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随着深圳“图书馆之城统一技术平台”的快速整合,越来越多的应用数据合并到深图的DILAS数据库中。这些数据的安全性和业务的连续性尤为重要。业务量的增加,也导致读者服务的故障率居高不下。如何对数据进行高可靠I}生的备份和如何降低故障率,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数据备份的最高层次是异地备份,它利用快照和恢复等技术,实现数据与应用的高可用性。文章描述了深图异地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建设,通过该系统的搭建,“图书馆之城统一技术平台”的数据安全级别将得到全面的提升,应用故障率大幅度降低,实现了数据与应用安全统一的局面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深圳各区总分馆建设是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圳市各区图书馆与街道、社区、企业图书馆之间实行的一种总分馆关系,主要采用行政包办、合作共建、图书流动、业务统筹等4种建设模式.目前,已形成了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5个总分馆服务体系,产生了图书馆覆盖率明显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整体提升、图书馆运营成本明显降低等成效.在“十二五”期间,深圳“图书馆之城”总分馆体系建设应变行政区划布局为服务人口布局、变多元建馆模式为真正意义的总分馆模式、变多平台业务管理为统一业务平台管理,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介绍深圳南山图书馆加入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统一平台的实施实例,分析统一技术平台的基本特点,以及在深圳公共图书馆的应用中所带来的效益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图书馆开放API平台对于建设现代图书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详述了图书馆API平台的应用现状、功能优势和应用特点。介绍了它在多个异构系统间充当桥梁,提供统一服务,利用其优势图书馆可以快速进行服务模式拓展和创新。分析了深圳"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API的技术选型、系统设计和网络安全措施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深圳市通借通还业务问题的梳理、统一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引出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界目前正在进行的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建设和实施即统一技术平台搭建、读者库和书目库的合库、服务规则统一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工作,并对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建成后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2003年深圳建设“图书馆之城”的设想在“文化立市”战略的指导下应运而生。文章梳理“图书馆之城”4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勾勒出政府、业界共同筚路蓝缕、锐意创新、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奋斗历程。实践表明,“图书馆之城”的深圳模式具有普惠均等的价值追求、重视行业法制化建设、图书馆界通力协作、广泛引入社会力量等重要特征;展望未来,应以打造先行示范的“图书馆之城升级版”为目标,全面建设以区馆为总馆的垂直型总分馆体系,高标准修订《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打造具有示范性的基层公共图书馆一体化服务体系,全方位推进跨区域、跨系统的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构建高质量“图书馆之城”标准化体系和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7.
蔡晖 《图书馆论坛》2011,31(4):88-90,96
在研究现代城市公共图书馆网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分析统一服务理念给图书馆软件应用系统带来的挑战和主要技术问题,结合深圳市"图书馆之城"项目的具体实践,对统一服务应用系统的架构和应用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普遍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基础数据不完善、数据收集与保存机制缺乏、统计查询途径不统一等问题,给图书馆科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扰。为解决这些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自行开发并基本建设完成覆盖图书馆主要业务的一站式统计系统平台,该平台实现了简化统计工作流程、统一数据统计口径、方便统计汇总与对比等效果。图2。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9.
深圳医院图书馆联盟对接"图书馆之城"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赖小蓉 《图书馆》2006,(4):54-56,98
在深圳市政府实施“图书馆之城”文化工程的背景下,为了整合和优化该市医院系统图书馆的资源和提高办馆效益,提出建设“深圳市医院图书馆联盟”并实现与“图书馆之城”的对接和融合,进而论述了实现这种对接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0.
OpenURL即“开放的统一资源定位器”,是一种有效的互联网资源整合工具,在图书馆资源整合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关联数据可以延伸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发现平台,创造了把图书馆的资源和外部世界相互联接起来的机会,有助于实现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整合.论文首先交待了研究背景,然后分别介绍了OpenURL和关联数据及其在图书馆资源整合中的应用,最后基于OpenURL和关联数据构建了图书馆资源整合新模式,并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功能评价与愿景展望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近年来国外崭露头角的“新—代图书馆服务系统”是对现有的、以纸质文献为主要馆藏的图书馆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升级,具有“全媒体”资源管理能力、完整的业务流程管理能力和“全网域”的资源发现能力.从技术上看“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的特点是采用SOA(即“面向服务的架构”)和云计算技术.本文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当前各类“复合型”图书馆所面临的管理和服务需求,指出未来图书馆系统应具备资源管理、流程管理和资源发现的功能,其中资源发现是其核心.图书馆员应充分参与到“新—代图书馆服务系统”的开发研制中,使图书馆成为一个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又有新举措,从2005年12月18日起,深圳市又有4个区图书馆加入深圳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系统。至此,深圳市、区公共图书馆全部实行联网,深圳图书馆与6个区图书馆之间实现图书“通借通还”。读者持有一张借书卡,便可在市图书馆和6个区图书馆之间通借通还图书,享受到一卡通行的便利。图书“通借通还”服务是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推进  相似文献   

13.
成星 《图书馆界》2013,(1):1-3,11
随着深圳图书馆虚拟化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异地容灾、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使用逐渐成为现实,读者更加需要随时随地通过终端接入云中使用自己的“个人云”来获取信息资源.虚拟化桌面作为读者和信息资源之间的交互平台,是云服务的重要工具.文章通过分析现状,提出了基于VMware虚拟化技术的桌面虚拟化优势、思路及方法,说明了其部署后的效果.桌面虚拟化的应用,推进了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余胜 《图书馆论坛》2006,26(2):166-166
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又有新举措。从2005年12月18日起,深圳市又有4个区图书馆加入深圳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系统。至此,深圳市、区公共图书馆全部实行联网,深圳图书馆与6个区图书馆之间实现图书“通借通还”。读者持有一张借书卡,便可在市图书馆和6个区图书馆之间通借通还图书,享受到一卡通行的便利。图书“通借通还”服务是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推进办公室2004年推出的方便市民借阅图书的一项新服务。2004年8月,深圳市公共图书馆图书“通借通还”系统试运行,深圳图书馆、南山图书馆、宝安图书馆加入该系统,三馆联合开展图书“…  相似文献   

15.
ULAS是深圳图书馆在深圳建设“图书馆之城”目标的大环境下,依据原有的dlLAS系统应用经验和设计思路重新设计和创新的产物,是传统图书馆理论升级到Lib3.0、服务核心完全确立下的产物。文章从6个方面将dlLAs和ULAs进行纵向比较,并且针对国内其他图书馆自动化软件,介绍了其主要的功能特点和技术特点,同时介绍了研发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高校图书馆资源分散、数据缺乏治理、业务系统孤立等问题,借鉴数据中台这一新的架构理念,研究高校图书馆数据中台建设的技术框架和关键技术。以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为例,构建高校图书馆数据中台的功能架构,以期实现资源统一管理、数据集中治理、业务系统高效交互,为智慧图书馆建设赋能,提升图书馆精准化服务水平、优化资源建设和实现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7.
第八届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与创新应用高级研修班在知网在线教学服务平台召开,研修班分“图书馆之未来”“图书馆业务构架与资源/平台/数据”“图书馆服务”“图书馆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分享”四个主题单元展开详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文章综合研修班嘉宾发言、主题内容的报告以及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与前沿研究,拟从图书馆目标定位的理论指导、发展转型的实践规划、应急体系的完善建设三个核心板块,集中呈现本次研修班的课程内容,探讨高校图书馆发展变革的趋势与转型之路,把握新信息时代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穗深两市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现状,总结了深圳市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图书馆之城”的经验,提出广州市在建设“图书馆之城”时,高校图书馆应借鉴深圳高校的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城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围绕区域发展规划,联合公共图书馆,共同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特色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可以利用平台来发挥自身的功能与展现服务。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从技术、业务、交流三个视角梳理了平台的作用。从早期利用平台到后期图书馆成为平台,平台呈现出了从手段特质到内容本质的演变,这一变化趋势也说明了图书馆业务的发展性与成长性。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业务系统是支撑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核心系统,传统的业务系统面临着系统冗余、资源分散、无法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等问题。文章以山西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使用容器化微服务技术实现图书馆业务系统的转型升级,提高了系统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系统重构成本和冗余率,也破除了信息之间的壁垒,并在重构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了文献数据的统一管理、纸电一站式检索服务和智慧化统计分析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