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的技术要求,对拟建项目区的地下水类型和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叙述,查清了区内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表现为典型山地丘陵及滨海平原区的特点,通过对区内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最后对拟建项目区提出了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区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明  皮建高  肖江 《今日科苑》2009,(15):155-156
本文通过合理选择地下水污染因子,按浓度和毒理学指标特征赋权,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洞庭湖区浅层地下水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并按二分法(适宜的、不适宜饮用)划分了地下水质量等级,为该区内农村居民科学取用地下水指明了方向,为当地政府开展新农村建设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库区滑坡在库水位骤降作用下渗流场变化进行研究,应用GeoStudio有限元模拟库水位骤降而产生的地下水渗流场变化,分析滑坡渗流场的变化情况,分析库水位骤降对地下水渗流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滑坡的空间分布分维值意义进行研究,以四川省南溪区滑坡空间分布为数据样本,采用网络覆盖法计算南溪区内滑坡空间分布容量维;通过对研究区按地貌类型、地层类型以及降雨量分为若干小区,对所测各区分维值结果进行对比、地质定性分析发现,分维值是各区域滑坡发育复杂程度、易发程度的定量表现。因此,滑坡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提供的信息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下水系统的划分是正确评价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黄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原则:主要以地下水的循环特征和水力联系为依据划分地下水系统。一级地下水系统以黄河一级支流流域分水岭为边界;二级系统主要考虑含水介质的类型(孔隙、裂隙、溶隙)以及黄河支流流域的分布。将研究区划分为9 个一级地下水系统,31 个二级地下水系统,并论述了各地下水系统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该次研究还对黄河下游地区、鄂尔多斯闭流区的地下水系统边界进行了讨论。认为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表闭流区内,同样存在有相应的浅层地下水闭流区系统;黄河下游地上悬河段,则充分考虑了黄河作为分水岭对两岸地下水的补给,即以黄河对地下水的补给范围作为地下水系统划分的边界;在入海口地区,从地下水的生态作用出发,进行了单独的划分。黄河流域地下水系统的划分,为进一步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实施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地处青海东北部牧业区,基岩山区是研究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发源地,按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含水层介质、水理性质可分为基岩裂隙水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及松散岩类孔隙水.该文以该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水文地质条件,评价了其地下水资源,并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调查分析了勘察区内所有开采井的开采量,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论证,阐述了勘探区地下水与黄河水密切的水力联系.黄河水水位的升降,直接影响勘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调查分析了勘察区内所有开采井的开采量,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论证,阐述了勘探区地下水与黄河水密切的水力联系。黄河水水位的升降,直接影响勘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滑坡在两个典型区域内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选择2个地震滑坡重灾区域(A/B),基于空间分析方法,对地震滑坡分布与地层岩性、坡度、高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以及发震断裂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A内滑坡最易发岩组为石墨片岩、石英岩岩组,研究区B内滑坡最易发岩组为粉砂岩、砂岩、硅质岩岩组;2研究区内滑坡易发程度均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升高,A区的滑坡发生优势坡度为44°,B区为38°;滑坡发育与高程均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滑坡分布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是与距离发震断裂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且上盘滑坡发育程度明显高于下盘.  相似文献   

10.
《内江科技》2019,(11):64-65
通过对红层地区南江县大院子滑坡的滑带处的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滑带土及滑带下部土体的矿物成分和组构进行检测分析,表明滑带的生成和聚集是一种物理—化学耦合的水—岩(土)相互作用过程,其作用的产物主要为伊利石、绿泥石等粘土矿物。地下水主成分分析结果能一定程度反映滑带处特殊的水—岩(土)化学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对了解红层地区滑坡灾害的形成过程及滑坡发生的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传统的模糊评判方法为基础,针对安川公路的地质情况、岩石结构面及强度、地下水、开挖方式等特点,建立了三级综合评判模型,并对安川公路岩质高边坡岩体质量进行分级,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于30m的47处库岸岩质高边坡岩体质量类别主要为Ⅲ类。  相似文献   

12.
1,序言地下水对岩体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已引起学术界和工程界的普遍重视。地下水因素是边坡变形破坏和滑坡灾害的主要内在或触发原因之一。一般地,岩土边坡坍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地发生同地下水渗流场动态特征和变化规律具有密切关系。对于边坡稳定性评价,必须先对边坡渗流场的变化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分析边坡的稳定状态,为其稳定性评价和治理工程措施的实施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对岩体中地下水的渗流状态进行监测,对于岩体工程稳定性评价以及灾害预测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银川平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该文在对银川平原水资源分布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依据,利用系统分析原理,建立了银川平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运用模型对区内工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的合理配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不同水平年工农业及生态用水情况下,优化的地表水与地下水合理配水比例是:对盐渍化比较严重地区在实施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中,地下水开采所占比例大约在40%~55%之间;盐渍化中等地区,地下水开采占比例大约在35%~40%;盐渍化程度较弱地区地下水开采所占比例小于35%.这一结果有利于调控地下水位,体现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的原则,节约了水资源,为区内水资源宏观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矿区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埋藏条件,供水方向,区内铁矿体围岩结构及稳定性基本查明,并讨论了矿区因开采等因素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为将来矿山建设提供开采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石拐矿区多年来存在的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煤矸石堆放、地下水污染、土地资源破坏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量研究表明,地下水与斜坡稳定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联系,地下水浸湿松散岩土体,会显著降低其抗剪强度,致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当地下水位到达一个临界值时,就会演变为滑坡。本文借助土壤遥感手段,通过表观热惯量法分析滑坡含水状态,从而来分析滑坡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兰宇  苟黎  余扶树 《内江科技》2012,(4):163+175
地下水是导致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之一,三峡库区两岸存在许多滑坡体,在蓄水过程中,由不涉水滑坡变为涉水滑坡。在水位正常调度情况下,水位循环升降,浸润线变化,可能导致曾经稳定的滑坡复活直至失稳。本文以三峡库区某滑坡为例,利用二维分析软件分析了在天然状态下和水位变动情况下坡体稳定性变化和最大变形位置,研究了滑坡渐进破坏模式,显示滑坡体破坏趋势为前缘局部坍塌直至失稳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鄞州西部丘陵山区分布白垩系沉积岩,且该地区工程建设活动日益加大,发生顺层滑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给人类居住环境及重大工程建设带来极大威胁和重大的损失。本文通过对鄞州区鄞江镇扇子洋滑坡的分析,研究了该地区顺层滑坡的基本特征、发生原因、形成机理等,并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为类似滑坡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吴义鹰 《大众科技》2012,(6):89-90,75
阐述了滑坡的基本特征,并研究分析了滑坡的成因机制及演化过程;在成因机制分析基础上,采用传递系数法对该滑坡天然状态及暴雨情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评价,为滑坡治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详细阐述了滑坡的基本特征,并研究分析了滑坡的成因机制及演化过程;在成因机制分析基础上,采用传递系数法对该滑坡天然状态及暴雨情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评价,为滑坡治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