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洪涛 《中国广播》2004,(10):35-37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人们这样评价一个人:“某某很有气质”,或“某某长相一般但气质不错”。人们对一个人气质的评价是一种审美情趣的表现,也是一种审美品位的表现。任何一个人都会成为评价的客体,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作为公众人物就更是如此。他们在节目中对社会事物展开评价的同时,自己也成为受众评价的客体。  相似文献   

2.
"名人"闲话     
有一次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鞠萍小姐聊天,她说在美国听到人们对“名人”有一个很刻薄的比喻,说名人是“一个美丽的充满臭气的气球”——此说无法考证,但是我觉得,对于完全依靠“包装”的明星人物,真可谓入木三分。“包装”其实是一个很媚俗的贬义词,把“包装”这个词用在好端端的人身上,我觉得是一种贬抑和侮辱,甚至是对人的价值的怀疑和否定。企求通过精心的“包装”赢得观众,也是对自己的实力缺乏自信的表现。一个真实、真诚地面对观众的人,为什  相似文献   

3.
前些日子,有一位很有名的人去世了,我在网上看到帖子后,认为是值得“传播”一下的“新闻”。刚好一个朋友打来电话,我迫不及待地对他说:“你知道吗?某某去世了。”“谁?”朋友很认真地追问一句。我说“某某去世了!”“噢,与我没关系,我以为他早就不在了  相似文献   

4.
《信息系统工程》2007,(12):52-54
“卫生间的IT文化”虽然有些让人看不过眼,但是它所起到的作用却让很多CIO钦佩不已。  相似文献   

5.
“虚拟化”,这个已经存在了30多年的概念,近几年来让服务器领域”虚火”很旺。而今,这把火在存储领域里也势头猛增,这种被宣传为”能够简化企业IT结构复杂性,帮助企业用户降低IT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利润”的技术,在存储和服务器两个领域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新闻作品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向人们传递美感莎士比亚在《爱的徒劳》中说过:“不能理解的也不能欣赏。”莎翁这个古典的论断,从反面向现代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责任性的命题:那就是新闻作品首先要让人理解。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当代社会日渐复杂,当代科技日趋深奥,反映科技和社会的学术性论文也日渐艰深,甚至文学作品也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但是,这些让人看不懂的东西,并不妨碍它们获得大奖,直至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广泛的声誉。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细考虑一下,原来这些东西,只需要一部分人懂就行了,它的社会作用,是通过影响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5,(10):63-64
许多成语具有比喻义,人们使用这类成语就是用它作比喻,形象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只有准确理解成语比喻的是什么,然后才能恰如其分地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修辞效果。这类成语多数不难理解,使用起来不容易出错。但也有一些比较难于理解和使用,需要格外小心,否则很容易比喻失当,造成误用。下面举几个例子。为虎作伥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给老虎带路去吃别人。后用“为虎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帮助恶人干坏事。使用这条成语必须弄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新闻界,有人大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种新闻理念在国外媒体中一直受到推崇。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认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历史人生     
人的一生在历史上渺如沧海之一粟,多少人如匆匆过客,像干涸的水没有留下一点痕迹。还有一些人,寻求长生不老药,也徒增笑尔。对于活着,人们众说纷纭。 “某某活得值得,情人就有十几个。”初听此话,我很反感,细想想,也反感不出什么来,人各有志,人各有能。 “某某真是,一辈子舍不得花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某某图书选题不错,很有特色;某某图书选题没啥,缺乏特色。可见,人们衡量图书选题的价值如何,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有没有特色。 谈到图书选题的特色,笔者想起恩格斯在评论敏·考茨基的小说《新和旧》时的一段话。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这里所谓“单个人”,是指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状貌、语言、气质、修养、性格、命运的人;这里所谓“这个”,是指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的艺术典型。 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告诉我们:艺术典型必须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即必须是“这个”,它决不可以同“那个”相混淆。艺术典型是否真正属于“这个”,这是评价艺术典型价值的标尺。  相似文献   

11.
“书山”与“学海”“书山”、“学海”二词源于汉代。扬雄在《法言·学行》中曾说:“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意思是说百川奔流不息,所以能到达大海;而丘陵静止不动,永远也达不到山高。比喻学习勤奋则进益,停止则事不成。后来人们用“学海”来比喻人...  相似文献   

12.
我留意过一些地方党报的一版,基本上天天有以“强调”、“要求”为主要词汇的标题。如“某某在座谈会强调”、“某某会议要求”等等。某报的头版上,竟然紧挨着有五条消息分别使用了“强调”、“要求”这两个词汇,而且这五条消息又全是会议新闻报道。每个会议都有分管领导参加,每个会议都“强调”自己的重要性,甚至其中都有“要求”、“一把手亲自抓”、“全社会齐抓共管”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甄奎 《新闻记者》2005,(10):62-63
一、党报要闻版的“双重压力”。对于一张报纸来说,人们常常把要闻版(头版)比喻成“会客厅”、“脸面”,甚至还有“窥一版而见全报”之说,虽有“以貌取人”之嫌,但也颇有道理。  相似文献   

14.
很多CIO都在抱怨很难招到熟练的IT员工,但专家们却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招收的对象有些“走偏”,现在是应该考虑招募“新人”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5.
李红 《青年记者》2007,(8):30-31
在大众传播活动当中,传播并不是、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传播出去,接收也并不是将所有的信息都接收,他们在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当中都是有选择的。“对于传播中固有的选择行为,理论上一直未找到研究的焦点,直到后来卢因首次用‘把关人’(‘守门人’)比喻为做出选择行为的人。”由此,“把关人”的概念为大众传播当中的选择行为提供了一个分析的框架。卢因通过分析食物进入家庭的“渠道”,认为“把关人”的一系列选择行为受到正反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记者不应"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先生的文章《用事实说话 不是新闻写作规律》发表在2002年第4期《采·写·编》杂志上。我基本同意陈先生的观点。 我理解,陈力丹先生的基本主张是,新闻记者是不应该“说话”的,反对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用自己的文字或语言发表观点。很明显,所谓“用事实说话”,说话者并不是“事实”,而是人  相似文献   

17.
“比喻”的特殊形式白小平“比喻”属于修辞范畴,但不局限于修辞范畴,它又是一种表现方法(“比”),还是一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从比喻的基本形式中派生、演变、发展扩充出一些特殊形式,作为编辑很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博喻。博喻就是对同一对象,用两个或两个...  相似文献   

18.
学习已经不局限于学校课堂,也不仅体现为凭和学历,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面对“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这一新时代的到来,每一个社会成员只有不断吸收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图书馆应迎合新时代的要求,拓宽服务功能,转变图书馆员角色,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信息系统工程》2006,(9):38-39
分布式环境会让人们进入一个IT资源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里,分布式环境下的任何一个节点,都有足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写文章是让人看的,能让人看明白才行,否则,写了又有什么用呢?!同样,缩略语也应让人看得明白才行。请看下面几例使用缩略语的例子:(1)迎接“入世”大行动。(2)石油、石化、海洋在这个时候内部重组改制,将会起到巨大的试验和示范工程之效。(3)某某油田兴科公司几年来拖欠某某机厂资金119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