度里,青春、美女、海归、行走都没有特权,而人们常常在这一点上发生误会。问你会不会拉提琴,如果你回答也许会,但还没有试过,谁都知道你是在开玩笑。然而,问你会不会写作,如果你作同样的回答,你自己和听的人就都会觉得你是严肃的。指出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就此议论道:任何人都能听出一个没有学过提琴的人拉出的音有多难听,但要区分胡写和真正的文学作品却须有相当的鉴别力。  相似文献   

13.
记得我的儿子5岁左右时,曾多次拿我背包里的钱去店里买东西,少则1元,多则10元,害得我把钱包东藏西放,最后还是被他找到。我骂过,也曾讲过道理,但是没有用。最后逼自己去反思:为什么孩子会偷钱?因为孩子手中从没有零花钱。看别的孩子有吃的,他没有;看别的孩子有花的,他没有。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这样下去,会渐渐让孩子养成偷钱的坏习惯。堵不如疏,如果能对孩子的需要给予适当满足,那他还会偷拿钱花吗?再说,这个年龄的孩子也该培养金钱观了。于是,我干脆来个大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烦恼沮丧,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教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  相似文献   

15.
毕业于东北一所综合性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刘云山心里常常感到郁闷,他始终没有弄明白自己家庭的那些事情怎么会让同事知道。虽然有关系不错的同事会关心地询问他在狱中服刑的父亲近况以及自己生活上的问题,但他总觉得有一些人是到他这里来猎奇。他从来没有把长辈之间的恩恩怨怨与同学或者其他人说过,甚至老师也没有讲过。家庭的突然变故只是让他的大学过得更加艰苦,但这并没有让他乱了方寸。通过打工和勤工助学,小刘挺过了三年。毕业求职尽管过程艰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文学史中,有许多生前创作不为世人所认同,但死后却被尊为文学巨匠的作家。《美狄亚》的作者欧里庇得斯便是这样的一位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年(?)出生于古希腊一个贵族家庭。他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学习过摔跤和拳击,曾经在运动会上获得奖励。欧里庇得斯早期生活在海滨城市萨拉米,这里曾经是希腊人抗击波斯入侵者的战场。作家喜好宁静闲适的生活,不爱和权贵们交往,终日待在家中阅读各类书籍。欧里庇得斯的藏书在当时算得上是全希腊最为完备的。即便是作家迁居到雅典后,他也仍旧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尽…  相似文献   

17.
辛勤如他     
倪远 《中文自修》2006,(2):30-30
莫扎特的手轻快地在琴键上弹奏,他乐思如泉涌,或许这正是他被人称为“神童”的缘由。然而又有谁像他那样不分昼夜地谱曲呢?他如此描述自己的作曲秘诀:“没有哪个音乐家比我更用功了。你举不出有哪位大音乐家的作品,是我不曾反复辛勤钻研过的。”  相似文献   

18.
人生不如意的事,在在多有。回顾我短暂一生,第一次遭受的重大打击是高考时最拿手的语文考砸。跟敬爱的周总理做一回校友的梦就此了结。那一年作文,大意是学生总抱怨作文无话可说,老师则抱怨自己辛辛苦苦改了作文学生却一丢了之。我从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万卷书破了,诗、散文、小说也写了,甚至还在课堂上偷偷构思过电影剧本,为一位女生。人生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认为自己没得问题。我洋洋洒洒文学了一把,最后栽在认定作文是作文、文学是文学的黑脸判官手上。  相似文献   

19.
从前,有一个高明的木匠,他一生做了好多好多的椅子,但是,却从来没有为自己做过一把。等他很老的时候,突然很想为自己也做一把,好好地享受一下。他真的为自己做出了  相似文献   

20.
晏子是优秀的政治家,但其内心深处却潜藏着巨大的痛苦,根源在于他把自己看做“士”,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但君权至上的宗法等级社会却使他只能处于维护君权的从属地位,没有给他提供实现愿望的条件。这种痛苦是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的体现,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渗透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悲壮昂扬、愤激苍凉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