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雪芹笔下的王熙风和米切尔笔下的郝思嘉均为世界文学画廊靓丽女性。她们的共同之处有三:精明能干;争强好胜;大胆泼辣。不同之处在于:王熙凤脆弱、消极;郝思嘉执着、坚强。她们的性格和家庭背景相似,但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导致了不同的命运;王熙风的“悲剧命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郝思嘉的“正剧”命运(新生力量)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2.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描写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经典作品。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女主人公郝思嘉,从战前到战后郝思嘉的女性意识在不断增强。她突破传统,追求爱情和自我价值,她的乐观、勇敢、坚强使她成为新女性代表。  相似文献   

3.
报告学的创作与评论应有“平民意识与世道良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告学没有出现引起巨大震动作品的原因在于作品没有把握住“世道良心”;而缺少真正优秀的作品原因是报告学作家缺乏“平民意识”。要使新世纪的报告学走出颓势,作家应具有平民意识,作品应直指世道良心。  相似文献   

4.
在与“五四”时期爱情题材伤口的比较中,论深入和分析了“莎菲型”新女性形象“灵肉一致”的爱情至上观的本质内涵。认为,不是从现实的历史的范畴来写莎菲们的爱情追求,而是从生存本质的角度,从处于现实人生中人们的超越意识来写他们纯真美好的情怀,这是丁玲对“五四”以来爱情题材作品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典学描写青年男女爱情(通常被称为才子佳人程式)的作品中,通常会将才子佳人发生爱情或幽会的地点选在一个草木繁盛、生机勃勃的地方。上古的《诗经》中是在真正的大自然“桑中濮上”,到了宋元以后的作品中就大多在后花园,而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清代,《红楼梦》将其发展到了极至,出现了“大观园”。我们取其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称之为“后花园”意象,这种“后花园”意象,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三言”中的爱情作品,占“三言”总数的三分之一。作者不仅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歌颂了青年男女和被歧视的下层妇女为争取婚姻自由,那种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作者不仅批判了封建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也深刻地讽刺了封建不合理的婚理制度。表现了作者进步婚姻观和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7.
美国女作家马格丽特·米歇尔《飘》中女主人公郝思嘉是一个常读常新的经典文学形象。赚钱谋利求生存、追求爱情是她生活的主要事件,有成有败,非一言而能论尽。以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关系、自我大体上要实现本我的理论为依据,考察郝思嘉内在心理世界与外部言行的关系,得一别开生面之见:意识和潜意识即自我与本我的统一与否决定郝思嘉行动的正确与否,决定其自我的实现及其追求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8.
薛娇 《考试周刊》2015,(1):21-22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及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社会地位及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两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飘》着力塑造了生活在奴隶制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社会大动荡、变革、转型时期的一位“乱世佳人”——郝思嘉。她在艰难的生活历程中表现的聪明能干、争强好胜、玩世不恭、贪婪冷酷等丰富、鲜明、矛盾的性格使其文学形象的魅力经久不衰。但郝思嘉一生中的爱情婚姻均以失败告终.罪魁祸首正是她性格中骄傲自负、爱慕虚荣、贪婪冷酷。  相似文献   

10.
吴登云 《现代语文》2006,(12):38-40
爱情历来是学创作的重大主题,每一部表现爱情的作品,都体现着作家的爱情观。然而,五四学革命以来,区别于其他爱情主题的特点,就在于作品主题直接突出作家的革命性的爱情观。鲁迅、丁玲、舒婷这三个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分别代表了新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富有现代价值的最经典的爱情革命观。  相似文献   

11.
爱情 ,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 ,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在西方文学作品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的描写中 ,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本文试从三部作品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善于打破佳话,所以写得好文章,”她以看似旁观、冷漠的笔调揭示出她笔下人物的畸形人格,消解和颠覆了爱情、亲情的纯洁性和神圣性,把诸多情感还原到世俗、功利、虚伪、冷酷状态,用她的作品和人生见证了“人间无爱”。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和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后不同的自我救赎和不同的前途。  相似文献   

14.
笔者将以现代文学作品许杰的《赌徒吉顺》和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为例,试图从作品男性的生存困境探究“典妻”习俗下“丈夫”的人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飘》以郝思嘉的爱情纠葛和人生遭遇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历史画卷。女主人公郝思嘉郝思嘉是一个鲜明、生动、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究竟是什么导致其复杂的人物性格呢?本文用人格精神分析说的部分理论对其行为和性格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深刻阐述了其性格复杂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文章意在通过郝思嘉与其母亲、艾希礼、媚兰的人物关系、郝思嘉对他们的情感态度等挖掘存在于郝思嘉意识和无意识中的传统观念,并进一步由此得出结论,认为:正是由于在郝思嘉身上存在着的这种传统意识和无意识,才与其显在的叛逆性格特征构成一对矛盾,从而形成了这一形象的巨大张力,使得郝思嘉的形象具有了复杂性和丰富性,成为文学画廊中的魅力永存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朱淑真在词中表达了女性的自赏意识,对女性的爱情体验进行了真实言说,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她们还各有开拓之功,李清照描写了宋词长廊罕见的少女像,朱淑真以“爱情斗士”的面目为女性呼唤生命权利。依据词人别号、作品、生活经历综合分析,李清照人格形象蕴藉多面,不仅具女性本体的性格特征,且展现了双性人格;朱淑真则局囿于女性狭窄的生活空间,人格形象相对单一。  相似文献   

18.
张尚信 《现代语文》2009,(8):150-152
《飘》的女主人公郝思嘉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主人公莎菲同是生活在大变革时期,同样具有酷爱独立和自由的女权思想。莎菲由于感受到新的变革时代的气息,而不能容忍爱情生活中的平庸和苍白,一种时代的苦闷造成了她爱情的悲剧性。郝思嘉虽然对解放衣奴制的变革心怀不满,但她在实际生活中又顺应着时代变革的趋势,在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中如鱼得水,在爱情生活中亦是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19.
张尚信 《现代语文》2009,(10):150-152
《飘》的女主人公郝思嘉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主人公莎菲同是生活在大变革时期,同样具有酷爱独立和自由的女权思想。莎菲由于感受到新的变革时代的气息,而不能容忍爱情生活中的平庸和苍白,一种时代的苦闷造成了她爱情的悲剧性。郝思嘉虽然对解放农奴制的变革心怀不满,但她在实际生活中又顺应着时代变革的趋势,在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中如鱼得水,在爱情生活中亦是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20.
爱情与婚姻     
苏岑 《学习之友》2013,(1):53-53
一知名教授下基层调研,问一老农:“爱情与婚姻的区别是什么?”老农随口就答:“其实很简单:您今天和她睡了,明天还想和她睡,这就是爱情;您今天和她睡了,明天还得和她睡,这就是婚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