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教学审美价值的本体研究(1期) 诉求教学主体间性、多元性、体验性、自由性的审美价值,须从本体论的视角出发,满足教学主体的发展需要,以个体的充盈与完善为己任,达成美所赋予的价值,成为“美学人”。澄清教学审美价值的本质特征,不仅有利于消除教学的审美误解,更能促进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
本体论作为哲学研究的一种形态和重要方面,在其沉浮的历史发展中,经由宇宙—自然本体论到神学本体论再到人学本体论的演进,体现了人类哲学思维内容、视角、视野和方法的转换与超越。与人类发展的时代精神相一致,现时代呼唤着与其相应的本体论沉思与建构。社会本体论追问是现时代为人的生存寻找安身立命之根基的现实生存需要和理论自觉欲求。思想史和现实的统一显示了这种追问的需要并提供了解答的可能。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社会存在的本体基础的研究趣向体现了自然—人—社会的真正统一性。在这种统一中,才能建构起真正统一的“历史科学”。在这种本体论视野中,合理地说明和理解人与社会及其与自然的大统一关系才成为可能。所以,社会本体论并非仅为社会。本文仅只是开启这一研究领域或方向的始发。  相似文献   

3.
对人类解放的论证是马克思一生的理论主题.马克思从哲学本体论、现实社会层面、基本方法上科学阐释了“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哲学本体论上,马克思从“类主体本体”到“实践本体”再到“社会关系本体”的推进与提升中,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人类解放的根据;在现实社会层面上,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客观条件出发,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考察中发现了超越现实的无产阶级、谋求全人类解放的力量;在基本方法上,马克思通过“人体解剖”来理解“猴体解剖”的方法和经济学论证方法,阐明了资本逻辑运行的本质,论证了人类解放实现的可能性.马克思以解放为轴心对“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问题的回答,在当今世界语境下,为全人类的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李泽厚思想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批判传统的本体论.李泽厚批判的主要是理性本体、欲望本体、圣爱本体、语言本体、"Being本体".李泽厚的批判是从他自己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出发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坚持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基本内容的人类物质实践活动的本体性,以此反对传统本体论的精神本体性;坚持从人的现实生存的完整性上肯定人和人的生命,以此对抗传统本体论对人性的单面认定;坚持人的历史性生存的多样性、流变性、当下性,以此颠覆传统本体的单一性、恒定性、彼岸性.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学本体论、传统哲学本体论、生命本体论我们可以推导出教育学本体论.从教育学本体论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开启人、塑造人的丰富内涵.而从教育本体论的理念出发,我们则可以发现对于教育本体性质的种种遮蔽.当今的教育,应当是打开这些遮蔽,让它放射出本体光芒的时候.  相似文献   

6.
狭义而言,“教师哲学”指教师本体论,回答“教师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关注教师逻辑主体“在”的本性与具有各种规定性的“在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本体是一种以实现生命为目的善的逻辑主体,需要在与他者相对应的关系中界定自身性质,同时作为人的逻辑主体亦有着复杂的内在意识世界,因此教师“在”的本性包含三重基本维度,即实践、关系与精神。这三种本体存在如果要在现实世界中显现为“在者”,需要满足三种具体规定性,即意识基础、行动逻辑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本体论视角下对教师存在的性质和意义的哲学考察,是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关于教师本体论的研究大体呈现3种观点:教师作为工具性本体存在;教师作为伦理本体存在;教师作为精神性本体存在。这些研究对我国在哲学层面上研究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育本体的研究,是有关教育理论体系全局的问题。笔者简单地概括了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本体的各种论述,试图以教育哲学的视角,从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教育存在的内容和形式出发,论证教育本体是自然、社会和人。同时,从认识论和价值论方面反思教育本体,进而揭示教育本体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本体论视角探寻教育本体,就是挖掘教育这种社会现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个体社会化是教育活动产生、开展以及对教育结果进行评价的依据,是教育活动的本体。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个性化。在现实社会教育活动中,缺乏社会力量"庇护"的个体个性化的发展,只能在个体社会化的夹缝中寻求生机。  相似文献   

10.
哲学是学科之母,也是各学科的分析工具。基于此,本文从哲学本体论的视角出发,对哲学本体论视野下的比较教育研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比较教育的本体,通过对比较教育本体进行事实论证和本质论证,回答了比较教育存在的依据和内容形式等问题,进而分析出比较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领域的本质特征,并从历史的角度对比较教育本体的历史演进进行了剖析。此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特点的反映"为指导,对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建构作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一种关乎人的活动,是一种“人为”和“为人”的社会性活动。但是,自从教育制度化以后,教育的“人为性”和“为人性”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张力,使得“人为”与“为人”在教育实践中分裂,教育无论从时空、形式、和内容都越来越远离生活世界。因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制度化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教育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教育才能成为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电视教育是电视文化的一类基本形态,具有"选本"属性。选本是一种互动的文化形态。电视教育在广义和狭义两方面都存在着"选本"与"反选本"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必须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唤醒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意识、提供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动力、张扬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个性。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昭示了一种多元的、过程的哲学理念。这一点对于现有的教育观念和现象具有再认识的启示性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教育现状的分析,来说明后现代主义如何提供一种实现个人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课程本体:从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中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对课程本质的认识局限于符号研究课程本体。符号研究课程本体注重把握符号自身的形式 ,脱离生活 ,脱离实际 ,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是一种师本教育。它造成非实用课程的扩张和单向传输性教学的发生 ,导致课程实施低效和教育资源浪费。符号实践课程本体拒绝无意义的形而上重复 ,把指向生活实际作为符号使用实践的最终取向 ,体现了符号与人的和谐关系 ,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符号文化 ,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是一种生本教育。它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揭示符号研究课程本体和符号实践课程本体的机理 ,真正实现由前者向后者的回归 ,是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通识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三个维度,分别就近十年来两岸三地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性质、特点、历史、背景、结构、价值、课程、原则、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认为通识教育研究的基础是通识教育实践论,关键是通识教育认识论。  相似文献   

17.
传统师范教育以知识、技能培养为本体,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育被忽视,导致教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缺失。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关涉未来教师人本情怀、科学研究自觉性与坚定性的形成,从根本上决定着未来教师履行职责的实效和专业化发展水平。因此,探索师范教育本体转向的改革策略,确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在师范教育中的本体地位,无疑是紧迫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比较教育学科本体论的前提性建构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学科本体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最终根据.比较视野作为比较教育的学科本体,其本质是辩证的思维方式,并具有内在性、相对性、跨越性和开放性的特质.比较视野决定了比较教育的对象、方法论和学科特性.  相似文献   

19.
教与学关系对教育的存在具有时间与逻辑先在性。教育本体是教与学的关系性存在,它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性关系中生成。教育作为关系性存在的生成方式是人的理解,对教与学的理解不同,教与学关系就不同,教育本质也不同。任何形式的教育都起始于教与学的主体间性关系,因此建构这种关系本身就是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教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主体性教育这一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进行哲学思考是很有意义的。主体性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人的主体发展,主体性教育的价值在于对教育,受教育主体意识和唤起和对教育功能的拓展及对面向未来教育的选择;主体性教育的实践必须塑造自觉的学习主体和建构有效的进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