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新媒体的发展对电影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对于电影艺术而言,数字化不只是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也包括传播过程。当下,电影的观影媒介在新媒体发展的浪潮中不断拓展。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观影媒介的特点来进一步剖析观影媒介对电影艺术产生的影响,并指出它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雷远 《今传媒》2013,(4):82-83
“双向、互动、共享”是信息时代的永恒追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电影的传播不是一种单向传导的过程,即便在短短的观影过程中,受众和电影之间也不断进行着交互式的信息交流.本文试图用编码、解码理论读解电影中的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3.
王紫研 《传媒》2021,(6):67-69
新媒体环境下,促进线上线下电影共同发展成为构筑健康电影文化传播市场的有效手段.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线下电影市场受到巨大冲击,线上电影迎来新一波发展高峰.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线上与线下观影模式的异同,立足自身,互相借力,实现制作、传播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寻求合作共赢,成为我国电影发展需要面临的又一课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传播媒介多元化的发展,取材新颖,别具匠心的纸质电影(电影图书),为我们提供了感性观影之外的理性解读.在传播链条中,纸质电影在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体现出不同于传统影像电影的传播特质与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5.
2014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回收1592份有效问卷,样本涉及五大洲66个国家。本报告作为调研报告之一,重点调查研究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作用、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对外国观众选择观影渠道的影响。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有促进作用,但同时存在一定问题;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对观众是否走进影院、如何选择观影渠道具有直接影响。未来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打造中国电影文化形象,要建立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数据库,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提升到战略性高度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6.
卢国祥 《东南传播》2014,(3):107-108
1966—1976年,这十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特殊时期,"样板戏"电影作为这一时期的特定产物,带有时代的鲜明烙印。"样板戏"电影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传播既是社会制度的安排,又是政治任务的规制下观众解码机制失效的结果;同时,也不能排除民众的观影期待与群体认同。所以,"文革"时期"样板戏"电影的传播是一种集规制和认同于一体的全社会的观影运动。  相似文献   

7.
电影艺术走到媒介生态复杂化的21世纪,必然在互动性和参与性上投入更多的视野,更复杂和新颖的叙事方式在挑战观众原有观影习惯的同时,也为观众建立了新的交流机制。本文从新媒介时代带来新的观影模式和新的观影模式造就新的电影美学两方面入手,得出植根于互联网文化的新媒介时代为谜题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只读媒体”走到“可写媒体”。  相似文献   

8.
陈萱 《东南传播》2021,(9):10-14
观影作为一种在特定场合与时间下集聚的集体行为,它不仅是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仪式".电影作为一种意义生产模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强有力的思想载体,在推动社会聚合方面担任重要角色.《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在国庆档上映,电影运用仪式化传播方式,传播了家国情怀的仪式性内容,使观众燃起了对家国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9.
付茜茜 《今传媒》2016,(6):67-70
对于电影作品来说,观影认同决定着影片是否吸引观众,是否满足其观影偏好、观影心理与观影期待等,对于3D电影来说更是如此。提升国产3D电影在观众心中的认同度,对国产3D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观影调查基础上,探究国产3D电影与观众认同之间的关系,以求对优化国产3D电影观影认同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后疫情时代流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这一现实态势,从观影空间、受众行为、受众心理、影片内容四个维度探讨电影"流媒体化"趋势之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包括空间变动引起的电影艺术"灵韵"的消失;受众观影行为和选择行为的再造;受众观影仪式感和公共性的流逝;以及对电影创作内容的反作用等.  相似文献   

11.
豆瓣评分在国内作为最大的电影网络评论平台,其平台上有关电影的评论/评分对用户观影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以豆瓣评分为例,期待和感知可信度为中介变量构建用户观影意愿模型。通过网络口碑传播模型构建,其中4个因素通过感知可信度的中介作用对用户观影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按其影响力大小排序为:平台可信度>口碑质量>专业程度>关系强度。有3个因素通过期待的中介作用对用户观影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按其影响力大小排序为:平台可信度>关系强度>口碑质量,感知风险性通过期待的中介作用对观影意愿产生负向影响,感知可信度对观影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引言 随着电影重新成为大众的主要娱乐方式,欣赏电影被越来越多的观众喜爱,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数字传媒的广泛兴起,电影院也不再是观看电影的唯一渠道,观众的观影渠道日益丰富.电视台上电影频道的开设,使大众可以通过电视观看电影.电影频道播出的影片凭借品种丰富、观影便捷、收购新片迅速、收视免费等特点,①使得这个观影渠道颇受大众的喜爱.而电影影碟DVD凭借价格低廉和方便珍藏的高性价比,成为了大众的又一不错选择.如今,拥有惊人的信息承载量和"超光速"的传播速度的互联网,成为了电影院的强劲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时代的电影都带有这个国家,在特定时代下的独特文化的印记,在这个意义上,电影正是传播文明形象,进行文化交流碰撞最有效的艺术形式.中国梦主题影片中,优秀演员的表演将艺术审美和生活真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本篇论文聚焦于“中国梦”主题的电影表演研究,探究其代表电影中演员塑造角色成功的原因所在,同时对未来既符合观影审美,又符合表演规律的华莱坞电影表演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来,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在世界影坛崛起——谜题电影.导演把电影制作成"谜面",整部电影成为一个放大的"谜语",观众观影即"猜谜",需重复观看,多次回顾、思考,才能揭晓"谜底".这类"智力游戏电影"题材广泛,情节扣人心弦,结局往往出人意料,深得影迷喜爱.  相似文献   

15.
"公众空间"实际上就是公众生活本身。对于电影来说,"公众生活"并不只体现在电影的内容上,而更体现在观众观看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得出的对他们有价值的电影意义。当下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观众放弃了从电影内部去寻找电影意义,而是从镶嵌于日常生活的观影行为中来进行意义和快感的生产和传播。电影不只是一种文艺形式,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包括生产消费、意义生存和流通,以及以此为机制的社会主体生成和再生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生代电影大片消费偏好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出生于1980-1999年的新生代消费者的电影大片消费偏好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了他们对电影类型、电影产地、观影档期、观影动机等方面的基本消费偏好特征.据此,我们提出了电影大片的营销策略,以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由于传播者和受众的变化,网络电影传播模式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传播模式。本文在总结传统电影传播模式的基础之上,建立网络电影的传播模式。网络电影传播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对网络电影传播的整体认识、有利于发现网络电影传播的深层规律、有利于解释及解决网络电影传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8.
解读好莱坞电影的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从传播媒介的角度结合符号学,传播学原理来分析好莱坞电影在商业化运作中的文化传播的模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武恒 《东南传播》2018,(7):26-28
2017年,一部黑白电影以较高的姿态赢得观众的大加赞许,并被称为台湾电影的新生力量,这就是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的电影《大佛普拉斯》.这部电影除去对现实主题的关注,更多的是呈现方式的创新;其中贯穿全片的导演旁白、黑白影像、窥视视角等表现手法以介入性的叙事方式打破了观众的观影幻觉,从而形成一种置于电影之外的观影体验.  相似文献   

20.
引擎电影作为一种介于电子游戏与电影之间的艺术形态,以其从电子游戏中继承来的交互化、奇观化、多样化、自由化及从电影中借鉴来的叙事性表述、非线性制作,被认为是一种影像时代最为便捷的平民娱乐手段.随着引擎电影的不断开发,人们体验和看待引擎电影的方式、观念、和审美诉求也发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引擎电影"互动"的故事讲述方式、"交互"的影像制作流程、"体验"的观影心态的探究,为电影与电子游戏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