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前,“象”和“像”两个字使用混乱的状况已有了明显的好转,尤其是作为动词的“像”“好像”和作为副词的“好像”用作“象”的例子在印刷品里已很少见到。但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印刷品里,作为名词性词素的“象”和“像”字使用混乱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常常使得许多语文工作者感到困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对“象”在古代书画美学理论中上下文关系的剖析入手,着重指出“象”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十分丰富的词汇,并通过与其密切相关的几个字词的分析尝试划定“象”的能指与所指的界限,从而使读者对于“象”在古代书画美学中的使用及词义的界定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对“象”在古代书画美学理论中上下文关系的剖析入手,着重指出“象”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十分丰富的词汇,并通过与其密切相关的几个字词的分析尝试划定“象”的能指与所指的界限,从而使读者对于“象”在古代书画美学中的使用及词义的界定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中有很多表示“像”的词,比如:“好像、宛如、如、似的、类似…的、和…一样”等,它们的俄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把汉语“像”类词的一些常用的俄译方法做一大概的分类描写,即人或物、行为或事件等,希望给广大俄语研究者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待见”是近代以来使用较多的一个词,今北方方言仍用。关于“待见”的成词,通过大量中古语料的调查,并结合方言例证,我们认为“待见”与中古时期“乐见”“爱见”“喜见”等同源,“待”即喜爱、喜欢义。  相似文献   

6.
“但是”是我们常常用到的一个词。 “但是”主要作连词.好像那把皮坎肩的碎皮子缀在一处的彩色丝线.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语气。  相似文献   

7.
《看云识天气》第三段中有一个词值得商榷:“如果卷云成群结队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此句中的“粼波”应为“鳞波”。 首先,从语境看,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是卷积云。  相似文献   

8.
颜色词“金”先秦便广泛使用,其颜色义源于黄金。而关于“黄金”是否为其本义,争议很多:(1)《税文解字·金部》:“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蕴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认为其本义为金属总称;(2)王赞源认为“二”是金的本字,象沙金之形。本义为黄金;  相似文献   

9.
某电视台在为即将播出的某大片造势时,打出如下字幕:“某某电视台为你倾情呈现。”此处“呈现”使用不妥,应使用“呈献”。《现代汉语词典》对两词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0.
“黎民”和“百姓”两个词现在通常指一般的人民大众。由于我国历史的发展沿革,称呼人民大众的词语很多,现摘举几例,以供大家参阅。史书记载,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夷一起打败了从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民族,并俘获了大量的敌人。这些俘虏便成了炎黄部落的奴隶,被称为“黎民”。如《诗·云  相似文献   

11.
“董事”一词,今天常用,然而能晓知“董事”之意者,却极廖廖;更有甚者,一些人误以这一词为泊来的“洋货”。其实,“董事”一词,是地地道道的国产原装,它不仅现在使用,近代使用,而且古代也经常使用。只不过从词性到意义有所变化而已。现在“董事”一词是个名词,意为能对外代表公司、集团,对内执行一切事务的成员(参看《汉语大词典》)。而在古代汉语中,“董事”则是一个动词性词组(述宾词组,“董”是动词),意为“主持其事”。如宋·曾巩《毫州谢到任表》:“以至属材能而董事”。意为委托有才干有能力的人来主持政事。从汉…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这两个词的,“你们”——称不止一个人的对方或包括对方在内的若干人。“我们”——称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当我们用“你们”时,就把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自然形成了两个相对的范围,而用“我们”时,就只有一个大家同属的范围。“你们”与“我们”只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3.
陶中银 《学语文》2005,(5):33-33
“通讯”与“通信”这两个词原先是通用的,现在分开使用了。它们的含义不同。学生经常用错。很有区别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李业雷 《辅导员》2014,(11):26-26
在我们的汉语中,为表示十、百、千、万等或常用量词后的零数,人们常简练地用个“余”字。如:“十余个人”“四百余斤”等等。为表达同一个意思,在口语中又常用“多”“以上”等词来代替‘‘,套”字。英语中具体功能与汉语“余”字形成对应关系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  相似文献   

15.
说“卮”     
卮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其种类不一。有底下有孔的漏卮,其外泄的特性使“漏卮”一词成了利权外溢的象征。还有一种侑卮,也就是所谓的欹器,这是一种“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苟子&;#183;宥座》)”的酒器,古代帝王用它来戒骄戒满。而由于它的随物而变的特性,又使它染上了随和人意,毫无主见的含义。原出于《庄子》的“卮言”一词,比喻无主见之言,一直用到今天,常作为对自己作品的谦称,含有“漫谈”之类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李聿 《语文知识》2002,(1):21-21
“担纲”一词,各种辞书均未收,但出现频率相当高。从一些用例看,其意义应当是“担负主要责任”或“承担核心工作”。果真如此的话,下面几例中的“担纲”用得就不恰当了:  相似文献   

17.
牛致远 《语文知识》2002,(12):24-25
“往往”一词,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皆习见常用。不过,在古、今汉语中,“往往”一词的含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指不论在古代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里, “往往”都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的经常发生、出现,可译为“常常”“经常”“时时”“不时”等义。例不赘举。  相似文献   

18.
作“言词”、“词句”,义项使用时,“辞“与“词”相同。古代汉语中,在较古时候一般只用“辞”,而不用“词”。自汉代以后.“词”才逐渐代替了“辞”。  相似文献   

19.
“东西”这是我们使用极为频繁的一个词,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遂雅·称谓》一书中记载:“称物曰‘东西’也。”可是,你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用“东”和“西”这两个方位词组合起来指代物品呢?这里有不少有趣的解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张沛 《语文知识》2003,(9):23-24
猫是四足的哺乳动物,四只脚才能走得稳当。然而汉语中却有一个词叫“三脚猫”。宋代佚名《百宝总珍集》十《解卖》曰:“物不中谓之三脚猫。”这是较早用“三脚猫”来形容事物徒有其表而不中用的例子。后来人们又用它讽刺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的人。元代张明善《水仙子·讥时》套曲: “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飞)熊。”将丑恶无用的动物与英雄豪杰相提并论,其戏谑效果可想而知。清代钱谦益《瞿元立传》:“无论学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