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灵运的山水诗是谢氏家族清谈的书面体现,谢氏清谈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把清谈的务虚之风与务实抒怀有机结合,二是在清谈中重视语言的辞彩,注意语言音韵的流畅谐美。在家风濡染下,谢灵运抛弃了纯粹的“空谈析理”,而是借助于山水形象“媚道”,从而导致富有“理趣”、注重辞彩的山水诗的涌现,无心插柳般地完成了中国诗歌史的“转关”任务。  相似文献   

2.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在南北朝一章中提到士族文化上崇尚清谈。但由于教材对士族持全盘否定态度 ,容易误导学生对清谈产生偏见。本文想就清谈之风的成因及其地位等问题作一探讨 ,还学生以全面而真实的史实 ,肯定清谈应有的历史地位。何谓清谈 ?清谈 ,亦称“玄言”、“玄谈”、“谈玄” ,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始于魏 ,上承东汉末清议 ,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 ,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 ,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 ,摈弃世务 ,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 ,到晋王衍辈 ,清谈之风大盛 ,东…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代的清谈,是中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问题。陈寅恪先生论及魏晋清谈的实质时说;“魏晋清谈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此时期的清谈为当日政治上的实际问题,与其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换言之,此时期的清谈,是士大夫借以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的东西。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淡至东晋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畜,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做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陈先生的论断,为我们研究曹魏时期的清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所反映的“清谈”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该语料中频繁地使用息缺修辞格,并且存在大量的偏离现象,很好地体现了魏晋清谈之“清”的修辞学含义。  相似文献   

5.
刘万福 《历史学习》2003,(11):16-16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是,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这种“清言”在当时很流行,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时尚。“清谈”的方式,绝大多数属于口谈。而就口谈而言,又有几种方式。一是两人对谈,即所谓主客对…  相似文献   

6.
阅读课上的“空论”与“笑谈”现象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魏晋时代清谈之风盛行,士族名流相遇,耻论治国强兵裕民之策,崇尚“虚无”“无为”之说。鲁迅说:“东晋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由《世说新语》一书里可以看到。此中空论多而文章少……”士族文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任诞风流的魏晋风度,也为后世所景仰。魏晋清谈和魏晋风度在中国学术史上自有其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然而,清谈终究误国,风度也终因流于恣意妄为放荡败俗而为世人嗤之。令人奇怪的是当今语文阅读课上,却大有魏晋遗风在。其一是“空论”现象,即脱离文本的架空谈论。课堂上不细读文本就组织学生讨论、对话。一上来就要求分析“…  相似文献   

7.
魏晋玄学是中国古典哲学史以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亮丽风景,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嫁接、会通所产生的一朵异花。作为具有隐晦、思辨性征以及曲折表达玄学名士虚拟理想和政治追求的玄学,以其“清谈”的风格卓立于中国古代思想史之林,并为后人埋下一个“追问”的伏笔。囿于学术上的求真精神以及人的探秘心理的的驱使,考证其“清谈”学术风格以及玄学名士追求虚拟理想的成因,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必要,因为在这方面尚有“真”思想、“真”事实可以挖掘,尚有“真”精神可以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玄风”内涵的界定为立足点,详细地梳理了阮籍与“玄风”的关系,认为魏晋之际,无论是在引导“清议”向“清谈”转变的过程中,还是在开创一代“放达”之风的先河中,阮籍皆发挥着首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魏晋清谈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三红 《培训与研究》2006,23(9):43-45,52
汉末至魏晋时期,形成一股弥漫整个魏晋的谈玄论道的清谈风气,辨名析理的清谈活动,对魏晋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文章对清谈起源、清谈分期及流派、清谈内容、清谈形式问题及清谈的评价等方面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论证,重估了魏晋清谈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学术史和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掷地有声”出自《世说新语》,指的是音调铿锵、声律和谐,是文学作品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文的自觉”的社会思潮下魏晋文人所追求的时代文风,同时也是他们清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曹魏末年,清谈名士以竹林七贤最为著名。陈寅恪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清谈误国》一文对竹林七贤的政治立场及清谈的主旨做了精到的分析,指出“自然之旨既在养生遂性,则阮籍的苟全性命,仍是自然而非名数。而他言必玄远,不评论时事,不藏否人物,被司马昭称为‘天下之至慎’,则不独用此以免杀身之祸,并且将东汉末年党锢名士具体指斥政治,表示天下是非的言论,一变而为完全抽象玄理的研究,遂开西晋以降清谈的风派。然则,所谓清谈,实始于郭泰,成于阮籍。”陈先生的这一论断是十分正确的。但是,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纷繁,国家处于分裂,政治、经济斗争错综复杂。这祥的社会环境,对当时的思想、文化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时传统的儒家思想不为统治者所重视,许多没落的士大夫从老庄学说中寻找寄托,崇虚无,尚清谈,既悲观,又放达。当时的清谈代表人物以“竹林七贤”的影响为最大。  相似文献   

13.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全文语言朴素,自然优美,尤其是用了带“不”的否定句,更使文章精辟诙谐。其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开篇首句,两个“不”字即把自己排除在名门贵族之外,不仅不知籍贯和出身,就连姓名字号也不知。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当时清谈玄理的风气盛行,许多玄学家以清谈高妙的玄理点缀风雅,炫耀才华,标榜出身。而陶渊明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一个“不知”,一个“不祥”,极大地讽刺了那些士族以门第出身为荣  相似文献   

14.
“正始之音”一词含义甚丰、用法多样,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皆不止一端;“正始之音”可以用来表达“魏晋玄学清谈”、“雅正的诗乐传统”等含义;在文学史上,“正始之音”可以用来指“正始诗歌”,属于它的引申义之一,但是这一含义并非古已有之,而是有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又需辨其源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阐释正始玄风对论说文文意与文风的深刻影响 :此时儒家价值体系的动摇和玄学的兴盛、玄学家“校练名理”的逻辑训练以及清谈时对语言的重视 ,使论说文立论时能“师心独见”,论证过程“锋颖精密”,行文时讲究语言的优美和音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竹林七贤”是曹魏中后期的一个饮酒清谈的文人群体 ,得名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 ,肆意酣畅”。本文考察和阐述“竹林七贤”的主要活动时间 ,他们的政治倾向、人生态度等的相似之处 ,以及后来在司马氏强权统治下政治态度、处事作风的分化等几个问题 ,以明“竹林七贤”之“贤”与“不贤”。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 王 博 休闲,对于现代人来说,有着越来越丰富具体的内涵:游泳、钓鱼、旅游、听音乐……然而,有一种休闲,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应忘记的,那是心灵的一种沐浴。这种休闲就是古代书生们惯常的方式:清谈。 古代书生,大都有清谈的癖好。书生祖师爷孔丘的门人在《论语》中就曾描绘了这么一幅美仑美奂的图画:“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情其景,大凡读书人见了都不免怦然心动,心向往之。时至今日,置身于市场经济大潮,感受着喧嚣的市声,人们似乎难以静下心来清谈。 其实,清谈…  相似文献   

18.
一晋书阮籍传附阮瞻传说:“(阮瞻)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阮)瞻曰:‘将无同?’”这三个字的不着边际的回答,立刻博得王戎的赞尝,任命他做官。阮瞻的叔祖阮籍是当时的大文学家,思想家。他和人家谈话的时候从来不议论别人的短长,只讲些“玄远”的不接触实际问题的问题。世说新语有许多名士清谈的记录也有清谈情况的叙述。现在只举一个例子:“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乐广)  相似文献   

19.
"竹林七贤"名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林七贤”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上很有特色的文人团体.他们生逢玄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又经历了魏晋之际改朝换代的动荡,其文学创作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始末年至嘉平初年的这一段时间中,在山阳形成的这一文人清谈中心,是与朝中玄学清谈遥相呼应的民间玄学团体,代表了玄学在一般士人中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清谈始于魏晋之际,与东汉末的"清议"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清谈的内容为"才性"、"三理"、"三玄"。清谈的方式为依方辩对,反复诘难。对清谈的评价,或以为败坏名教,清谈误国;或以为有利于各士族集团的团结和思想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