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林翩 《传媒》2018,(1):35-36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所有构筑在这一技术之上的传播、推广、宣传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报纸阅读新闻向互联网点击新闻,以及后来的新闻客户端浏览新闻转变.而在这样一种宏观环境的驱使之下,以《北京青年报》为代表的一大批传统媒体都开始探索融合发展."向下生根",打造具有媒体属性的社区服务平台,是《北京青年报》在社区战场调整后的坚定方向.做强线下和线上影响力,反复不断地在社区集纳流量、运筹资源,最终实现流量变现.社区传媒作为《北京青年报》转型的重要举措,成立4年来,从最初开办《北青社区报》,深挖平台在社区领域的资源,到目前线上运营OK家社区APP,近30个生活圈微信公众号,线下经营上百家服务社区的社区驿站,上百个小区居民微信群,逐步在社区扎稳脚跟,在资本市场受到追捧,成为中国传统媒体转型探索中的亮点.因此,笔者以"社区生活移动互联平台"为例,探究《北京青年报》追寻媒介融合创新道路上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2.
颜璇  尤溢 《青年记者》2017,(12):95-96
进入新媒体时代,面对互联网的猛烈冲击,传统媒体纷纷拥抱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方法,从内容、平台、渠道、管理、经营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以谋求新的发展空间.2013年,北青传媒公司斥资成立北青社区传媒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青社区传媒”),旨在打造社区服务综合平台,实现社区O2O服务.  相似文献   

3.
在新一轮传媒生态变局中,曾经抒写中国报业辉煌篇章的都市报,正在陷入“寒冬”困局.但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困难,都市报人始终没有停止转型探索的脚步,如东方早报、京华时报彻底转型新媒体,北京青年报探索社区传媒,华西都市报打造封面新闻推进“双引擎”“双品牌”融合,深圳晚报与ZAKER合作等.归纳来看,突围的方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遗余力探索产品内容,挖掘优质内容,报业经营下滑但媒体影响力不能下降;二是用“洪荒之力”推进运营模式的变革,找准定位,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三是殚财竭力推进跨界融合,进军与报业密切相关的多元化产业.  相似文献   

4.
曾宪荣 《传媒》2018,(5):37-39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的迅猛发展,媒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近年来,中央明确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融合、跨界的大好形势下,传统媒体结合网络、移动终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新型现代化传媒集团.  相似文献   

5.
“传媒+交通”的跨界融合能够产生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应树立“交通即沟通”“大传媒、小众化”及“创新为王、服务为本”的理念,以移动互联网为纽带,打造新型服务体系和内容体系,完善优化交通移动传播产业链,促进“传媒+交通”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女友传媒集团董事长唐文华与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总裁汤潮在北京签约,意在依托《女友》的传统品牌和龙源多年打造的数字平台,联合开发移动阅读产品。发布会后,业界有专家认为,此次签约将成为传统品牌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标志。为此,本刊特约签约亲历者——期刊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穆广菊先生撰写了对此次签约的观察文章。  相似文献   

7.
王勇 《新闻界》2006,(3):26-27
一、传媒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近年来,随着我国传媒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媒体对人才资源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传媒人才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传媒人才“跳槽”现象愈演愈烈。如,2001年《京华时报》在北京创刊,从中央级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到北京市场的《北京青年报》《北京晨  相似文献   

8.
移动优先是媒体融合的重要战略布局,是传统主流媒体夺回网络空间的主导权。但如何打造城市台移动传播平台,却一直困扰着传统媒体。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强化移动优先战略,探索打造"快点温州"新闻客户端,走出了创新性突破,跨越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陆峰 《新闻战线》2021,(5):28-31
实施移动优先,打造融合传播系列矩阵;创新理论宣传,打造网上思想传播高地;探索运营模式,打造“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平台。作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板块,中国江苏网在优质内容生产、平台矩阵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新舆论生态下新闻网站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和信息载体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传媒,只有深刻认识移动互联网与传媒的融合特性,才能探讨出与移动互联网相适应的传媒运作方式,进而推动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传媒业的大变革.  相似文献   

11.
2017年1月5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确立移动媒体优先这个发展战略,一是打造移动传播矩阵,二是创新移动新闻产品,三是紧盯移动技术前沿.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关于移动前沿技术与媒体融合发展的著作却为数不多,2016年3月,由腾讯传媒研究院所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众媒时代——文字、图像与声音的新世界秩序》以最前沿移动技术为切入口,对国内外媒体转型进行了梳理与展望.该书对媒体人深刻认识媒体转型具有一定借鉴作用,纵观全部内容,该书具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12.
李鹏 《中国记者》2012,(9):16-18
科技,又一次让传媒站在了十字路口.以移动传播技术为支撑的移动互联传媒和新媒体,不断冲击和改写着传媒生态格局,也带动了新一轮传媒竟合、融合.报纸也不断通过创新内容、发展全媒体、延展产业链条等方式,探索和创造引领传媒竞争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三昧》2008,(1):31-31
2004年12月22日,北青传媒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H股挂牌上市.这时,距离它接受国泰君安的上市辅导已经过去了整整40个月.2001年5月28日,注册资金1.01亿元的北青传媒成立,相继被注入北京青年报的广告、发行和印刷、纸张等业务.尽管随后的IPO进程一度陷入停顿,北京青年报依然最终成为内地传媒在海外上市的第一家.  相似文献   

14.
cctv移动传媒于2007年12月18日开播,据介绍,央视国际网络开通的cctv移动传媒业务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32个大中城市.截至目前,已经签约5万辆公交车,安装10万个显示屏、300个公交基站.移动传媒的发展已经受到了传媒业的普遍关注,很多人称移动传媒是网络传媒之后的又一新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又一挑战.cctv移动传媒的开播也标志着中国的传播业在传播模式和手段上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10月28日,在由封面传媒主办的"创联未来——2016(中国)C+移动媒体大会"上,封面新闻2.0版本上线.华西都市报社社长、封面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鹏说,封面传媒要打造的是"智媒体",是智能媒体,也是智慧媒体,尤其是要弥补机器算法带来的过度推荐等缺陷,加强人工干预,突出体现"价值引领下的技术驱动",为技术引擎赋予正确的价值,保持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做内容生产的"清流".封面新闻如何与《华西都市报》进行融合?李鹏说,《华西都市报》实行"双品牌"战略,充分彰显《华西都市报》品牌,强势打造封面传媒新品牌,进而以"双品牌"为支撑,以"双引擎"为驱动,推动《华西都市报》和封面传媒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吴鑫  赵媛媛 《青年记者》2017,(19):14-15
北京青年报(简称“北青报”)历经近年来转型探索,逐步清晰明确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战略布局:“1+7”规划架构.其中,“1”是北青品牌,是目前北青集团赖以生存的基础;“7”是北青集团正在快速成长的七大业务板块——数字传媒、社区传媒、物流产业、影视产业、体育产业、教育产业、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7.
媒体管家     
<正>阿里注资北青社区传媒2014年12月18日,北京青年报社总编辑、北青传媒总裁余海波称,"互联网资本将投资北青旗下某项目"。据了解,2014年9月4日,北青传媒召开总裁办公会,通过《关于北青社区文化传媒(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方案》,由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或其子公司或关联企业对北青社区传媒增资人民币3000万元。增资后北青社区传媒股权结构变化为:本公司持股60.91%,阿里持股20%,北青社区传媒员工持股19.09%。  相似文献   

18.
[前面的话]孙伟,高级编辑,北京青年报社常务副总编辑、社党委委员。1983年加盟北青报,历任记者、新闻部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常务副总编辑。2004年9月出任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青传媒”)总裁。曾获中国新闻奖、北京新闻奖等多个奖项,并连续四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由北京青年报控股的“北青传媒”2004年12月22日在香港成功上市,被称为中国内地传媒企业境外上市第一股,是我国改革开放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一个崭新的探索和尝试;上市之后,“北青传媒”又准备进军电视领域,打造跨媒体平台,积极探索平面媒体立体化之路,受到业内同行和业外专家的广泛关注。本次访谈就是围绕上述两个主题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前哨》2009,(9):6-6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知名传媒人杨澜旗下网站“天女网”与央视网共同协作的女性频道.8月18日正式上线.旨在打造中国最大的职业女性整合传播及营销平台。  相似文献   

20.
笔者去年前往京城考察学习北京报业的绩效管理,最后决定选取<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精品购物指南>和<财经>双周刊,并谓之"京城传媒四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