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之一,就翻译而言,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是译者视界与作者视界产生碰撞、互动的过程。通过对爱情诗“A Red,Red Rose”的两种中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视界融合”原则在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表明了译者选择视角的客观性的同时,也揭示了复译是该原则的理论要求与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2.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之一,就翻译而言,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是译者视界与作者视界产生碰撞、互动的过程.通过对爱情诗"A Red,Red Rose"的两种中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视界融合"原则在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表明了译者选择视角的客观性的同时,也揭示了复译是该原则的理论要求与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3.
A Red,Red Rose是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代表作,是一首传唱不衰的经典,同时这首诗开启了浪漫主义的先河,对济慈、拜伦等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笔者基于译者翻译年代和译者背景等方面的考虑,最终选取了袁可嘉先生的译本和郭沫若先生的译本进行对比赏析。文章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理论基础,对A Red,Red Rose中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相似文献   

4.
“信、达、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思想,我国翻译实践家们历来以此为翻译标准.本文摘取了《红楼梦》译本The Dream of Red Mansion第三回中三段译文进行了分析与评鉴,讨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遵循并运用“信、达、雅”翻译原则的。  相似文献   

5.
李俊芳 《考试周刊》2008,(21):209-210
译者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棗这一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借助于现代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与"效果历史"三大哲学原则.来讨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基于视界融合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借鉴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从学生的视界-理解起点和角度以及前景这一逻辑出发,探讨“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过程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而促进学生多层面发展,达到无限延伸的学前教育视界融合的境界,以发挥本课程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7.
许渊冲英译唐诗常进行再创作,传统翻译研究多认为这是对原文的"不忠实"。然而,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哲学阐释学的三大原则——为这一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是历史性的,因而许渊冲对唐诗带有个人色彩的解读是可以理解和提倡的;要达到视界融合,译者必然要依据个人的主观意识进行再创作;唐诗文本是开放的,意义永不穷尽,效果历史原则自然会引导译者对其进行精益求精的重译。  相似文献   

8.
从林纾的翻译看翻译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解决翻译主体间性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通过对林纾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对整个翻译过程具有控制力并占有中心地位。只要译者的视界与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视界部分融合,主体间性问题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相似文献   

10.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相似文献   

11.
钱灵杰  操萍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30-132
文章运用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从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出发,探讨三者与周作人翻译过程中译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确定,以及对文本的阐释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周作人作为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AT”作为认识中介是主客二元的“过渡”与“融合”的“中间环节”和“中间阶段”,是主体参与“教”与“学”视界融合的中介机制。主体参与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思维中介“AT”参与,其运作范式在学生方面有接受性参与、体验性参与、思维建构性参与、元认知性参与;在教师方面有策略引导性参与、方法启悟性参与、情感激活性参与、人格平等性参与。以“AT”为中介环节教学双边互动的结构是一个纵横多棱的拓朴结构,以情境性、交互性、民主性、自由性等特征推动教学双边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3.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但通过理解可以把这两种视界融合起来。理解之所以能实现,就在于双方的视界不断融合。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的视界不断与被理解…  相似文献   

14.
沈健 《电大教学》2002,(3):47-51
“AT”作为认识中介是主客二元的“过渡”与“融合”的“中间环节”和“中间阶段”,是主体参与“教”与“学”视界融合的中介机制。主体参与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思维中介“AT”参与,其运作范式在学生方面有接受性参与、体验性参与、思维建构性参与、元认知性参与;在教师方面有策略引导性参与、方法启悟性参与、情感激活性参与、人格平等性参与。以“AT”为中介环节教学双边互动的结构是一个纵横多棱的拓朴结构,以情境性、交互性、民主性、自由性等特征推动教学双边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5.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概念,伽达默尔将当前视界同过去视界相结合的状态称为视界融合。坚持理论流派在对话中走向“视界融合”的方向,目的是让人们明白每一种学习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要轻易地坚信一种理论而排斥另一种理论,在不同理论流派的撞击、解构、重建、创新过程中,走向“视界融合”的新境界,是语文课程理论发展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对文本意义进行解释的主观过程。理解是认知过程及其结果,但翻译中的理解是以文本的意义为对象和内容的。现代解释学论证了前理解对于理解的不可避免性和重要意义。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原则。他的视界融合观从理论上印证了翻译中文化过滤现象的历史根源及其存在的不可避免性,突出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出了文本重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奈达的翻译理论入手,以彭斯诗“ARedRedRose”的三个中译本为例肯定了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存在,并分析了译者在翻译时应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提出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忠实原文以及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末以来,译者的主体性在各种理论框架下得到研究。随着哲学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其主要观点对译者主体性的进一步认识有着独到的启示,如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对话原则等。本文拟从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视角,从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角度,揭示译者参与译文形成的动态过程,为进一步确立译者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  相似文献   

20.
李少红对我国现代经典剧作曹禺的《雷雨》进行了电视剧改编。这种改编是以影像化具象化的方法进行,最后将之以版本的方式固定下来的对《雷雨》的重新理解与阐释。只有当被阐释者的内容和阐释者的“先见”,“原初视界”与“现今视界”能够融合在一起,产生意义,才会出现真正的理解。电视剧《雷雨》中折射出曹禺先生的“原初视界”与李少红的“现今视界”在“视界融合”过程中发生的碰撞、融合、顺化的种种斑斓的变化。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阐释者的文化立场所规定的“前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