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如何调整创新投入的数量和结构,是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天津市区域创新系统模型,通过Vensim软件进行仿真,发现不同的创新投入形式和途径在提升天津市区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从长期来看,政府教育投入能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但规模效应不明显。(2)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方面,政府和企业对RD活动投入的增加都能起到显著的作用,相比而言,增加企业RD投入的短期效果好,而增加政府RD投入的长期效果好。(3)在总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或企业将更多的RD经费投向高校和研发机构能更好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4)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迅速、显著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卓越绩效模式对企业创新投入、产出以及效率等创新过程的影响,并通过浙江省1 216家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卓越绩效模式能够从整体上促进企业创新,在影响机制上,卓越绩效模式有助于合理规划创新投入,促进企业形成创新产出,与此同时,卓越绩效模式对创新效率也有着不显著的抑制作用;总体来看,卓越绩效模式对企业创新过程的影响正面效应强于负面效应。研究结果对推行卓越绩效模式的企业优化创新过程、提高创新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现有文献多从宏观层面关注非正规部门的规模变化,很少关注其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本文利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调查数据,考察来自非正规部门的竞争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创新方式以及创新类型等决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非正规部门竞争会倒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创新类型来看,新增的创新资源主要用于产品创新、技术升级以及提高个性化生产能力,对以改善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为核心的流程创新没有显著影响;从创新方式来看,非正规部门竞争会加剧企业之间的模仿创新和抑制企业的自主创新。政府需要规范非正规生产单位的灰色竞争行为,引导其从模仿生产向草根创新创业过渡。  相似文献   

4.
潘珂  江旭 《科研管理》2024,(2):127-136
市场化改革一直被视为解决我国企业创新问题的一剂“良药”,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市场化改革对创新的积极效应并非一成不变,既有研究亦对此莫衷一是。基于此,本文从双重竞争逻辑入手,运用制度理论,研究市场化改革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效率。采用2008—2019年中国省级创新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1)市场化改革对创新投入产生正向影响,即市场化改革能够借助制度的革新与完善,加速市场竞争与政府竞争,促使企业投入更多的创新资源;(2)市场化改革对创新效率产生倒U型影响,即过度的市场化改革会阻碍企业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致使企业创新效率因双重竞争的负面影响而受到抑制;(3)市场化改革对创新投入与创新效率产生差异化效应,其根源在于制度变革对创新与竞争的桥接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市场化改革对企业创新的深层次影响机理,为企业合理配置创新投入、有效提升创新效率提供经验证据,也为政府把控市场化改革进程、理顺政企关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企业科技创新提质增效的现实需要,深入探究银行业竞争如何影响企业科技创新效率。以2010—2019年我国29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样本,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模型实证检验银行业竞争与企业科技创新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银行业结构性竞争、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两方面进行异质性检验,识别出以信贷配置为中介渠道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银行业竞争通过降低信贷成本、增加信贷供给和优化信贷结构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形成企业创新投入的规模效应,同时通过增强银行对创新项目的筛选能力和创新风险偏好,激励企业提升创新产出质量,带来创新的学习经验曲线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且这一机制在产业结构优化水平高的地区作用更为显著,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效率发挥作用更强。基于研究结论,分别从国家、企业和地方政府层面得到的政策启示为:大力发展股份制银行,鼓励银行业适度竞争;完善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打造创新型企业;加强金融支持,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6.
企业家是私营企业中的灵魂人物,企业家在企业创新战略的制定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本文使用中国私营企业调查(CPES)数据库,研究了企业家外部环境风险感知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具体的,我们按照综合因子得分将企业家外部环境风险感知划分为高值组与低值组,使用PSM的方法,估计了高值组企业与低值组企业创新投入的平均差异水平(ADL)。研究发现:企业家市场环境风险感知越强,企业创新投入水平越高;而企业家制度环境风险感知越强,企业创新投入水平越低;综合来看,企业家外部环境风险感知越强,企业创新投入水平越低。在企业创新投入决策中我国私营企业家风险规避动机强于风险寻求动机,而且低个人地位感知度的企业家的风险规避动机强于高个人地位感知度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十五"计划以来两个时段的科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考虑政府对企业投入(GTC)、对大学投入(GTU)、对研究机构投入(GTI)三种情形,分别考查其对企业创新效应的影响,发现在时段1政府投入对企业创新的引导效应远远高于其对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效应,而在时段2则表现为激励效应。该结论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有意义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质量管理创新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与经营绩效优化效应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但通过打开企业产品创新的过程来考察质量管理创新对产品创新影响机制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通过打开企业产品创新的过程,分析质量管理创新与作为知识显性载体的产品创新投入、间接的隐性知识转移和产品创新投入转化效率的关联,利用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的数据,实证研究了质量管理创新对企业产品创新的影响方向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质量管理创新对产品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在影响机制上,质量管理创新通过对产品创新投入的拉动效应和基于隐性知识的溢出效应促进产品创新,但也通过对产品创新效率的抑制效应阻碍产品创新。上述结果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企业产品创新过程机理和质量管理创新经济后果的文献,而且可以引导企业准确把握质量管理创新利弊,为实现产品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创新持续性对于助力企业转型、助推中国经济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7—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从创新投入对企业成本粘性影响的角度,考察了当前中国企业的创新持续性及其作用机制问题。实证检验发现:企业创新投入强度越大,成本粘性越大,也即创新持续性越强;对于创新产出投入比更低、有高新技术资质认定的企业,其成本粘性更显著,也即创新持续性显著更强。结论表明,当前中国企业的创新具有持续性,且创新持续性可通过成本粘性的变化来体现,其作用机制为沉没成本和"状态依赖性",并且创新的沉没成本性是中国企业具有创新持续性的内在动力机制,而国家创新政策可以激发其对外部环境的"状态性依赖",说明当前中国企业的创新还停留在害怕前期投入受损的阶段,并且受外在环境的制约较大,并未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0.
王旭 《科研管理》2015,36(11):184-192
动态变化的竞争格局为银行债权人从对企业技术创新厌恶到创新包容提供了充分的演化动力。本文在分析银行债权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基础上,探索了制度效应和资源效应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进而辨析了银行债权治理的创新效应的产生机理。实证研究表明:银行债权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银行债权人已由创新厌恶向创新包容演化;银行债权治理能够通过降低代理成本,优化企业原始制度安排的方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即制度效应在二者关系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银行债权治理并不能通过提升创新资源投入的方式促进企业创新,即资源效应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因此,"债权治理——制度效应——技术创新"的作用路径对创新包容效应更具理论解释力。研究结论能够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对融资优序理论和银行代理监督理论进行回应和补充,并为企业创新和银行债权治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已有研究,构建了“投入-过程-产出”的风险研究框架,总结出6类企业协同创新风险,即创新要素投入风险、道德风险、资源共享风险、组织协同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益分配风险。引入协同效应为中介变量、动态能力为调节变量,运用SEM模型和层次回归分析研究企业协同创新风险和创新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①6类风险均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且不同风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别;②协同效应在创新要素投入风险、道德风险、资源共享风险、组织协同风险、利益分配风险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在市场风险与创新绩效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③动态能力显著调节创新要素投入风险、道德风险、资源共享风险、组织协同风险、市场风险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对利益分配风险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研团队具有跨区域、跨层次、多主体等特点,往往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然而,以往成果对其风险识别存在缺口。从优势理论视角,揭示科研团队创新优势差异对过程风险的影响机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和探索性案例方法结合的方式,分析3个科研团队及其创新过程,随后对其关键风险提炼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创新优势差异通过诱发个体参与风险、协同分工风险和目标互异风险减弱创新协作与风险控制的效果。进一步而言,从个体角度看,个体参与风险体现在定位风险、行为风险、能力风险;从团队角度看,协同分工风险表现在成果分配风险、知识共享风险、成员关系风险;从组织角度看,目标互异风险体现在观念认同风险、任务复杂性风险、决策信息不对称风险。据此,从发挥个体优势和创新优势互补两方面给出创新管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苏屹  闫玥涵 《科研管理》2020,41(12):160-170
国家创新政策处于宏观层面,从跨层次视角分析国家创新政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引领机制,是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基于2013-2017年度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跨层次分析模型,探究了国家创新政策、区域创新投入和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区域创新投入中的R&D经费投入强度和R&D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2)国家层面的创新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3)国家创新政策可解释区域创新投入与区域创新绩效在30个省市间的差异,在区域创新投入和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在研究基础上,对区域进一步提升创新绩效提出展望,为国家制定有区域针对性的创新政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夏清华  乐毅 《科研管理》2021,42(7):189-199
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研究结果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本文选取2009-2018年间在中国创业板上市的708家企业为样本,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视角,构建创新生产模型研究风险投资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发现:风险投资背景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有显著影响;风险投资机构的持股比例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有负向作用;风险投资金额对企业创新投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企业创新产出则没有影响。进一步的检验揭示了研发投入对于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和创新产出之间的中介效应,企业创新产出主要源于风险投资机构数量累积效应下的企业研发投入实现。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具有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5.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有效运行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助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创新价值链视角进行框架切入,基于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2014-2018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展开实证测度。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在2014年到2018年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局面,年均增长9.7%,2016年后技术效率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到了规模效率变动的影响。(2)我国东部地区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更趋近于最优化前沿面,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省际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各省份间的技术变化指数差异较大,各省份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呈现相近趋势。(3)各省际区域对不同资源投入的敏感性程度不同,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创新投入资源冗余或分配管理不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新建  尤珊珊 《科研管理》2020,41(3):217-226
本文以2010-2017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Tobit模型、PSM模型研究股权激励计划中契约要素对技术创新、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严格的行权条件减少了创新投入、增加了创新产出、提高了创新效率;较长的激励有效期增加了创新投入及产出、提高了创新效率,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激励作用越弱,到第3年激励作用消失;核心员工股权激励增加了创新投入及产出,而高管股权激励减少了创新投入及产出。研究结论为企业设计恰当的股权激励契约要素提供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129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为样本,通过2007-2010的运行数据,以网络构建的不同地理位置为视角,探讨了国内协同创新网络规模、国际协同创新网络规模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衡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协同创新网络规模和国际协同创新网络规模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均呈现"倒U型"结构;同时,地理位置网络平衡度对创新绩效存在显著地正向影响。本文通过国内和国际不同的协同创新网络刻画组织间的多元关系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首次验证了地理位置网络平衡度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这为协同创新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也为企业如何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8.
现实需要和政策导向双重作用下,中国的复杂产品系统(CoPS)创新举世瞩目,但其中隐藏的风险及其带来的巨大损失却被忽视,CoPS创新风险研究亟待学界关注。风险生成机理是风险研究的关键所在。鉴于以往CoPS创新风险研究忽视其 "多主体参与式创新"的本质特性,本文引入利益相关者视角,构建起"利益相关者权利非对称-机会主义行为-CoPS创新风险"的风险生成机理理论模型,实证分析总体支持了研究假设,但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主体间关系强度对风险生成机理存在前端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双元创新对家族企业的价值提升与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根据组织双元理论,从双元创新投入的视角出发,以2012―2019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不同类型CEO对家族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家族创始人CEO会促进家族企业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与家族创始人CEO相比,继任家族成员CEO会抑制家族企业创新,具体表现在会抑制利用式创新;与家族创始人CEO相比,职业经理人CEO会抑制家族企业创新,具体表现在会抑制探索式创新。机制检验表明,家族创始人CEO、继任家族成员CEO以及职业经理人CEO在风险偏好、资源获取能力和代理行为上均存在差异性,进而影响其进行双元创新的意愿与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继任来源CEO对双元创新的影响亦存在差异:与继任家族成员CEO相比,职业经理人CEO会抑制探索式创新而促进利用式创新;CEO任期和海外经历会抑制职业经理人CEO对探索式创新的负向影响,而CEO持股和海外经历则会抑制职业经理人CEO对利用式创新的正向影响。本文不仅揭示了不同类型CEO影响家族企业双元创新的差异性,也为家族企业如何平衡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提供了经验证据与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