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喜闻乐见的专栏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论、评论员文章大多由专职评论编辑撰写,而专栏评论则大多采用读者来稿。从某种意义上说,专栏评论拥有大量作者和读者,堪称“群言堂”,最为群众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2.
“实话”栏目的文章,选发的都是县市领导同志在各种会议上的讲话摘要,称得上是“从政心迹”、“为官者言”。但长期以来,群众对一些官员的会议讲话或报告印象不是太好,一是长,似乎不长不足以显示水平,一二三四,甲乙丙丁, 貌似全面辩证,其实是“穷耍嘴巴皮子”,说的尽是正确的废  相似文献   

3.
有话直说     
近读河北日报《群言堂》专栏,深为其文章短小精悍、快言快语、直陈不讳的文风所吸引,作为党报的评论,应该倡导这样的文风,有话直说。《群言堂》文章的作者是广大群众。他们遇事而有感,由感而成文。因而,一事一议,直率、尖锐,直抒胸臆。这里试举两例。其一、《无恐因为有恃》,发表在去年6月5日,作者文骄。“某地一位小小的房管科长,利用职权为其不符合分房条件的亲朋好友安排了数十套住房,许多群众对此忿忿不平,找领导反映,向纪检监  相似文献   

4.
(二)“言子”二字的由来 言子二字是重庆话(及四川话)对歇后语的别称。歇后语是什么呢?按《辞海》的解释,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义.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相似文献   

5.
河北日报的《群言堂》专栏,是在读者中较有影响的专栏,开办至今已有10年。去年以来,我们把这个专栏作为报纸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呼声的重要阵地,从版面上予以重点保证,从而使这个专栏在读者中的影响日见其大,作者队伍也日见其多。从来稿看,每天不下十数篇。这些作者,主要是本省的,也有来自北京、上海、湖南、江西、江苏、河南、山东以至黑龙江的。这些作者,有新闻工作者,也有在职或离退休干部、教师、解放军指战员,还有工人、农民和大中学生。许多读者来信,对于编辑部开办这个专栏提出意见、建议和鼓励。河北省轻工业厅离休干部张泽民来信说:“《群言堂》是反映群众意见的专栏,是党依靠群众治党治政的舆论监督阵地。文章能快言快语直谏不讳地提出应兴  相似文献   

6.
勿轻易言“最”今年九月十日是全国解放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各报台发表了不少文章,宣传尊师重教。在这些文章中,几乎都有这样一个提法:“教师是最受人尊重的职业”。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但不应该说它是“最受人尊重”的职业。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所从事的职业都是光荣的,都是受人尊重的。就象我们常常宣传的: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如果“教师是最  相似文献   

7.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是文采问题。 刘勰说:“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说的是文采问题。 何谓文采?文采是指文章的文辞风采,是构成文章风格和质量的要素之一,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是文采问题。 刘勰说:“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说的是文采问题。 何谓文采?文采是指文章的文辞风采,是构成文章风格和质量的要素之一,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7.“言而当”与“默而当”荀子这个人,是否象“评法批儒”中抬的那么高,姑且不论,但此子的许多话的确是说得很不错的。《荀子·非十二子》篇中有言:“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撇开“信”、“仁”、“法”等的具体内容不谈,仅就字面而言,这里不啻有“唯物论”,而且还有点类乎“辩证法”的东西哩!其中“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就很为后世一些人所效法,所拥护。这虽不能说明其正确性,但至少可以说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的,或曰是有“信徒”的,只是“知易行难”而已。  相似文献   

10.
记得前两年曾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读者是什么?》。文章洋洋洒洒三四千言,可作者说得越多,我这个读者却越糊涂,被他牵着鼻子钻了几十条胡同,可“读者”究竟是“什么”?我也未搞清楚。我又回过头来在字  相似文献   

11.
“群众说”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事件发生后,将几个比较一致的“群众说”罗列于一新闻之中,就可以起到暗示“民心所向”的作用:或群众对此持赞成态度,或群众对此持反对态度,或群众对此持不褒不贬态度,等等。因此,一个忠于新闻事实的新闻工作者,在使用“群众说”的时候,应当是很谨慎的。也许正出于“群众说”在新闻报道中有如此之功用吧,笔者读罢今年四五月间有关北京学潮的报道不免产生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12.
浙江的《台州日报》6月21日2版刊登了目击新闻《令人气愤的“二道贩子”》和评论《要严肃处理“菜霸”》,群众争相阅读,反响强烈。有的说:“这是一篇切中时弊的好报道,它道出了我们三门县城2万名消费者的共同呼声。”有的说:“这篇报道不但为群众说了话,同时也给我们这些菜市场的管理人员壮了胆。”有的说;“我们衷心希望党报今后多登一些这样的报道。”群众为什么如此关心“菜篮子”新闻呢?因为家家户户都离不开“菜篮子”。“菜篮子”最能反映千家万户的情绪。  相似文献   

13.
辽宁某报4月5日载文说,去年1月,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水师营村产生了大连市第一位“公推直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到今年1月,旅顺口区又有7个村实行了“公推直选”。文章说,“公推直选”,就是公开选拔和村民直接选举村党支部书记,说到底是群众获得了一种民主权利。这意味着,对“谁当选村书记”、“怎样选村书记”,群众和党员的权力“增大”了。文章还提到,“西沟村有个企业经理,个人素质不错,在‘公推直选’前,群众把他‘内定’为候选人  相似文献   

14.
在浙江省好新闻奖和全国地市报好新闻奖评选中,获奖小言论可谓寥若晨星。然而,《台州日报》第一版《群言堂》专栏从1987年以来,就有12篇小言论作品获奖。该专栏约有半数小言论被省级以上报刊所选用,《新闻出版报》曾称赞该专栏的小言论“做出了大文章”。 综观《台州日报》的《群言堂》专栏的小言论,不难发现以下鲜明的特色。 问题提得新。小言论对于发挥新闻舆论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三年八月,我们在一版刊登了一篇批评报道《郑州长途汽车站究竟是谁家天下》.短短一个月内,编辑部收到六百多封读者来信,接到大量的电话,表扬《河南日报》“有胆量”。其中一位匿名者在电话中只说了一句:“向《河南日报》致敬!”听见这话,我们这些办报人的心颤得不行。多少年来,读者或明或暗地把报纸文章比作“四平调”,不爱看。这一次也可以说是第一次,我们真正感到,人民群众跟党报的心贴得那么紧。  相似文献   

16.
韩导勤 《新闻界》2001,(4):59-59
时下有不少地方的新闻媒体,无论你是翻阅报纸,还是打开电视地方新闻频道,都不乏这些方面的感觉:一是会议报道太多、太滥。说“多”,是说在一个版面或一个节目的地方新闻中,常常有一半以上甚至三分之二是有关各种会议的报道。说“滥”,是说有许多本来可不报或可报可不报的会议都作了报道。对此,群众揶揄说:“这个会,那个会,让读者观众也泡会海”!二是官员活动太多、太滥。说“多”,是说地方领导大凡开会、下基层等,一有活动就要报道。说“滥”,是说除了地方领导,大大小小的官儿、随员都争相见报、上镜头。对此,群众戏言称:…  相似文献   

17.
哲人有言,假使一只蚂蚁在苹果上跑来跑去,没有什么所得,它对苹果发生不了兴趣,但如果它咬破了一点皮,就尝到了甜头。要是把我们的记者比做蚂蚁,那么,群众生活就是又大又甜的苹果;谁想撰写新闻精品,就只有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有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新闻,记者只要沉下去,就能有所收获,有所发现。新闻界老前辈谈新闻工作的体会,我印象最深的有五句名言: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范敬宜同志说,陌生地方新闻多。南振中同志说,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安岗同志说,脚底板下出新闻。经济日报总编辑庹…  相似文献   

18.
记得初写稿时,总爱写得长一点,全一点,甚至圆一点。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全方位抓好“下岗”再就业工作》的调研性文章,全文共分四大点,每大点下四小点,洋洋洒洒数千言。稿子送到一家日报编辑部。几位编辑善意而又中肯地说:“大众媒体要赢得最广大的群众,就最讲究新鲜活泼、短小精悍、一语中的,你能不能化大为小,化繁为简,突出写几段启发性强的文字 ?”编辑们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少“工作研究”类的文章新意少,篇幅长,读者不喜欢。一席话说得我恍然大悟,在编辑们的具体指点下,我将原稿中的“七抓八抓”统统砍去,改…  相似文献   

19.
盛沛林同志的《文坛漫步》一书中《熟能生巧》有:“鲁迅说:‘文章得失不由天,创作甘苦自艰辛。’”《新闻知识》1992年第10期苏清杰同志的《人情练达即文章?》中说:“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陆游的告诫,至今依然有现实意义。”但据有关资料记载,1898年5月,鲁迅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大约过了半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鲁迅于1900年3月18日在江南矿路学堂作旧体诗《别诸弟三首》,附言托同学从南京带回绍兴。诗中抒写他为谋生奔赴异乡,兄弟别离的衷情,诗末云:“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表达了他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文章的风格,决定于人的风格。什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一个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人,他说出来的话,他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没有气魄,风格不高的;反之,一个胸怀宏识,壮志凌云的人,他说出来的话,他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气势磅礴,风格很高。“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张昭舌战,很能说明这样的问题。张昭一见诸葛亮就以言挑之:“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