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勇  姜凤云 《福建体育科技》2005,24(1):38-39,42
目的:探讨过早大强度专业化训练武术步型是否对人体下肢的形态存在消极的影响,从而科学地进行武术训练。方法:将陕西省武术队(包括已退役的)一级以上的武术套路队员35名与体育院系武术学生35名以及普通高校学生35名的下肢形态有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体育院系武术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下肢形态无明显差异(P>0 05);武术专业队员与普通学生具有显著性差异(P<0 001);武术专业队员的腿部趋于"O"型和步态内扣。武术动作影响下肢形态主要是其步型。结论:过早大强度专业化训练武术步型对人体下肢形态存在着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一、巧用"剪刀、石头、布",练习手型与步型拳、掌、钩、弓步、马步、仆步是武术最基本的手型与步型,是武术学习的基础。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简单重复地练习又比较单调,如果在游戏中练习就增加了趣味性。所以在教学中利用体育运动项目间的相通性,对传统游戏进行合理"移植",重组融合再造。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游戏"剪刀、石头、布"来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3.
武术的文化研究伴随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再次成为了武术理论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于武术文化的探讨,应该与其技术结合,方具实践力量,这至少是坐实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此,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武术中最为常见之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5种步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武术之攻防属性,在其5种步型中有着多方面表现;武术步型的现实效能,乃通过增强功力间接服务于技击的需要,且具有多元功能诉求,而不像其他武技项目那般步型创造服务于技击目的的纯粹性;武术步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学意义,它对于整个武术文化体系的构建,有着鲜为人知的基因密码,正是得益于这一基因密码的无量限"转译"和"表达",方令武术于日积月累之中,建筑起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大厦"。  相似文献   

4.
<正>1引言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邱丕相教授在《"温总理,你会武术吗?"引发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由于多年来我们理论上未能有效地区分开竞技武术与学校武术的差异,实践上也多以武术训练法代替武术教学,从而形成了"基本功—规范化套路"的武术教学模式。而这一模式主要以"教师"或"教材"为中心,但学生——学习的主体却一直未能成为武术理论和实践关注的中心。因此,导致学生对武术课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和武术课在学校体育中名存实亡的原因是武术课自身的问题。另外,不当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2所普通中小学的武术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学生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了解武术,受其影响,学生心目中的武术与现实存在错位;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模糊,有42.6%和25.4%的学生认为跆拳道和拳击属于武术;学生的习武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34.5%的学生不了解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75.0%的学生认为武术课能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武术课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所占比例达到70.8%,武术专业教师只占29.2%.各地普遍以<体育>(小学1~6年级)、<体育与健康>(中学7~9年级)为首选教材,县级学校教材的选用相对杂乱.已开课学校中,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学生对体育老师所教武术内容的喜欢程度稍高于不喜欢程度;学生感兴趣的武术项目依次为套路、格斗和功法.研究认为,泛竞技武术的教育观念禁锢着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泛竞技武术的教学模式制约着武术个性的张扬,现有武术师资难以担当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迫在眉睫.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提出新时期武术教学内容应遵循传统与创新、简易性与系统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健身与技击、尚武精神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层次分为趣味武术、技能武术和文化武术;教学内容的类别有全国统一的示范内容、地方拳种特色内容和女生学习内容;教学内容的构成包括徒手、器械和理论知识,徒手按照"打、踢、拿、靠、摔"的系列进行分类,器械以青少年喜爱、便于开展、安全性较高的短棍、两节棍、剑术和流传较广的武术器械内容为主.  相似文献   

6.
一、武术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的选择 从现有的武术教学内容看,存在着"内容较繁难"和"一成不变"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武术教学内容特点主要体现在动作的技击性和健身性.因此,要想提高武术教学的实效性,教学内容必须改进其多而杂、繁而难、枯燥无味的武术套路形式;要做到降低其动作的难度,简而易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自身多年的武术教学经验,探索武术教学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高职院校武术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从事体育运动和身体锻炼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体育娱乐和体育观赏的能力.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的贯彻和落实,而且有利于武术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武术内容的合理选择 经过多年实践教学,我们提出"重视套路,提倡对抗(攻防)"的高中武术选项教学内容制定原则.第一,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实践检验有实效、少而精的武术套路教材,即武术技术体系中的演练技术.比如,初级长拳,形神拳,简化太极拳(太极剑),初级刀、剑、棍、枪等套路.第二,应将学生十分喜爱的技击实用性较强的散打、跆拳道等武术技术体系中的对抗技术吸收进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是学校武术教材中的主要步型,又是武术基本功中最基础的功法.武术家们常说:“练功先站桩,大鼎增力量”.“未习打,先练桩”。这充分说明,步型对初学武术者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每套拳术和器械运动,都是建筑在这几种主要步型基础上的。在学校武术教学中,只有教好步型和其基本功,才能为今后熟练的掌握整个教材内容,提高套路质量提供必要的身体条件和技术条件.为了更有效地使武术教学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专项身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现将我们对五种步型的教学体会分述如下:一、马步目的: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日益加大,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向着武术本身回归,通过反求诸己式的探研,坐实武术之"文化自觉"。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研究方法,对武术"型、法合一"的当代价值进行审视。研究认为:型是武术的外壳,法是武术的灵魂,决定武术型之塑造的是武术独特的攻防之法,武术除技击以外的其他功能的衍生,也因其方法上的独特性而别具一格;武术"型法合一"的规定性,在近现代以来武术竞技化演变过程中被分解后的项目形式破坏,以武术拳势攻防方法为前提,保持型与法的统一,是令武术找回自我、占据主动的必要途径;中国武术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能够独树一帜的地方,是深具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拳种门户,终而落脚于微观层面拳势之型与法的"中华规定性"上面,故武术拳势强调型、法合一,对于武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武术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关系。方法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术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与结论武术学习非常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武术精神中的"尚武崇德"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武术中"务实精神"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吃苦教育,培养学生扎实能干品质。武术的"拼搏精神"能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优秀品质。武术中的"和合精神"能够提高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能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情境教学法在学龄前儿童武术教学中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旨在为武术启蒙教学的研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试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均有提高,但实验班三项测试指标的均值均高于对照班,立定跳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坐位体前屈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武术学习兴趣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武术学习主动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班和对照班"十二生肖拳"技术考试成绩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从学生间合作交流、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课堂参与、学生学习效果和特色加分等五个方面对两个班武术课堂进行评价,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武术课堂教学评价为"优",运用传统教学法的武术课堂教学评价为"良"。  相似文献   

13.
引言武术教学鉴于武术本身的特点,其动作方向、路线、结构是比较复杂的。为了达到教学予期目的,使学生掌握武术套路的方向、路线、步型、步法、手型、手法以及攻防的正确动作概念。首先,教师必须熟悉吃透教材的内容,运用正确的示范动作和形声并进的直观教学手段去调动,  相似文献   

14.
仆步抡拍是练习肩臂的武术基本功,对增强肩关节的柔韧性、发展上下肢的协调性有重要作用,在武术套路中也经常出现,是武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该动作方向变化、路线复杂,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在传统的讲解示范、分解教学等教法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通过以下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了仆步抡拍这一动作。  相似文献   

15.
3.动作形态对美的体现 武术运动兼有艺术之美。可分为动造型和静造型艺术两个组成部分。武术很讲究手型、眼神、身法、步法、精神、气力和功力的变化和统一。各种手法与眼神的配合,以及各种不同的身法变化和一系列的步型变换都属于身体的动态艺术造型。如“燕子抄水”“鲤鱼打挺”等都是动造型,而瞬间静止不动的定式如“仆步亮掌”“金鸡独立”“望月平衡”等则属于静造型。特别是武术套路中的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这五种主要步型是武术造型艺术的核心,而各种手法与眼神的配合是否做得恰到好处,不同的身法以及步法的变  相似文献   

16.
近期,笔者观摩了一些武术课,感觉有些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不甚理想,有的甚至事倍功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准备活动不实用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在武术课堂上,可以做平时学生已习惯的动作,如扩胸运动、体转运动等。或者利用拳、掌、钩等手型和弓步、马步、仆步等设计一套武术操。这对于学习主教材有直接的帮助,减小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动作。而有的老师安排健美操或跟主教材没多大联系的徒手操等做为准备活动,这些既不属一般性准备活动,也不属专门性准备活动,不易于学生接受,实用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校体育》2021,(7):61-63
<正>一、设计理念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本课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学、练、赛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将武术动作的学练与实战情境相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攻防意识,增强学生的武术技击能力,传承中华武术精髓,培养学生具备高尚武德与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8.
"运动表象"在武术基本技术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研究表明,在武术基本技术训练中应用"运动表象"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动作概念,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并有利于学生武术技术和心理素质的同步发展,对提高武术基本技术训练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武术棍韧性好、轻便灵活、结实耐用,具有一定的承受力,在武术课中,用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或者提高武术课的趣味性,一些学校并没有拓展它潜在的功能,将武术棍贯穿课堂教学,提高利用率、玩出精彩,为课堂增添趣味,让学生切身感受武术的快乐。一、灵活越棍练习方法:将武术棍间隔相等距离放在地面,采用鸭子步、青蛙跳、爬行等方式  相似文献   

20.
试论构建"淡化套路,提倡技击" 的武术教材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学校是传承知识的专门机构,"教材"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校武术教材内容的回顾,发现旧有教材主要以套路形式编成,这既没有反映武术整体的技术体系,也没有突出武术的本质特征,而且没有反映出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客的兴趣.本文还对太极拳、咏春拳、跆拳道、柔道的发展;对各地有代表性的武术馆校和民间武术研究会的发展;对武术本质属性和武术发展进程等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淡化套路,提倡攻防"为原则构建新的武术教材体系,并提出在建构武术教材体系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