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不是按西方传教士原来的意愿(传教)发展,而是沿着一条既定的线路发展的。为适应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教会大学经历了中国化的复杂过程。在初步探讨教会大学中国化历程内外部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教会大学中国化在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意义,旨在正确认识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强调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教会女子大学进入中国的重要社会历史背景。传教士在中国率先创办女子大学的初衷是为了培养高层次的女性神职人员,以利于更广泛地传播基督福音,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教会大学在发展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方面的开创之功。中国的教会女子大学经历了从"传教机构"到"教育机构"的功能转变。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初,教会大学曾经在中国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教会大学在融入中国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办学宗旨、宗教课程、宗教活动、基督徒人数等宗教元素逐渐弱化。采用文献法对教会大学宗教元素的弱化过程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盛海娟 《文教资料》2008,(4):160-162
教会大学萌发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得到初步发展.教会大学从建立起就一直注重教学质量,在学生教育、师资力量以及授予学位等方面都进行了努力的探索.教会大学推动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客观上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种模式,创新了中国教育课程的模式,同时也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一批管理和教学人才.教会大学虽然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只存在了短暂的时间,但它的作用却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应该借鉴教会大学的办学经验促进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教会女子大学是促进民国时期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华教会女子大学为保守落后的中国高等教育输入了新的教育模式,带来了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开创了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为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式知识的专业人才。虽然这一时期教会大学对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存有诸多消极影响,但它对妇女解放运动,乃至对中国历史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教会大学,其对中国高等教育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不应忽视。上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的教会教育研究是“文化侵略论”占主导地位。教会教育研究的政治评价,以及韬奋研究的政治性定位,导致在韬奋研究中关于教会教育对韬奋的积极影响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当教会大学的价值被重新认识的时候,圣约翰大学对韬奋一生的影响与价值也应当给予重新梳理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教会大学在我国的办学实践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872年起,西方基督教教会势力开始进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此后的70多年里,西方国家通过传教士在我国开办了一批大学,客观上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开办大学的同时,西方教会势力也在我国一步一步地实施着传教,并通过传教对古老的中华民族进行全面的文化渗透与精神控制战略。  相似文献   

8.
自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其中包括在中国传教和建学校的特权。在以后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的历史中,逐渐建立了一个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会教育体系。居于教会中等教育核心地位的教会中学,在实现基督教教育事业中,倍受西方教会的垂顾,被视为教会学校体系中“最重要之一部分”。在近代中国社会,教会中学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半封建  相似文献   

9.
清末教会大学为我国提供了传播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渠道,在改变清末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教会大学所带来的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动摇了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导向作用,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1872年起,西方基督教教会势力开始进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此后的70多年里,西方国家通过传教士在我国开办了一批大学,客观上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开办大学的同时,西方教会势力也在我国一步一步地实施着传教,并通过传教对古老的中华民族进行全面的文化渗透与精神控制战略.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早期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早期发展吴琼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是指基督教会及天主教会在中国(主要指大陆)所办理的女子高等教育。它包括教会女子大学中的教育,也包括其他教会大学中的女子教育。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既为中...  相似文献   

12.
王首程 《教育导刊》2003,(8):101-103
自1872年起,西方基督教教会势力开始进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此后的70多年里,西方国家通过传教士在我国开办了一批大学,客观上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开办大学的同时,西方教会势力也在我国一步一步地实施着传教,并通过传教对古老的中华民族进行全面的化渗透与精神控制战略。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日益深化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处于发展鼎盛时期的教会大学逐渐显露出潜在的危机。为化解教会大学所面临的生存危机,西方差会派出了“巴敦调查团”,对在华教会教育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提出的“更加有效率、更加基督化、更加中国化”的调整方针,在教会教育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最早开始进行基督教在华传布史研究的是教会团体及传教士本身,此类著述从教会的角度探讨传教活动的成败得失,在教会内部流传。20世纪初,在华教会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的腥风血雨后,有过短暂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内,国内基督教界人士多有著述问世,旨在回应既往事件的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挑战,同时对教会的未来作出展望。此类论著因研究者的宗教立场而带有护教论色彩。传教士在中国民间的传教过程中(特另是19世纪下半叶),由于中西间认识上的隔该,传教士队伍和人教民众的鱼龙混杂,使得教案频发,从而最终激起大规模的反洋教斗…  相似文献   

15.
津沽大学是河北献县耶稣会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作为一所高等教育机构,津沽大学不仅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还形成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育才树人、服务社会的科学教育理念,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它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管理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探索的独特教育思想和理念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教会大学在中国存在、发展了近60年。对教会大学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作用应作全面评价。一方面,它自始至终都在充当着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另一方面,为适应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教会大学又作出历史性的转变。它在传播自然科学,开展职业教育和社会服务,兴办女子教育等方面在近代中因高等教育界都是领风气之先的。教会大学客观上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对中西文化交流起了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九江开埠以后,西方教会陆续进入九江兴建教堂并进行传教活动。为了配合传教,西方教会在九江创办了新式教育、西式医疗、慈幼恤老等慈善公益活动。这些活动推动了近代九江社会的转型,促使九江成为西方教会在江西乃至长江中下游流域传教的重镇,彰显了九江在近代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辐射力。  相似文献   

18.
立案,是中国教会大学发展史上的特殊事件,也是教会大学改革调整的重要标志。而齐鲁大学,前身是中国最早的基督教高等教育机构一登州文会馆,后来发展成为基督教会在全国的十三所重点教会大学之一,同时又是山东省唯一的一所教会大学。如果自1862年狄考文设立登州文会馆算起到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大调整学校被取消,齐鲁大学则整整存在了90年的时间.它为山东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对齐鲁大学“立案”的探究,对于我们了解这所大学的历史,明晰它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转变,以至对我们今天的高校改革与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土大批涌入中国,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大力开办教会学校。文章介绍了我国在民国时期教会女子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后来开办女子高等教育,派遣女子学生到国外留学等活动,简单分析了女子教育对当时国内社会上一些陈旧封建现象的影响。这表明西方传教士对我国女子起初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大大改变了妇女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初,教会大学的宗教教育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在“巴敦调查团”建议下,20世纪20年代后,教会大学按照“更加基督化”方针对宗教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教会大学的宗教教育也因之得以残喘。然而,受制于文化交流的法则,教会大学宗教教育最终避免不了消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