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必然要积极适应现代化的进程.电视娱乐节目作为电视媒体中最具大众属性的节目形态,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并占据了人们相当大的娱乐空间.这种娱乐形式成为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吸纳某种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长茂 《文化学刊》2012,(3):169-172
本文分析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轨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因子,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更具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也存在着丰富的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衔接的活力因素,这些活力因素促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并转型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遍祖国大地,而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我国传统文化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转型之路。在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俨然也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治国理政的一项新战略。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大力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其能够在新时期下永葆生机与活力,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路径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德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洛文化所走过的八千年漫长里程,确证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河洛文化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精神,乃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全球华人的向心力,促进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刊》2011,(2):106-106
杨莉、伍敏在《湘潮》2010年第11期撰文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性所在,是中国人民自我认同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提升文化吸引力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构建文化尊严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构建正确尊严观的核心。面对现今中国社会文化尊严的缺失和错误尊严观,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最佳文化尊严和正确尊严观的内容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中国凤文化源于史前的鸟文化.周革殷命,周王朝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在殷商时期"帝使凤"观念的基础上.发动了空前绝后的崇凤热潮.凤凰升华为百鸟之王,成为国家统一、四海升平的象征,并与"中国"最具经典意义的形象--龙配合,"定格"为中华民族最高的祥瑞形式--"龙凤呈祥"模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凝固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定式和心理定式.因而,中国凤文化具有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为世界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对外传播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共情修辞可作为对外传播中国现代化话语的范式之一,使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史和思维进化史的情感在人本主义时代以共情的形式发挥出更显著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对外传播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步达成国外受众的心理和情感认同,从而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也要面对时代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研究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绝不是唯一的领域,道、佛诸家以及先秦诸子的学说也是中国哲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领域。只有从中国文明的整体来理解中国哲学,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在当前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将其应用于教育领域和思政德育环节,有助于减少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对大学生思想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分析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旨在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下创造并传承至今的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的集体认同,即为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还能促进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公民认同,更能推动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实践中,以优秀的文化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标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摆在突出位置。本文提出了诠释传统文化精华、发掘其与新时代的契合点,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使其融入当代人生活的三个路径,旨在将传统文化与现实因素有目的、规律地结合起来,让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永续发展,从而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11,(2):184-184
李雪涛在《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有很多现象表面来看是中国与西方的问题,实则是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换言之,许多看似地域上的不同,实际是时间上的错位。因此。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顺利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中国文化的形态,应当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3.
何为“中国文化元素”?简单说,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竹文化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一、中国竹文化的地位与作用(一)中国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依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产生之后,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独特风土基础之上。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彰显丰富价值内涵的底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深厚理论源泉,是推动文化自信建设的不竭动力,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根基。因此,该文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传统文化底蕴进行探讨,发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希望通过该研究探索出适合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话语之一。和平发展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实践探索创新而来,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强调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安全、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辩证关系。做好和平发展话语的构建与传播可以从其理念基础、话语内涵及相关实践入手,以更好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使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话语,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更好地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而言,现代化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不断深入地运用,以及由此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全面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涉及到文化在器物层次、制度层次、人们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变化,还特别涉及到人们在心理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方面的转型。虽然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范围上看,现代化过程肇始于17—18世纪的英、法两国,19世纪才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地区,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化却构成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并且延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特别是促进了人类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发展。因此60年代以后,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建设而言,普遍面临的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就是,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接轨。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界也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学者们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实现现代化的意义、价值。我们认为,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任务时,无论如何都不能不把传统文化与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关系包含其中,因为从历史因果关系上看,现代化是伴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得到不断运用并促进了工业化文明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会通高丙中我们所谈的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既有的文化,而不仅是指固有的文化。“既有的文化”意在现状和事实,“固有的文化”重在历史和本源。中国文化等于传统文化,约等于固有文化,这是“五四”时期的文化讨论所基于的事实和逻辑。在今天...  相似文献   

19.
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与灵魂,它所蕴含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是当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支撑。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辛勤劳作,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谦逊平和,还激励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民族特性。全球化的时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为更好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应从保护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创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内容,加强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教育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的不竭之源。对善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传统善文化的德育资源入手,探讨了中国传统善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具体路径,以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