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古代也有不少流行乐。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或《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人们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  相似文献   

2.
杨柳诗赏析     
古往今来,写杨柳、咏杨柳的诗很多,或慕杨柳之形态,或写杨柳之品格,或抒杨柳之情思,本文试就一些咏杨柳的诗词作简要分析,以供同学们赏读。一慕杨柳之形态说到咏柳诗,当首推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前两句极写春柳之美,“碧玉”喻其色泽,“丝绦”喻其轻软,十分确切,  相似文献   

3.
历代不少诗人把乐曲融入诗歌,借以抒发各种情感。了解这些乐曲,对我们理解诗词大有裨益。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  相似文献   

4.
历代不少诗人把乐曲融入诗歌,借以抒发各种情感。我们现在还能从很多古诗词中领略这些乐曲的魅力。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折路边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宵人静时,诗人听到了笛曲“折柳”,想到春天已至而  相似文献   

5.
历代不少诗人把乐曲融入诗歌,借以抒发各种情感。常见的乐曲有: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宵人静时,诗人听到了笛曲“折柳”,想到春天已至而自己却漂泊在外,不禁勾起思乡之情。2.《关山月》,也称《关山》,笛曲名,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之情。如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诗中呜呜咽咽的笛声,如导火索般引发了征人积郁在心中…  相似文献   

6.
北朝乐府《折杨柳》是唐人《杨柳枝》的前身。作为乐府古曲的《折杨柳》,主要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唐代《杨柳枝》仍然是以哀怨的声情作为其底色的。《杨柳枝》之舞,主要是摹拟临风而舞的杨柳的姿态,似为软舞。至晚唐薛能,始成健舞。  相似文献   

7.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是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词句,其中的《后庭》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其实把乐曲融入诗歌,借以抒发各种情感,在历代诗人的诗作中多有体现。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宵人静时,诗人听到了笛曲“折柳”,想到春天已至而自己却漂泊在外,不禁勾起思乡之情。2《.关山月》,也称《关山》,笛曲名,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  相似文献   

8.
唐人写下了大量的咏杨柳的诗,这些诗在《诗经》表送别、六别人表相思、岁月流逝意象的基础上,拓展了杨柳的意象,使之成为诗人发思古幽情的媒介、表盛衰之感受的载体,更作为一种市侩人格的象征。杨柳的外在形象,经唐代诗人审美内化后,融入复杂的情感因素、化内涵,折射了唐人意蕴复杂的杨柳情结。  相似文献   

9.
古人咏木,除“岁寒三友”之松、竹、梅外,便是杨柳了。植柳、赠柳是古代传统习俗;爱柳、咏柳更是文人共有的审美情趣。 杨柳入诗,早已司空见惯。但在古代诗词中。有时用“杨”,有时用“柳”,有时又并用“杨柳”。韦  相似文献   

10.
1.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  相似文献   

11.
南宋学家刘子Hui《汴京纪事》之七“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对北宋误国六贼中的蔡京、王黼作了尖锐的讽刺,后在仕人中则有将“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改为“秋雨梧桐皇子宅,春风杨柳相公桥”的拟似之作,并广为流传,本对其改作作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别离之情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古人为赴考、出使、迁谪、征戍等原因出行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长亭古道边,灞桥杨柳下,一挥手、一回眸之间,那或浓或淡的离情、或慷慨悲壮或凄婉  相似文献   

13.
诗歌意象分类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相似文献   

14.
听一名教师上《荷塘月色》,为了“活摹”出荷塘月色之美,让学生感受章意境之美,这位教师把中有关写景部分全部化为画面,一会儿荷花,一会儿杨柳,就连每一幅画的进出都设计了变化,或百叶窗状,或收缩……再伴以风铃声,车辆驶过的声音,整节课弄得学生应接不暇。  相似文献   

15.
"杨柳"并称,堪为同类,但"杨""柳"单列, 亦不分你我.朱自清散文<绿>有"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一句,挺拔的杨树而至袅娜拂地,真真不可思议:但此处之"杨"实为"柳"也.再如"二月垂杨未挂丝""万树垂杨拂地生",这两个"垂杨",实指"垂柳"."杨柳"并列,有时单指柳树,如"杨柳依依""河边有几棵杨柳"等.至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之"垂杨柳",实际上也是垂柳.  相似文献   

16.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作家创作所衷情的植物意象。在晚唐五代词中,无论是从词人单纯地描写植物还是利用对植物的描写达到某种创作目的来看,杨柳的出现频率都高于其他植物。杨柳何以在这种新兴的文学形式中获取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文章绕过前人对杨柳意象内涵的探析,将从创作层面的表现方式中的衬托、类比、对比三方面概括地分析晚唐五代词中杨柳意象的具体应用,并进一步探析杨柳意象在晚唐五代词中广泛运用的原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自刘、白唱和以来,《杨柳枝词》的创作不绝如缕,至明清蔚为大观,构成了咏柳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竹枝词》相比,《杨柳枝词》多是赋题之作,或是对杨柳姿态、风景的物色描摹,或是借柳抒情、咏史怀古,主题都不偏离杨柳,形式多为七绝。  相似文献   

18.
示例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因为有人说我喜欢杨柳,我似觉自己真的与杨柳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喜欢杨柳?到底与杨柳有甚么深缘?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昔年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  相似文献   

19.
自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之言出,抒写离愁别绪便成为骚人墨客的永恒主题.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绿,杨柳青青,把酒相送,骊歌声声,这情景牵动了多少人的殷殷情思.唐人抒写离愁别绪,可谓风情万种,这些别调短章,或丰神俊朗,或意气豪迈,或宁静淡远,或神寄天外,无不蕴含深衷密意,读之令人黯然销魂.  相似文献   

20.
“的”是定语的语法标志。“地”是状语的语法标志。定语修饰或限制名词的。状语是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的;“地”语助词用作副词之语尾,如“杨柳宫前忽地春”。意志所在亦曰地,如云:“见地”。“的”语助词,同底。凡有三义在语中者,即“之”字。在语末者若有所指如“红的”、“白的”、“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