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揭示专家审稿意见在科技期刊论文中合理呈现的价值、形式和基本要求,为其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借鉴。【方法】从科技期刊中充分搜集呈现专家审稿意见的例文,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对比,总结归纳。【结果】发现纸质期刊随文刊载专家审稿意见并不普遍;主要分布于脚注和文后注释中,正文中较为罕见;形式上多为笼统致谢,具体描述专家审稿意见及本人处理情况的不多。【结论】专家审稿意见的合理呈现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对其普及和推行有利于形成新的学术规范,加强审稿规范化,完善审稿机制,提高科技期刊利益各方的学术水平,推动学术繁荣。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审稿专家的评价进而提出优化审稿专家的措施。【方法】 选取《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1—2015年267位审稿专家7756条审稿记录,统计267位专家的审稿数量、审稿时滞及审稿结论。【结果】 通过统计和分析,5年间审稿篇次>31篇的66位专家是期刊的核心审稿专家,其中,审稿时滞在3周以内的专家占92.5%;审稿时滞上,就所有专家而言,74.2%的能在3周内审回稿件;审稿结论上,拒审占5.0%,无具体审稿意见或审稿意见过简无针对性的占10.5%。【结论】 要保证期刊的核心专家队伍,必须从专家和编辑两个层面进行改进。对专家适当取舍,保证核心审稿专家的数量;同时编辑应做好服务工作,重视专家的知识回报。  相似文献   

3.
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审稿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基于审稿人的审稿动因分析,探讨期刊编辑部送审工作的策略与方法。【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与逻辑推理法,系统阐释科技期刊审稿人可能存在的审稿动因并提出对策。【结果】通过分析科技期刊审稿人存在的审稿动因,提出期刊编辑部应选择审稿动力与学术实力平衡的审稿人;应主动将审稿人和稿件分类,寻求稿件与审稿人的最佳搭配;应及时传递期刊进展,做好审稿意见反馈工作,增强审稿人对刊物的认可等。【结论】在充分考虑审稿动因的基础上合理送审,有利于保持审稿人的积极性,避免审稿时滞长、审稿人敷衍完成任务等问题,以实现审稿工作预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对学术不端的态度与认知水平,分析学术不端的主要类型及其产生原因,为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识别与防范学术不端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基于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确定调查内容和指标,利用问卷星网站分别对编辑和审稿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编辑和审稿专家都认为我国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严重,但对学术不端类型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前者认为主要是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而后者认为是篡改和捏造数据。学术不端的个人成因主要是职称晋升和科研考核压力,但编辑认为职称晋升是主要动因,而审稿专家认为科研考核压力是主要动因,不过两者都认为缺乏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和考核制度以及监督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学术不端的主要环境因素。在防范学术不端方面,编辑和审稿专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所差异,前者强调编辑加大审查力度,后者强调作者提高自律意识。【结论】 编辑和审稿专家应深入学习学术不端规章制度,严查稿件的学术不端,从而减少甚至杜绝不端稿件的发表。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出台更加明确合理的学术不端规章制度、科研评价考核机制和职称评审制度,避免以文章论英雄。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科学的办刊措施,预防互联网时代频发的伪审稿事件。【方法】 确立期刊的稿件评价标准,明确符合评价稿件的同行专家资格,在互联网投审稿平台系统各个环节中执行稿件的评价标准。【结果】 期刊疏于管理将引起伪审稿事件;为了淘汰低劣稿件,期刊编辑既要博学,又要善于管理和使用网络平台系统及各种先进的防伪工具;为了公平公正的评阅稿件,编辑必须以稿件评价标准严格初审稿件,充分权衡同行评审意见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结论】 同行评审是学术期刊出版的基石。预防伪审稿必须严格执行期刊的稿件评价标准,杜绝第三方代投、代评和代写稿件。  相似文献   

6.
同行专家审稿行为的后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摘 要 【目的】探析同行专家审稿行为的后评价工作,防范审稿失范行为,提高学术期刊质量。【方法】 通过对同行专家的审稿行为进行调研,探究同行专家审稿行为后评价的评价指标、评价途径和评价方法。【结果】指出审稿行为后评价工作应基于评价指标,通过编辑、其他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的直接或间接评价来完成,并应重视影响评价效率和评价质量的相关工作环节。【结论】建立规范的审稿行为后评价制度对防范审稿行为失范、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同行专家审稿行为的后评价工作,防范审稿失范行为,提高学术期刊质量。【方法】 通过对同行专家的审稿行为进行调研,探究同行专家审稿行为后评价的评价指标、评价途径和评价方法。【结果】指出审稿行为后评价工作应基于评价指标,通过编辑、其他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的直接或间接评价来完成,并应重视影响评价效率和评价质量的相关工作环节。【结论】建立规范的审稿行为后评价制度对防范审稿行为失范、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研国内外科技期刊实施开放式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OPR)的策略,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OPR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在30种科技期刊官方网站收集数据,总结OPR期刊的特点,比较各期刊在采取审稿模式、公开审稿人身份、公开审稿意见和给审稿人认可等方面采取的不同策略。【结果】 所调研期刊中绝大多数是出版集团拥有的开放获取期刊,其中50%是生物医学类期刊。在所调查的3种OPR模式中,70%期刊采取模式2,即公开评审结果模式;23%采用模式1,即审稿中增加公众评议环节;7%采用非主流模式3,即通过出版“同行评议书”的方式公开稿件评审过程。即使采用同一种OPR模式的期刊,其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71%的期刊采取自愿署名或匿名审稿政策,只有29%的期刊要求审稿人实名审稿。小部分期刊采取给评审报告添加DOI方式激励审稿人审稿。【结论】 当前国内外科技期刊对OPR的研究和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实施OPR的期刊总体数量偏少,今后还需要各期刊根据自己的特点探索适合自己实施OPR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核心期刊外审过程中的真实数据展开量化分析,为社科期刊完善审稿制度、提升办刊质量提供启示与借鉴。【方法】基于国内核心社科期刊外审工作的实践,分析当前专家外审制度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内在原因和破解思路。【结果】专家外审制度的主要问题在于审稿周期较长、审稿意见质量不高、作者与专家对话机制不完善。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是因为专家的劳动价值与报酬不匹配、稿件送审不够精准、期刊与专家联系不够、期刊制度完善动力不足。【结论】要破解上述难题,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审稿专家数据库,鼓励编辑与专家加强线下交流,强化对专家的评价与激励,同时加强期刊间合作,从而形成互助共享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审稿中的需求与服务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岭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42-1245
同行专家审稿对科技期刊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科技期刊应重视专家在审稿中的需求。借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专家在审稿中主要有五种需求:减轻审稿负荷,规避审稿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通过审稿获得友情和归属感,通过审稿获得利益回报和精神回报,通过审稿促进自身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服务建议:降低专家审稿劳动强度,帮助审稿专家规避风险,帮助审稿专家在学术共同体内建立更广泛友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审稿专家获得更多的利益和精神回报,助力审稿专家科研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青年编委在提升学术期刊编委会的活力与执行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方法】 以《航空学报》为例,介绍青年编委的遴选条件、遴选途径与遴选结果。根据青年编委的特点,让其担任稿件初审工作,为稿件质量把关。介绍青年编委初审的工作模式及其在期刊审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结果】 青年编委参与初审工作有利于提高期刊声誉,缩短审稿周期,拓展青年审稿专家数据库,提高编辑工作效率。【结论】 办刊者应摒弃传统遴选编委的思维,组建青年编委会,助力期刊向国际一流期刊迈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作者、编辑、审稿专家和编委为受访对象,调研国内中英文期刊投审稿系统的使用体验和反馈,以期为国内中英文期刊投审稿系统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问卷主要包括用户体验、优化意愿和系统使用常见问题等内容,并利用卡方统计量检验样本选取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结果】回收有效问卷705份。分析显示,4个角色的体验满意度普遍偏低,超七成的样本认为国内中英文期刊投审稿系统存在优化的必要。结合系统使用常见问题,发现人与界面、人与内容、人与人3个维度的交互体验均表现不佳,进而影响用户对期刊品牌的认知体验。4个角色的用户体验侧重点各有差异,又有共通之处。【结论】国内中英文期刊投审稿系统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期刊应特别重视用户体验和需求,完善投审稿系统,助力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建设世界一流期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和比较国内外几种同行评议的回报模式,为国内期刊对评审专家所给予的回报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激励专家的评审行为,并提升期刊的同行评议进程。【方法】 调研了国内外期刊为专家提供同行评议回报的相关文献。【结果】 各种回报模式有其自身特性,都可以较好地激发专家评审的积极性,其中知识回报和精神回报可能更能得到专家的青睐。【结论】 期刊需采取措施促进自身发展,来尽力发挥精神回报和知识回报对专家的激励作用,同时国家应出台一些措施来肯定专家在同行评议中的贡献,促使专家为期刊提供更好更优质的评审服务,促进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预防医学》杂志同行评议专家审稿行为,为学术期刊提高同行评议管控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预防医学》杂志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导出实际完成时间为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的同行评议记录,对审稿数量、审稿时间、超时审回和拒绝审稿数量等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评审专家超时审稿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送审稿件1000篇,涉及评审专家137人,评审专家审稿最少1篇,最多48篇,中位数5篇。审稿数量不同的评审专家审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444,P>0.05);不同稿件质量的审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71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审稿超时与审稿数量、稿件质量存在统计关联(P<0.05)。【结论】 学术期刊应保持一定数量的评审专家人数,控制好稿件送审数量和节奏;编辑部应加强初审把关、及时更新评审专家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其他英文科技期刊编辑选择合适、准确的审稿专家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以《中国化学快报》为例,介绍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快速选择合适、准确的"小同行"评审专家的途径和原则。【结果】通过选取编委/青年编委、利用已有的审稿专家库、利用网络数据库、作者推荐、其他专家推荐或者学者自荐等途径,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可以为稿件选到合适的专家审稿。【结论】建立并及时维护审稿专家库,全面掌握审稿专家信息,可以提高审稿效率和期刊质量。  相似文献   

16.
对学术期刊审稿学术争议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产生审稿学术争议的原因、审稿学术争议与学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正确处理审稿学术争议有助于加强对学术期刊审稿工作的监督、减少审稿失误的发生、促进创新论文的发表、促进审稿专家和作者的学术研究工作。同时,探讨了正确处理审稿学术争议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国际表征学习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ICLR)同行评议的文本分析,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方法探索同行评议中审稿意见效用的评估方法。【方法】首先定义审稿效用的概念,然后对审稿文本进行标注,应用表示学习与深度学习模型提出一种审稿效用度智能识别方法。【结果】所提出的智能识别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分析,获得审稿文本的效用度。负面审稿意见以及录用论文对应的审稿意见的审稿效用更高,论文水平与审稿专家经验是审稿效用的重要决定因素,中国审稿专家的审稿水平可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结论】应用审稿效用度智能识别方法能够及时发现异常的审稿文本,辅助编委和编辑做出审稿最终决定,改善同行评议评价结果,进而健全同行评议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以《中医杂志》审稿实践为基础,探讨了学术期刊审稿专家队伍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审稿专家的数量、学科分布与细化、地域分布、年龄结构及专家信息动态管理。认为科学地建立科技期刊审稿专家队伍是确保审稿质量及期刊学术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借鉴国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经验,进一步推动中文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方式的研究、改革和实践。【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和网站调研的方法,介绍国际上第三方审稿平台的运行模式和发展状况,提出创新国内科技期刊审稿方式的建议。【结果】 独立于期刊的第三方审稿服务颠覆了传统模式中审稿人、作者、编辑之间的关系,具有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特点,既可以加快期刊内容的传播速度,又能提高审稿人的积极性,还能提高稿源质量和期刊质量。【结论】 由期刊集群建立第三方审稿服务平台,可规范服务流程,在我国科技期刊领域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以《中医杂志》审稿实践为基础,探讨了学术期刊审稿专家队伍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审稿专家的数量、学科分布与细化、地域分布、年龄结构及专家信息动态管理。认为科学地建立科技期刊审稿专家队伍是确保审稿质量及期刊学术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