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修养、忠恕之道、人文精神是儒学的道德修养的精髓,精神迷失、道德失范、常德缺位是当代人的道德迷惘的现象,媒体应该结合当代时代特征,借鉴儒学的道德精髓,承担传统道德教育的责任,发挥道德展现平台、道德讨论场所、舆论监督阵地、道德文化园地等作用,推进社会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冉臻  李方海 《职业圈》2007,(3X):26-27
道德修养、忠恕之道、人文精神是儒学的道德修养的精髓,精神迷失、道德失范、常德缺位是当代人的道德迷惘的现象.媒体应该结合当代时代特征,借鉴儒学的道德精髓,承担传统道德教育的责任,发挥道德展现平台、道德讨论场所、舆论监督阵地、道德文化园地等作用,推进社会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文章重点阐述了在信息化社会的现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从法律和行为上提出了大学生信息道德建设的目标.从培养大学生信息道德品质的角度上提出了要以教育为主,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纯净的上网环境并要大力加强图书馆的引导作用,注意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12,(1):168-168
梁其军在《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撰文指出,文化及文化环境是对德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软约束”因素,彰显着造就人道德心理与道德人格、规范社会道德内容和促进道德进化与完善的功能。而校园文化是具体的道德教育的内部因素之一,其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和魅力的自主性较强的高层次优秀文化,引领着社会时代文化的潮流。  相似文献   

5.
金友渔 《文化学刊》2008,(2):173-173
转型社会道德价值的普遍疏离,使社会面临着公共生活之"道德合理性"基础缺失的窘境:在一个充满不公、不义的社会里如何"为公"、"取义"?市场经济和尘世功利社会的自由、个性和竞争等铁的法则对人们美好生活梦境的全面主宰,  相似文献   

6.
道德文化的生成与异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反思四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实际上同时是一种道德异化传统.在中国道德文化一些关键性思想意识的生成机制中,就原生性地含有异化的成分"殷鉴"意识所表征的道德专利和垄断"革命";"有德"与"有位"依存论所折射出的道德文化主体不能独立自主,以及最终演化为边缘化传统;诸子百家对人心险恶的历史警惕,以及道家文化对伪劣道德的激烈批判,却被精神的逍遥之游所消解;在道德修养的范式设计上,道家的"两行"诡论与儒家的危苦磨难,表现出反塑造和过度塑造的倾向;凡此,都需要我们以反思的态度重新辨识清理.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特征入手,分析了班主任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解决了班主任道德成长的问题,认为培训、实践、反思是班主任道德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道德失范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文章从分析网络道德失范对于大学生的危害性入手,探究了在新的网络环境影响下的高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强调了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在认识到网络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不断积极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工作管理,趋利避害,使网络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9.
何沈文 《职业圈》2008,(8):56-57
文章从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特征入手,分析了班主任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解决了班主任道德成长的问题,认为培训、实践、反思是班主任道德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滟 《职业圈》2007,(9S):193-194
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道德失范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文章从分析网络道德失范对于大学生的危害性入手,探究了在新的网络环境影响下的高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强调了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在认识到网络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不断积极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工作管理,趋利避害,使网络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1.
博客文化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为栽体的新兴的复合文化现象,它已逐渐影响人们的思想形态、行为方式及道德观念.文章从博客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进行具体解析,提出了构建良性的网络博客文化,为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开辟新的更有成效的道德教育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孔子"仁"学说的功利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从"大功利观"的角度肯定了道德论与功利论的同一性,指出迄今为止研究中国传统道德学说的论著,仍然有过分地强调两者的对立,而忽视甚至完全抹杀它们之间的同一性的倾向.同时以孔子"仁"论为例阐释了其道德学说的人本特色和功利特色,发掘其中功利论内涵与道德观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尝试着为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建构生态道德规范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生态的可持续归根结底在于人,在于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方式,在于人的道德修养和素质高低。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帮助人们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受到理性和道德的约束,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1)生态道德的实质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生态道德扩展了道德功能的领域,把传统道德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关系,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仁为核心,以社会伦理和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的道德修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思想,均与情商五大能力自知、自制、自励、知人、待人等息息相关。同时论文探索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结合情商培育,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研究,传承与发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广告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道德问题,这个问题无时无刻都在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文章围绕这个问题谈了广告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广告道德问题的几种表现,最后提出了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6.
魏强 《文化学刊》2015,(4):174-176
谦德思想在我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谦德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缺乏谦德教育,致使当代大学生日显轻浮,自大、自傲、骄横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面对这种情况,加强大学生的谦德教育便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立足于对谦德内涵的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对大学生进行谦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境界,同时也规定了社会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与评价尺度.  相似文献   

18.
《文化学刊》2011,(3):65-65
刘玉梅在《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任何社会的道德建设都离不开道德惩罚,因为它是恢复社会正义、维护社会良知、促进社会幸福的重要手段。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介入,网络道德惩罚也开始出现并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先秦君子风范的角度对<诗经·曹风·(尸鸟)鸠>篇进行了解读.本文认为,诗篇中的"仪"字,是"仪容"、"仪表"之义.在先秦时代人们的观念中,仪容端正是君子修养的基本要求之一,仪容不仅与其个人道德有关,而且对国家政治也有重要影响.<曹风·(尸鸟)鸠>对国君仪容端正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旅行社市场营销非道德性主要表现分析,构建了旅行社市场营销道德指数综合评价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有利于旅行社对其各营销领域的道德问题进行科学、规范、有效的量化评价、有利于旅行社进行营销道德管理和对标赶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