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科学》教育在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后,步入了“学生本位”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科学教育又出现了培养科学素养为科学教育最高宗旨的发展趋势。“科学素养”这一概念是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为一体的复合概念,它已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相似文献   

2.
反思科学教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世纪我国科学教育存在三大问题:其一,唯科学主义的科学化观;其二,社会本位的科学教育观;其三,推崇“双基”的科学课程观。其原因是受西方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我国传统化对科学和科学教育的影响。这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必进科学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3.
西方科学教育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对19世纪下半叶西方科学教育史的考察首先,评介了早期对科学教育进入学校课程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教育家斯宾塞,赫胥黎,赖斯和艾略特等人的科学教育思想。其次,对小学科学教育中出现的三种科学课程与教学模式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教育实践证明,缺乏科学的人文教育与缺乏人文的科学教育都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知识本位、智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向“以人为本”转变,寓生活、情感、美育于小学数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英国在17世纪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然而,18世纪以后,英国失去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地位,这一地位先后被法国、德国和美国所取代。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到20世纪初,英国开展了一场旨在改变古典教育传统,加强科技教育的大学改革运动,大学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20世纪以后,古老的英国重振雄风,坐上了世界科学巅峰的第二把交椅。  相似文献   

6.
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完人教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完人” ,而不是造就只有科学技能而缺乏人文素质或只有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的“半人”。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导致科学教育的强盛和人文教育的衰微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又强化了这种重科技轻人文的价值取向 ,因而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上出现了失衡 ,成为一种培养“半人”的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 ,实施完人教育 ,就必须在重视人文教育的同时 ,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对立,是20世纪90 年代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普遍的看法是,古代及近代早期的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但在20世纪,科学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 “遮蔽”了人文教育,“遮蔽”了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和生活世界;为了保证受教育者及社会的健康发展,须要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 在我看来,在这场讨论中,对科学教育的批评是找错了对象,而研究者对人文教育的态度, 又显得缺乏深思熟虑。 一、不是科学教育,而是市场社会  相似文献   

8.
学前科学教育在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幼儿科学教育中,知识灌输的比重仍比较大,注重科学教育的益智功能,而不太重视儿童科学素养的形成。究其主要原因是受到"知识本位""唯教材""课堂为中心"等多方面思想的影响。我们探讨"生活性体验""活动性体验"和"游戏性体验"方法在幼儿科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使幼儿在科学教育的教学情境中充分的"以身体之,以情验之,以思悟之",以期养成一定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初中科学课程实施STS教育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相社会(society)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目前该词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潮流,是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理论。它是以培养有科学素养的人为目标,这样的人应懂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并且能够在日常决策中使用这些知识。  相似文献   

10.
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后期以来,科学教育经历了探索时期、转型时期、课程改革时期和科学普及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在“注重知识体系”和“注重实际应用”两个维度之间呈“之”字形发展。近20年来,科学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科学教育应该为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服务,而不仅是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二是科学教育应该采用探究的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而不仅是对科学知识的简单记忆。中国政府已经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科学教育,以更有效地提高全体中国人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正>19世纪下半叶,初等义务教育逐渐在美国推行起来,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教育在学校课程中也取得了合法地位。美国教育开始摆脱欧洲形式主义教育传统的影响,进入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时期。进入20世纪,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中等教育的普及,科学教育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改革,如进步主义、要素主义、结构主义。这三个阶段的科学教育,建立在实证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在当前背景下,科学教育的认识论要从"实  相似文献   

12.
窦岚 《教育探索》2002,(9):105-105
随着21世纪国际竞争的加剧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提出,科学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幼儿科学教育也日益得到重视。提高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素质入手。这是根本任务,也是当务之急。一、现代幼儿科学教育观(一)现代幼儿科学教育价值观幼儿科学教育价值观决定着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实践中的行为取向。传统的幼儿常识教育与现代幼儿科学教育在价值观上存在着远近、高低的不同。传统的常识教育在价值观念上追求概念的掌握,知识的获得,以“知识的掌握”为中心、为目的,表现出的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3.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是西方教育史中两条最明显的主线,也是推动西方教育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从工业革命以前、19世纪、20世纪初至80年代、80年代以后这几个发展阶段中可看出它们经历了相互交替震荡、左右摇摆、主从变奏、由对峙最终走向融合的历史逻辑。这种逻辑反映了教育与社会、人、自然的辩证发展关系,也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身及教育本质的历史过程中的积极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中学科学教育的理念在近两百年以来不断地发展变化,20世纪上半期,强调科学教育的目的是着眼于科学思考、较好地生活及个人的社会需求;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学科学教育的理念是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以及科学教育的全民化。对我国中学科学教育有两点启示:一是我国中学科学教育理念应与时俱进;二是中学科学教育理念应切合我国的实际。  相似文献   

15.
论科学教育与教师科学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高等师范教育阶段是学生与科学技术联系较为密切的阶段,在此过程中若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对形成教师理想人格特征及教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教师科学素质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已势在必行,即初中物理知识教学必须与科学方法教育相结合。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循序渐进地进行渗透和数学物理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科学方法去认识和理解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7.
西方科学教育大致经历了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知识与方法教育并重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STS教育逐渐成为其主要特征。近年来,我国科学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对科学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研究偏少。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的本质、目标、小学生科学素质,以及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的一般教育策略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评论《迈向 2 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一书 ,提出了教育科学的一种体系 ,旨在为 2 1世纪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9.
能力取向的新加坡中学科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科学教育从原来的效率取向转变为能力取向。能力取向的中学科学教育改革主要表现为: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的统一,经典科学与现代科学的平衡,理论知识理解、应用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学科本位与课程综合化的互补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西方科学教育大致经历了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知识与方法教育并重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STS教育逐渐成为其主要特征.近年来,我国科学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对科学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研究偏少.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的本质、目标、小学生科学素质,以及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的一般教育策略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