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金瓶梅》中江淮次方言臆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金瓶梅》中出现的“江淮次方言”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针对以往《金瓶梅》研究者漏注的部分,以及今人白维国《金瓶梅词典》、王利器《金瓶梅词典》、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魏子云《金瓶梅词话词语注释》诸书中误注的部分进行了补释。  相似文献   

2.
“虎中美女”与“梦幻泡影”分别是词话本《金瓶梅》与绣像本《金瓶梅》第一回中的重要意象,它们的文化含义与文本含义隐含了小说两大系统不同的主题意旨:“虎中美女”隐喻词话本《金瓶梅》儒家“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持盈慎满”;“梦幻泡影”则隐喻绣像本《金瓶梅》佛家“万事皆空”的主张,突出一切虚无。两大系统主题意旨的差异提醒研究者研究《金瓶梅》应该明确地限定研究系统。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金瓶梅》是“大名士”与“非大名士”的联合创作。本文通过对《金瓶梅》中的“夫子自道”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金瓶梅》借抄《水浒传》文字中出现的种种错漏现象,人物塑造、情节描写中的抄袭痕迹,《金瓶梅》全书中表现出来的文化修养等若干方面的考察,为“非大名士”亦即中下层文人参与了《金瓶梅》创作问题,提供了内证。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创作时代的考订是研究《金瓶梅》的初阶,也是评价这部古典小说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历来文人的野史杂录,确认《金瓶梅》“为嘉靖间大名士手笔”而不疑,历代的刻本梓行也都沿用此说。除了敷拟附会大名士为王世贞而外,关于《金瓶梅》的创作时代概无异议。1938年在北京发现的《新刻金瓶梅词话》,是现存最早的《金瓶梅》刻本。一些《金瓶梅》的研究者根据版本的校勘与考究,开始怀疑“嘉靖间大名士手笔”之说,写成系统的考据论文有吴晗同志的《<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见《读史箚记》)。吴文旁征博引,考证详备,从大量的历史文献中和名物制度上找出例证,得出“《金瓶梅》是万历中期的作品”的结论。笔者曾接触到一些有关的史料,发现其中颇有值得商榷的问题,现就《金瓶梅》的创作时代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供研究者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第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于1992年6月15日在山东省枣庄召开。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开展了一系列的《金学》研讨活动。自1985年全国首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江苏徐州召开以来,“金学”的研讨活动比较活跃,国内已召开了五次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并于1989年6月在徐州召开了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会前,成立了中国《金瓶梅》学会。这些活动,为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大批中青年研究者脱颖而出,开创了《金瓶梅》研究的新局面。特别是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使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无论对于文学创作还是对于文学研究都是至理名言。就以写人为中心的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来说,把握小说人物塑造的功能,研究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尤显重要,因此,每研究一部古典小说名著,对其人物的论析一向成为研究的“热点”。《金瓶梅》的研究亦如是。近年来随着“《金瓶梅》热”的兴起,出现了不少介绍评析《金瓶梅》人物的专著,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界已不再满足于对《金瓶梅》人物的简单评价与表层分析,而是要求研究者  相似文献   

7.
兰陵笑笑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倾向充满了矛盾,因而使《金瓶梅》有万千之谜。本文探讨《金瓶梅》文本既反叛“存天理、灭人欲”又张扬“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悖反现象,论证作者主要是“存天理、灭人欲”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对解开《金瓶梅》万千之谜和考定作者真实姓名问题或许有助。  相似文献   

8.
周钧韬先生专事《金瓶梅》研究二十多年,提出了“《金瓶梅》作者王世贞及其门人联合创作”“《金瓶梅》时代背景嘉靖”“《金瓶梅》成书年代隆庆”“《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金瓶梅》为性小说”等6个新说;完成了《金瓶梅》创作素材来源考证的基础性工程。他的“治学之道”包括“知己知彼,选准研究目标”;“高层次加入”;“目不斜视、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敢于创新,在与权威的论争中创新”;“思辨与考证,双向汇流”等。其自言“治学之道”的核心是学好哲学。  相似文献   

9.
兰陵笑笑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倾向充满了矛盾,因而使《金瓶梅》有万千之谜,本文探讨《金瓶梅》文本既反叛“存天理、灭人欲”又张扬“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悖反现象,论证作者主要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或许有助于解开《金瓶梅》之谜。  相似文献   

10.
从“金瓶梅现象”到“贾宝玉情结”──中国古代性意识之美学嬗变李建中关键词金瓶梅;贾宝玉;性意识;美《金瓶梅》首次刊刻于明万历年间,它之前有“三言二拍”,之后有《聊斋志异》。这些作品均因过多过露的性描写而招来诸多非议和攻讦。以《金瓶梅》为首的一批明末清...  相似文献   

11.
兰陵笑笑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倾向充满了矛盾,因而《金瓶梅》有万千之谜。本探讨《金瓶梅》本既反叛“存天理、灭人欲”又张扬“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悖反现象,论证作主要是“存天理、灭人欲”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对解开《金瓶梅》万千之谜和考定作真实姓名问题或许有助。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的研究活动,近十年来有长足的进展,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学术界中.《金瓶梅》研究正作为一项严肃而独立的研究课题,日益为研究者们所拓展.国内外许多研究者正对《金瓶梅》的创作手法、思想倾向作者等问题进行大力研究,同时从《金瓶梅》所表现的明代社会生活、风俗画面等方面加深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金瓶梅》的版本问题也吸引研究者们更大的注意力.拙文是对《金瓶梅》版本的一个小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作为一部言情“奇书”,自问世之日起,即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而其作者问题,在近几年的讨论中则更为热闹,以致新说迭出,令人目不暇给。仅就笔者的寡闻,则知有王穉登、冯梦龙等20余说,这些“侯选人”是否具备《金瓶梅》作者的资格与条件,若借用冯其庸先生为卜键所写之《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考序》中的话来说,是“尚待学术界的审议”的。本文旨在就其中的“冯梦龙说”略作考察,以证是说之不可相信。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是一部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和极高的艺术成就的作品,因此得与《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并列,称为四大奇书。但其长期以来被视为“诲淫”之作,即使梓行以后,也被封建统治者几禁几毁,断断续续地被禁锢了数百年之久。自本世纪三十年代迄今,《金瓶梅》不仅受到了国内研究者的重视,而且蜚声海外,受到国外学者的注意。在对《金瓶梅》的研究中,尽管领域不断拓宽,程度不断深入,但因为  相似文献   

15.
明人袁小修在《游居柿录》中指出:《金瓶梅》“乃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据目前发现的史料考知,他第一个指明了《金瓶梅》与《水浒传》的因承关系。《金瓶梅》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为线索,因此它抄引了《水浒传》中的许多文字,这就构成了两书的重选部分。在两书的重迭部分中,《金瓶梅》在抄引时作了许多改动,同时又增写了许多文字,这就出现了两书的同中之异。这是研究《金瓶梅》成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国内的研究者还无人涉足。笔者在此仅作初步的探索。明代嘉靖年间,《水浒传》已有多种刻本传世。《金瓶梅》成书在隆庆朝前后,它  相似文献   

16.
张评本《金瓶梅》成书年代辨说王辉斌作为清初著名文学理论家的张竹坡,虽英年早逝,但其对《金瓶梅》的批评,不仅上承金圣叹的“腰斩”《水浒传》,下启脂砚斋的《红楼梦》,而且还以专论的形式,突破了自李贽开创的以评点形式研究小说之藩篱,给中国文学批评史增添了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开明代第一奇书《金瓶梅》的作者与收藏者之谜,许多学者都注重研究一条极其重要的线索,这就是明末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第二十五卷关于《金瓶梅》的一段纪事:袁中郎《觞政》以《金瓶梅》配《水浒传》为外典,予恨未得见。丙午,遇中郎京邸,问:“曾有全帙否?”曰:“第睹数卷,甚奇快。今惟麻城刘延白承禧家有全本,盖从其妻家徐文贞录得者。”又三年,小修上公车,已携有其书,因与借抄挈归。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者对文中“今惟麻城刘廷白承禧家有全本,盖从其妻家徐文贞录得者”一句提出异议。如张远芬同志在《新发现的〈金瓶梅〉研究资料初探》中说,徐文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在“俗化”《西厢记》 (1)的同时,又“雅化”了《水浒传》 (2),张竹坡评点《金瓶梅》时,已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明确提出“市井文字”与“花娇月媚文字”并举之说。但张竹坡之着眼点仅限于艺术技巧,而未于《金瓶梅》具有的社会文化特质做明显揭示。小说是形象的成长史 (3)。《金瓶梅》正是通过“雅”“俗”之间的变化笔法,揭示了中国历史上这样一个时代:资本的原始积累正在进行,而积累的资本又在畸形发展的商品经济中找不到正当出路,资本的力量冲击着陈旧的社会,变异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观念——这是一个世纪末的转…  相似文献   

19.
《读<金瓶梅>故事》唐《文艺报》1989.1.14《<金瓶梅>艺术简论》魏崇新《徐州师院学报》1989.1《<金瓶梅>寓意层次论》田秉锷《徐州师院学报》1989.1《<金瓶梅>是非之我见》宗德生《江西社会科学》1989.1《一部“人情风俗史”杰作》张立德《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9.1《论<金瓶梅>中的花子虚》姜志信杨艳梅《松辽学刊》1989.1《<金瓶梅>疑难词语试释》王汝梅《徐州师院学报》1989.1《谈谈<金瓶梅>的对比艺术》盛坚《徐州师院学报》1989.1《论<金瓶梅>中运用俗语的艺术》周中明《徐州师院学报》1989.1《浅谈<金瓶梅>的语言艺术》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一、《爱月美人图》即《金瓶梅》别名,77回的《爱月美人图》题诗即《金瓶梅》代序言,《爱月美人图》题诗后的作者署名“三泉主人”(王采)即《金瓶梅》作者署名。二、“三泉主人醉笔”的署名、王招宣府的故事情节和77回的回前诗表达了作者王采写作《金瓶梅》的动机。三、在《金瓶梅》所暗示的时间、地点找到了王采的历史资料,他是万历初年的徐州判官,判官的两个官厅所在地“新河口”和“河下”都被写入《金瓶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