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动词用法词典》2117个动词义项后搭配“起来”的情况的考察,从句法结构、语义方面分析“起来”的用法,认为“起来”有三种不同的用法:1.动作行为动词、2、趋向动词、3.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2.
动词“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较长时间的放在液体中;二是故意消磨(时间)。相对于词典中的静态义项,“泡”的动态词义则更为丰富。对动词“泡”的各种用法都可以做出一定的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动词用法词典》中 132 8个动词的 2 117条义项能否带表开始体“起来”进行了穷尽的考察 ,发现只有 5 19条义项不能带表开始体的“起来” ,再对这些动词的内在时间结构进行分析 ,解释了动词不能带表开始体“起来”的原因是由于动词本身不能有起点或者不能有一段稳定的状态 ,因而进一步得出“起来”的核心意义是 [ 变化起点 ] [ 状态 ]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词典的解释应力求准确完备。动词“想”的“回忆”义经常使用,但几部主要的字典词典都没有把这个用法作为一个义项列出。本文通过语料考察和义素分析认为,可以把“回忆、记起”作为“想”的义项在词典中列出。  相似文献   

5.
对"超"产生的新用法进行了调查。就"超"在作动词、形容词时,新产生的用例分别作了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这些新起的用例,大都是从二十一世纪初叶起,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上传播的,目前已呈迅速增长的趋势。建议《现代汉语词典》再修订时,收录新起的义项,并注意收录一些由该义项构成的、合乎规范的新词。  相似文献   

6.
王振顶 《学语文》2009,(1):48-48
"雷",名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有两个义项:一是“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二是“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近年来,网络及新闻媒体从"雷"的词典意义引申出新的动词用法、形容词用法,词义重.  相似文献   

7.
祁阳方言属于老湘语,其中的特色动词“弄”的意义、用法很多,主要有十多种义项。把它同其他方言、普通话相比,都很富有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动词break为例,主要探讨Leonard Talmy的两条词汇化公式的内容、用法、研究对象、适用范围以及不足之处,并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公式1和公式2的研究对象均为身兼及物和不及物双重用法的动词break,其所在的义项具有层级性。第二,身兼及物和不及物双重用法的动词break表示其原型次语义范畴damage中的4个义项时,公式1和公式2均成立。  相似文献   

9.
“还”最初是用作动词,隐喻机制和特定的句法结构导致其语法化,结果是副词“还”产生,首先产生的两个副词义项,是“重复”义和“转折”义。  相似文献   

10.
动词“打”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动词“打”的义项繁多。它的主要义项有三:1.“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2.“器皿、蛋类等因撞击而破碎”;3.“殴打、攻打”。由于各个义项的论元结构不完全相同,它们的句法特征亦有较大差异,尤其是“打”的第二个义项出现了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交替的现象,而作格动词又与被动句中相应动词的句法特点有很大区别。了解这些复杂因素,有助于“词库”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搜集文献用例并结合方言材料,探讨“老公”一词的三个义项在汉语史上的产生及演变情况。至迟在西汉,“老公”指“老年人”的用法已经广泛使用,可以自指也可以他指,到宋元之际,此用法逐渐衰落;宋代南戏作品中产生“老公”的新用法——指称丈夫,在元明清文献乃至现代汉语的南方方言中,此用法仍有保留。而在北方方言,自元代至明清,“老公”都是对太监的尊称。  相似文献   

12.
邱冰 《天中学刊》2008,23(3):92-94
中古时期动词“说”产生了一种新用法,就是后面跟受事宾语“言”或者“语”。根据调查,这种用法基本上都是出现在汉译佛典文献中。梵汉对勘材料显示,梵文原典语言中存在着一种相同的语法现象,即梵文中表“说”义的动词所带的宾语,就是表示“言”或者“语”的名词。中古时期汉译佛经中“说”后的受事宾语“言”或者“语”,很大程度是受到佛经翻译影响仿译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语言中,“属实”除了动词用法外,还有一种新用法——副词,意思接近“确实”、“实在”、“的确”,表确认语气,是语气副词。这一用法实际上是由动词“属实”虚化而来,是动词“属实”语法化和主观化的结果,这一现象的出现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的动词,除使动、意动、为动三种特殊用法外,还有一种对动用法。这种用法,是指动词对宾语所表示的人和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可采用“主语 对 宾语 动词”的形式。一般来说,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常有对动用法。例如:  相似文献   

15.
动词表征事件,涉及到事件主体、方式、结果等因素,不同因素的突显是多义性产生的动因。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以及运动事件理论,以英汉多义动词“run/跑”为例,两者都在共性突显运动目的、速度和结果方面延伸出了基本相同的义项;但是英语“run”在时间、位移、状态、路线,而汉语“跑”则在方式、方向方面进行个性突显,使两者有了不同的义项。同时由于英语“run”比汉语“跑”在突显时延伸出的语义更加具体,因而比汉语有更多的义项。  相似文献   

16.
汉语视觉动词"见"在古代汉语中由动词语法化为表示被动的助词,后来又发展出指代性副词的用法,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是一个辐射状的轨迹,沿着不同的角度不断发展演化最终产生不同的义项。其间经历了重新分析、类推,以及隐喻和转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感冒是一种普通的生理疾病,然而如今“感冒”的用法不仅仅限于其本义还有多种不同的义项,有的义项还截然相反。这用传统的词义发展理论难以解释。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来阐释,“感冒”多种义项的产生,是受到了语言经济原则和模糊原理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当“做”和“作”同时当动词用时,它们在普通话里是同音字,均读“zuo”,词义也相近。因而,这两个字常常被不少人混用。其实,“做”和“作”的用法是有一定分工的。 “做”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单音节动词,主要有这样几个义项(括号中的文字):1.做衣服、做鞋(制作);2.做诗、做文章(写作);3.做工、做报告(从事某项工作或活  相似文献   

19.
动词义项如何区分,学界有“分布不同则义项不同”的原则。但这一原则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提出并详细说明了“组合多义、补语鉴别式…并列同现…配价结构”等解决义项区分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操作性较强,可以解决动词义项区分中的许多难题。  相似文献   

20.
王旭东 《文教资料》2011,(10):31-33
本文分析了“见”的动词性用法的历时演变过程。“见”由动词演变出助动词,再演变出指代性副词,又演变出助词,在演变过程式中,“见”的词义及词性都发生变化,并且认为汉语词的增加包括词性演变,以及词本身义项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