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熙四年"江村"唱和(亦称"三人唱和")是清初三大唱和之一,在顺康词坛具有重要地位。其"后期唱和"共存词103首,作者为社会中下层士人。他们在主题上进一步开拓,其浓郁的人生体验和积极的人生努力,推拥出直面人生的雄健词风。创作实践证明推动词风变革的主要力量来自社会中下层士人,"大有力者"往往顺应词坛潮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康熙朝中后期的唱和活动不多,也少有人关注。辛酉年(康熙二十年),唐梦赉、吴陈琰等人在游吴越途中,创作多人步韵唱和词354首,是清初词坛存群体步韵词数量最多的一次创作。通过考述"辛酉唱和"概况,展示当时词坛的一些创作现象,呈认为这次唱和的创作主题和内容,与清初三十年的多次唱和、甚至几年前的阳羡词人群唱和都有所不同,开始了走出易代风霜、追求生命智慧的"后易代"时期。在词风上并个性化的多元风格。  相似文献   

3.
陈维崧发起,陈维嵋、陈维岳等人参与的陈氏昆仲唱和,顺治末年就已开始,早于康熙初年的江村唱和、红桥唱和、秋水轩唱和,是清顺康之际江南词坛具有独特意义的家族式唱和活动。陈氏昆仲的唱和词,运用豪放悲慨的长调,抒写家族情感,具有纪实性而非游戏文字,赋笔言志而非竞技逞才,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变革性。陈维崧及其诸弟还积极参与清初其他唱和活动,所作和韵词表现出鲜明的现实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感。陈维崧昆仲唱和的新取向及其唱和词的新格调,与陈氏家族文化背景和清初词坛审美思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晚清地域词学发展壮大,群雄并起。晚清湖湘词坛亦涌现出百余人的词人群体,他们宗法取向较宽,或宗北宋,或尚南宋;晚清湖湘数十年未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词坛盟主;在创作风格上虽有回归花间词风的趋势,但并未形成有影响的群体性的相似词风;后期虽有十余人的湘社以及外围唱和文人数人,且有社刊《湘社集》,但它仅仅是一个偶然产生的暂时性的文人社集。因此,晚清湖湘词坛的表现形式是历时性的较松散的词人群体,远未及词学流派之高度。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上来说, 词坛唱和之风的兴盛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即相对开放的词学观念与词人之间经常性的诗酒文会。北宋之际, 苏轼的“以诗为词”未成气候, 故诗社的勃兴并未能刺激词坛唱和之风的兴盛。而宋室南渡以后, 由于音乐人才与音乐资料的大量流失与南渡政府长达十六年的禁乐, 词的“应歌”功能被削弱, 而应社功能则大大加强。文坛结社之风与词坛唱和之风便能此呼彼应。而北方词人的南下与逃难, 又促使了词人的相对集中与频繁流动, 主客观因素的相互摩荡, 唱和之风在南渡词坛的兴盛便势在必然了。  相似文献   

6.
全椒词人金兆燕是清代乾隆词坛的名家,他多次参加扬州词坛的词学唱和活动,与寓居扬州的皖籍词人交往密切。金兆燕的词转益多师、内容丰富,多方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他的词词艺精湛,手法多样,善于在词体形式上进行拓新,推动了清代中期词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广西临桂词人为主的临桂词派主盟晚清词坛,临桂人王鹏运、况周颐作为词派领袖,标举“重拙大”之旨,建构《蕙风词话》词学理论体系,奠定临桂词派的创作成就和理论建树基础,形成在晚清词坛上与浙西词派、常州词派三足鼎立之势,并对浙派常派不断超越与创新,对词坛产生重要影响,确立其在词学史,尤其是晚清词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汪瑔词作"兼有北宋之秦、南宋之姜",被誉为"岭南风雅衰颓日"、"拔戟词坛"者之一。汪瑔是广东本地词学交游活动中涌现出的核心词人之一,又与当时词坛上的一批精英一道直接促成了本土词人创作水平的显著提升。汪瑔主张兼容并包有清以来盛行的清空、质实(僻涩)等两种主要词学审美风尚,兼有融通与开拓的双重特点。研讨汪瑔的词学活动,有助于从词学家族层面体认近世中后期广东词坛的去边缘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仇埰早以教育名家闻名,五十以后肆力为词,为时人所称许。先后参加"仓庚"唱和,组织蓼辛词社、如社、午社,与民国主流词坛关系密切;同时,又以馀力整理乡邦词学文献,辑录《金陵词钞续编》。其词业活动是传统词人的习惯做法,且在民国"体制内派"词人中颇具代表性。在西学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仇埰诸人的此种活动,背后隐藏着对新文化的警惕,以及寻求文化归属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0.
朱彝尊是清代最为杰出的词人之一,其早年创作唱和于江湖,康熙"博学鸿儒科"的征召给了朱彝尊出仕的机会。通过京师词坛的唱和,朱彝尊成功地把握住了朝廷对词这一艺术形式的指向和期许,通过对"雅正"词风的倡扬,加之其它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朱彝尊成为清康熙词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王鹏运作为"清季四大词人"之首和临桂词派的领军人物,其早期词学活动情况却隐晦不彰,且时见言人人殊.在原有常见材料的基础上,收集王鹏运所遗稿本所收诗词及其词友词作相关材料,对王鹏运早年在京城参加觅句堂唱和、中书词人唱和及在大梁参加诗词唱和的情况进行深入考察,勾勒出一代词人成长的较为明晰的轮廓.  相似文献   

12.
宋遗民词人的交游唱和词是宋元易代之际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反映,是特殊文化形态下民族心灵历程的记录,是词体文学由传统“应歌”向“应社”转型的产物。所以,宋遗民词人的交游唱和活动,不同于以往诗人词客的风流雅集、诗酒唱和而带有亡国遗民隐逸生活实践的性质,对遗民词人群体的形成、群体人格精神的建构和创作范式的改变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宋遗民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宋元易代之际的某些时代风气、文人心理、生活观念、地域特点、社会审美习俗、文学创作倾向等,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顺治四年(丁亥),云间词人进行了一次唱和活动。最初有陈子龙、李雯、宋征璧、宋存标等人,后钱毂、宋征舆、宋思玉等人赓和。这次唱和词作结集为《唱和诗余》。从现存文献可以考证出李雯参加了这次唱和活动,至于没有相关词作存下,与他中途上京有关。这次唱和活动的主题是咏叹春天和闺情,词作表达上深于比兴,长于即事造境以寓心绪,云间词风比前期更为刚健。  相似文献   

14.
袁志成博士《晚清民国湖湘词坛研究》是地域文学研究的又一力作,为湖南地域文学尤其是地域词学做出了突出贡献。这部著作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其翔实的资料,包括词人词集与唱和词作的考订等方面;二是理论上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对地域文学的兴起、表现模式、生存机制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日本幕府统治末期,活跃在词坛的野村篁因、日下部梦香和友野霞舟三人,优游唱和,交往密切,皆以咏物词见长。尤其是野村篁因,其词集《秋篷笛谱》一百五十首中几乎半数为咏物词。此三人咏物词刻画细腻,构思精巧,倾向于艺术形式,稍有寄托者,发身世之感,叹年华易逝,表达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志向。在艺术技巧方面,多学南宋咏物词,手法极为娴熟,可与中国词人相媲美。  相似文献   

16.
曹尔堪是清初词坛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借鉴可获得的文献资料,考辨其家世、生平事迹及文学活动。重点考论"奏销案"对他产生的影响以及他在清初重要的三次词坛唱和活动中的作为与地位,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清初前二三十年词坛盛行稼轩词风,这已成学界定论,从群体步韵唱和角度,顺康朝词人存有大量步韵宋人词的创作,尽管在这一时期此类创作集中在对苏轼、辛弃疾、史达祖、岳飞等人词作的步和上,但真正能神形兼备地传承的仍然是稼轩词风。  相似文献   

18.
侯玉睿 《现代语文》2009,(12):49-49
李清照是两宋之交著名词人,是宋代词坛上最有成就的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她能诗善词,精通音律,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李清照诗作虽留存不多,  相似文献   

19.
《拟乐府补题》是清咏物唱和词集,五调五题41首,由厉鹗、陆培、张云锦、万光泰、查为仁等10人唱和而成。五个词题唱和词寓意多样。与宋末元初《乐府补题》比较,既有继承,又有背离。《拟乐府补题》为中期浙西词派词人唱和,是中期浙西词风兴盛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在两宋词坛,叶梦得和朱敦儒均被归为南渡词人群。两者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都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由于两人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差异,他们的词风特色,在转变前后,也都各不相同。叶梦得词前期婉丽,“靖康之难”后则有“雄杰”之气。朱敦儒词早期清疏狂放,“靖康之难”后则变得沉郁、悲慨、苍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