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王思齐 《考试周刊》2009,(43):25-26
《反离骚》至宋以后引起了不少争论,辩护者与抨击者大都把扬雄对屈原的态度作为评价《反离骚》的标准。本文则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反离骚》:首先《反离骚》开启了一种新型的悼文形式;其次,《反离骚》虽是拟骚。但已经摆脱了《离骚》的笼罩,扬雄在《反离骚》中输入了自己的时代精神;最后.扬雄的《反离骚》中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2.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著作,它的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之文学,从骚体到汉代骚体赋再到六朝赋一路走来,继承与创新并存,到了王粲的《登楼赋》,无论从内容还是体式它都表现除了一种楚辞精神的回归,是楚辞精神在发展继承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复兴,也因此成为了六朝赋之典范。  相似文献   

3.
天然的物候条件造就了华夏子民的灵秀,屈原则是灵秀中的灵秀,战国的特殊背景、文学弄臣的身份,特定的社会历史诸多因素作用于屈原,汇合成就了《离骚》独特的"女性模式"。笔者从诗歌的物境与情境两个层面观照《离骚》,将"香草美人式的女性化意象组合"及"弃妇式审美心理结构"这两大特质归结为《离骚》的女性意识。本文拟从文本与世界的关系、文本与作者的关系两个维度入手,探求《离骚》女性意识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创作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离骚》与《史记》的文学精神,可以用浪漫与忧患概括之。这两部作品在文学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内涵并不相同。第一部份论浪漫,认为《离骚》的浪漫精神表现为超人间的神奇幻想及神话世界,《史记》则表现为直面人世的英雄理想和英雄世界。第二部分论忧患,认为《离骚》的忧患意识表现为深沉的时代责任感,《史记》则表现为深刻的历史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5.
《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农学著作,《周氏冥通记》则是一部重要的道教文献,这两部书也都是很有语料价值的文献,从地域角度来调查两部文献的语言情况,可以发现一些语言的南北差异.词汇方面,《齐民要术》具有六朝北方口语特色,《周氏冥通记》具有南方口语特色;语法方面的发展,《周氏冥通记》比《齐民要术》要更快一些.  相似文献   

6.
《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农学著作,《周氏冥通记》则是一部重要的道教文献,这两部书也都是很有语料价值的文献,从地域角度来调查两部文献的语言情况,可以发现一些语言的南北差异。词汇方面,《齐民要术》具有六朝北方口语特色,《周氏冥通记》具有南方口语特色;语法方面的发展,《周氏冥通记》比《齐民要术》要更快一些。  相似文献   

7.
穆克宏先生致力于六朝文学研究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他在六朝文学尤其是《文心雕龙》与《文选》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穆克宏先生治学注重从目录学入手,以客观史料说话,将六朝文学与文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循序渐进,自成体系。穆先生乐此不疲的治学热情、深厚踏实的学术功底和坚韧不拔的治学精神,均堪称学界楷模。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22,(1):26-33
关于《离骚》首个英译本的出处、译者身份及译本特征目前还存在一些纰漏或语焉不详。本文从文献考证、译者交游、译本关联出发考证译者身份,论述《离骚》首个英译本的翻译特点。《中国评论》第七卷第五期最早刊登了V.W.X.的《离骚》英语译文,署名V.W.X.的译者为英国晚清来华外交官汉学家庄延龄。这一论断改写了庄延龄的汉诗英译成就,使其部分遮蔽的汉学成果得以彰显。庄延龄不仅是《离骚》的最早英译者,也是《诗经》及杜甫、魏徵、陈子昂、张九龄、孟郊等唐代诗人英译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主席博览群书,一生极为推崇《红楼梦》.他从文学角度解读《红楼梦》,对我们的文学创作是有借鉴意义的.毛泽东的文学观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学是现实的反映,是否真实地反映现实是衡量文学作品好坏的标准;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发愤之作,文学创作应让读者看到希望;典型人物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刻画典型人物可以适当地夸张或忽略某些方面;评价文学作品应一分为二,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根据现实的政治需要评价人物.  相似文献   

10.
《离骚》是屈原的遭遇之作。诗人遭遇了“美政”理想的破灭、联齐抗秦的外交策略的破产。现实遭遇必然辐射到诗人的精神世界。《离骚》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与深刻性。诗人围绕君臣遇合、对楚国的去留等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探索。从这两个角度进行阐释,对于把握《离骚》宏大的结构与丰富意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和他的《老人与海》的圣经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是解读西方文学的必要前提,不了解《圣经》可以说就无法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学。在《老人与海》这部中篇小说中,作者海明威塑造了人类文学史上的一个平民英雄。对这个人物从圣经的角度进行解读,笔者认为这一人物的描写被赋予了很多圣经中受难耶稣的形象。从《圣经》的角度再次地来解读这本世界名著,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基督教社会价值观念的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12.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诗人通过浪漫无羁的想像,上天入地的遨游,表达了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和对高洁人格九死不悔的追求,这种精神贯穿《离骚》的始终,构成了《离骚》的灵魂,同时也对中国文学和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离骚》中的女子意象与汉魏六朝闺情诗中的女子意象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女子之美与花草的联系、女子之美的具体表现形式、女子的个性精神的差别上。这种差异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美学追求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对文人人格、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魏敏 《甘肃教育》2021,(3):166-167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和《离骚》是两大艺术瑰宝。《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而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则始于屈原的《离骚》。鲁迅曾对二者做过比较,结论是:“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从楚声、楚物两大角度,论述《离骚》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正本清源指出:后人对《屈原列传》和《离骚》的误解,皆因传中司马迁的两段谈论和其中有错简.第二段议论“虽放流”至“岂足福哉”,宜移置“顷襄王恕而迁之”下.放流即顷襄迁之.君和悟皆指顷襄.“怀王不悟”,乃司马迁叹语;《离骚》作“哲王不悟”.疏、绌、放流、迁,皆同义词.屈原初放汉北,《抽思》“有鸟自南,来集汉北”可证.第一段议论说作《离骚》的原因和评价.不言《抽思》,是因其内容都在《离骚》中.第二段议论,则明示《离骚》作期和主要内容.《离骚》是屈原回顾其两次放逐的郁抑,抒发其毕生依恋君国,愤俗嫉邪情怀的杰作.屈原历仕怀、襄二王.过去以《离骚》作于怀王世;忽视顷襄王朝政局和屈原及其作品的关联;都应纠正.  相似文献   

17.
《离骚》是中国爱国主题文学的源头之一.而具有同样忧患意识的《荷塘月色》虽是散文,却以蕴涵诗的意味为特点,这不仅体现为清雅的文字,如画的意境,更表现在对《离骚》文学传统从思想到手法的继承上,以“美政”理想为主题,以“自我幻化”组结构,以“香草美人”作意象,成就了朱自清深沉而浪漫的诗人情怀。  相似文献   

18.
尚惠芬 《成才之路》2009,(17):36-37
《史记》是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对于司马迁的这部可以说用整个生命写成的不朽著作,鲁迅曾经予以高度的评价,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这两句评价极为中肯,一方面指出了它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又说明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离骚》是一首痛苦而激越的生命悲歌,抒发了作者在现实中遭受的生命痛苦.幻化的两次飞行,一次正向追求,一次反向逃离,是作者为摆脱生命的痛苦所作的努力.从生命痛苦到努力挣扎,到最后知死勿让,这就是《离骚》的情感脉络.  相似文献   

20.
李芳 《现代语文》2006,(12):119-119
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试图以《项羽本纪》为例,从学的角度对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一浅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窥豹一斑,进而对《史记》的艺术特征作整体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