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当代小说中的"放逐"主题主要是指作家身在台湾或从台湾移民到海外时,频频想望所来之地,又无能返归的痛苦情思。将之具体化为文字的书写,是台湾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不同放逐对象的书写正好反映出台湾文学的曲折面貌。从政治放逐、留学放逐到情欲放逐,台湾当代小说中的"放逐"主题经历了50代"复国"怀乡小说、60年代的留学生小说、八九十年代另类的"同志小说"等书写类型的传承与流变。  相似文献   

2.
在孤悬海隅和自我放逐的历史背景下,台湾现代派小说中的乡愁意识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乡愁文学所能昭示的意义。孤绝感受和乡愁情结互相绞绕,又互相设定限度,共同呈现着被放逐者的心灵症候。白先勇小说中畸变离散的"纽约客"、"台北人",聂华苓、於梨华笔下孤独无根的人物系列,七等生、马森作品中的游荡者,均在不同向度显示出现代派小说中乡愁意识的脉动,共同塑造着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风貌。  相似文献   

3.
“放逐”是中国台湾留美学生共同的生活境遇和心路历程,台湾留学生小说通过对留美学生走上“放逐”之路,意识到“失落”和“放逐”,到开始心灵自救,开始摆脱“放逐”和“寻根”的描写,揭示了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台湾留美学生的精神变化。“放逐”从而成为台湾留学生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一、时间的放逐与回归 人的自由,本质上是与人的放逐同体共生的,人类因欲自由而遭放逐,被迫的放逐使其获得了有限的自由,而彻底自由则意味着彻底的放逐。白先勇的《寂寞十七岁》、《纽约客》、《台北人》和《孽子》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笼罩在命运这双无形的双手下,遭受着时间、地域、情感三方面的放逐。在时间无情的流逝中寻找过去的青春与荣耀(《青春》中的老画家);在异国他乡沉沦、挣扎,想融入到异国却被狠狠地抛出圈外(《芝加哥之死》中的吴汉魂);情感与传统相悖,想追寻真实的自我,却被命运拒绝在幸福的门外,处于情感饥渴的人们要么奋力推开命运大门却坠入绝望或死亡的深渊(《玉卿嫂》中的玉卿嫂),要么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中寻求安全感,心灵却得不到安慰,在孤寂的感情沙漠中自己温暖自己(《寂寞十七岁》中的杨云峰)。感情放逐中以长篇小说《孽子》最为突出,开篇就用“放逐”开始叙述一群青春鸟的无家可归,他们被父亲们放逐,唯一理由——同性恋。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浸染下,白先勇对社会、生活及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学界很多学者已从《红楼梦》、杜甫、古典诗词等对白先勇的影响以及悲剧感与沧桑感等方面论述了白先勇作品的传统人文精神,我们将试以《台北人》为例,从忧世情怀、放逐与悲秋、宿命论思想、女性依恋四个方面来论述白先勇灌注其间的传统主题与思想情结。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流亡或放逐经历的作家,如但丁、索尔仁尼琴、托马斯·曼、昆德拉等等,可谓不胜枚举。对于常人而言,流亡与放逐更多的是不幸,但对这些杰出的作家来说,流亡与放逐却成  相似文献   

7.
在方方小说《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的女主角黄苏子身上,体现出了漠视、压抑所带来的人物心理怪异扭曲、病态爆发。她分裂自己的人格来对抗自己的病态,选择自我的放逐来作病态的释放。她企图在放逐中追求心理的短暂平衡,但这其实是在饮鸩止渴,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自毁。  相似文献   

8.
在苏童的小说《河岸》中,河流与河岸是具有参照意味的对立空间,河岸是一个被政治彻底主宰的现实世界,而河流是一个被政治无情边缘和放逐的世界。因此,《河岸》是一个有关现实与历史、放逐与寻找的故事,也是一个成长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死亡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紧紧抓住将军之死这一关键点,通过对白先勇小说创作中死亡事件的统计分析,把将军之死纳入到白先勇小说创作的死亡主题中进行考察,力图通过论述死亡给个体所带来的悲剧性体验,进而关注小说深蕴的生命内涵,以及死亡书写本身对作者所具有的生命超越意义,力图为打开白先勇小说研究的新局面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白先勇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与他丰富、曲折的童年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童年经验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和承受,母爱的丧失,疾病体验,手足之情,家道败落,生活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青春短暂,艺术永恒"的创作理念几乎从一开始就深入白先勇意识,进而成为其艺术创作的表达主题之一。本文试图以青春与艺术这一组关键词为切入点,把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创作纳入到时间创伤里进行考察,通过对作者前后期小说创作主题意蕴的比较阅读,来探讨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创作中对青春焦虑与艺术救赎的探讨,进而关注作者由此传达出来的创作理念以及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文体互渗"批评话语有三种类型:即现代日记体小说、现代童话体小说和现代诗化小说的批评话语。此类"批评话语"皆指涉中国现代作家与对象世界之间确立共存关系而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状态,即诗性的彰显与消隐。现代小说创作中"文体互渗"批评话语的诗性放逐是与现代创作主体的个性人格、社会时代意识以及文化精神密切关联的。  相似文献   

13.
诗意的放逐     
诗意的放逐,恍若星光在大地上飞扬,带着若即若离的梦,延伸向无涯的时光里。黄昏之时,我们走近屈原,看他行吟泽畔多潦倒;月圆之夜,我们看到李白,见他举杯邀月人自醉。这两位被放逐的诗人,其人生道路看似充满浪漫的诗意,却带着几多凄凉、彷徨与悲伤。  相似文献   

14.
选取白先勇短篇小说代表作《台北人》进行色彩分析,具体从白先勇之所以偏爱色彩运用的背景、色彩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花色的象征意义或对主题表达作用、色彩运用的规律、《台北人》中富有色彩感的意象群落对于整本小说主题的作用、色彩与书写白先勇心灵痛楚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色彩感对《台北人》影视变体独特作用这几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色彩在白先勇短篇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白先勇塑造了一批被放逐的边缘人形象,他们有的被现实所抛弃,有的却是主动疏离了现实.在白的笔下描绘的都是无爱婚姻或是无爱家庭,以及主人公远赴他乡文化身份得不到认同的生存困境.而其小说叙述的基本情节就是追忆逝去的美,不断追寻而不得使小说透出浓重的悲观情绪.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的小说因为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刻画而享誉中外,而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中,上海女性则更显得光彩夺目。白先勇以回忆的思维方式将上海这个城市的一些属性与女性人物形象塑造联系起来,刻画了一系列的上海女性,包括旧式的女子、现代都市里的风尘女子以及显赫的世家后代。白先勇正是通过刻画这些女性表达自己的独特思考,使得他的小说在内容和主题上显得更加厚重。  相似文献   

17.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研究屈原的放逐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屈原的作品和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文献的不足,司马迁《屈原列传》的记载又语焉不详,致使后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遇到了不少困难.屈原究竟被放逐过几次?放逐于何时、何地?历来的研究者曾对此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见解,迄今尚无定论. 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我在这里也提出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前辈和同人.  相似文献   

18.
白先勇先生的小说《游园惊梦》最显著的写作特色在于平行技巧,小说的最终主题是"人生如梦"。平行写作成就了这篇小说双重线索的结构模式,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思想、命运,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度和主题内涵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集宁师专学报》2020,(2):26-30
赴美留学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去国后的小说创作相较早期作品有显著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珀西·卢伯克《小说技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小说技巧》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首先是整体性的,它促进了白先勇理论自觉性的形成,其对于形式的强调也让白先勇将创作目光更多聚焦于形式之上;其次这种影响也是具体的,《小说技巧》中提到的绘画法、戏剧法、视点转移等理论都被白先勇吸收并贯通到他的小说创作里,这使得他的创作技巧逐渐纯熟。  相似文献   

20.
新写实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以小人物为主人公,但它已突破以往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而具有类型性.作为类型的市民小人物放逐了生活的诗意和人生理想,形成了世俗性的人生哲学,凸现了特定时期市民的精神品格,从中亦可折射出所谓"精神滑坡"现象的端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