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暴丽霞  冯强 《体育科研》2021,42(5):98-104
民俗是民众身体感受的生活事象,身体叙事是对民俗体育参与主体本体回归的一种人本关照。运用田野调查、口述史等方法,在阐释与梳理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冰民俗产生的人文地理历史流变与相关学术史的基础上,对其传承人进行访谈。研究结论:由外而内社会规训的群体“符号性身体”、由内而外超越自我的个体“游戏性身体”是背冰民俗身体叙事的身体图式;记忆与规训、竞技与娱乐是背冰民俗身体叙事的社会功能。研究认为:民俗体育由事件—人的主体转向、时间—空间的结构转向、验证—诠释的“体认”范式转向是民俗体育实现由“生物观”到“本体观”身体叙事的主体转向路径。  相似文献   

2.
西方竞技体育身体暴力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西方竞技体育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3种代表性的运动形式--古希腊的搏击运动、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和现代足球运动,分析3种竞技运动表述的身体暴力,进而对西方竞技体育中身体暴力演变特征进行探索.结果发现西方竞技体育身体暴力的发展变化是:从崇尚战争表现的身体暴力到戏剧象征的身体暴力,从个体身体暴力到群体暴力;从显性身体暴力到隐性身体暴力.西方竞技体育中身体暴力的演变体现了竞技体育文明的进程,并伴随着身体暴力的扩大化、泛化.竞技规则的建立体现了西方竞技体育文明进程对身体暴力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在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解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4.
"身体暴力"是铭写历史的样本,同样也是一个考察体育运动文明演进的重要视角.从古代对"身体暴力"的感性默认,到近代对"身体暴力"的规训克制,再到现代对"身体暴力"的理性拒斥,体育运动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划出了一道清晰、隽永的文明演进之痕,同时也书写了人类社会不断趋向文明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和韩国跆拳道,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一定的相似性,然而近年跆拳道成为风靡全球的一项体育运动,被称为“世界第一搏击运动”。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的关联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中国武术和韩国跆拳道在技术门槛、文化承载、发展策略、传播传承方式上存在着差异。跆拳道的发展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中国武术应该简化武术动作,促进武术学习的大众性发展;完善武术的宣传模式,促进礼与术的共同发展;完善武术段位制度,加强武术政策发展的通用性,逐步完善自身的发展,并以更开放的姿态加强同世界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终身体育理论视角中的休闲体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终身体育思想是在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伴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人类对高质量生命的追求而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①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从生命开始至结束一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活动,使体育真正成为一生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的实践过程。现实社会的生活方式要求身体锻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体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7.
以文化对人类的身体“规训”为切入点,采用逻辑推理与思辨的方法,探讨群体间体质差异的成因.结果显示:人类不同种族、民族之间的体质差异不但是一定地域内人群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结果,也是一定地域内人群长期适应当地文化环境以及被不同文化规训的结果.“种族”体质特征差异是“适应自然”的产物,而“民族”体质特征差异则是“文化规训”的结果,属于后天体质改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武术当自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岗 《搏击·武术科学》2010,7(2):F0002-F0002
对于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现状,时下的人们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忧心忡忡,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转向寻求一种新的中国武术发展体系。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人们寻求中国武术发展新思路的触角也开始远离单一的“体育”属性,而走进了一个对更大、更广阔领域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从“暴力美学”视角对武术散打进行审视与分析,在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中,武术徒手格斗形式运动项目中的散打与暴力美学的结合表达了当前社会人们对格斗竞技类项目的态度与观点。散打运动中体现着暴力美学,外在展现的暴力动作实际上是内心世界的写照,同时也是观众内心情感的寄托宣泄。如今的社会,散打运动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来认识它,攻防技击的本质是散打运动发展的基石,也是对它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0.
余暇运动论     
现代工业文明的大机器化生产,解放了劳动力,传统的生活方式亦随之改变,同时带来被称为“余暇”的社会问题。余暇的典型形式之一是身体娱乐(PhysicalRecreation),本文称为“余暇运动”,它区别于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身体运动(PhysicalEducation),亦区别于追求锦标的高级竞技(ToplevelSport)和具有强身祛病为目的的身体锻炼(PhysicalTraining)。余暇运动是继18世纪英国“乡村运动”和以后西欧的“户外运动”发展的产物,它是运动者自愿参加的,非功能性而有意义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特征的游戏(Games)形式。本文在追溯余暇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的历史背景下。阐述了余暇运动的指导思想,即新的身体运动观──“运动目的论”。区别于运动手段论,运动目的论强调余暇运动对人的身心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意义,它尊重人们对运动的需求,注重自发地、自主地从事运动。而这一切又是人们体会运动中的真正快乐,从而持之以恒地从事运动的重要条件。那么什么是运动中的快乐呢?这是余暇运动理论不可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于是文章进一步论证了作为运动目的论的理论基础的游戏论。最后,作者认为,真正的余暇运动本质上代表着人类?  相似文献   

11.
休闲运动与和谐社会价值理念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而“练身又养心”的休闲运动作为人类身体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中介。在物质层面,休闲运动通过各种运动形式、方法、手段满足人们对身体运动的需要;在精神层面,休闲运动以其文化形态渗透在人们的价值体系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为此探讨休闲运动的和谐社会价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生命历程理论,从健身者主位的视角出发,以健身爱好者的身体焦虑为切入点,探讨新冠疫情背景下健身爱好者对于“身体”的认知变化逻辑及规律。通过民族志叙事与访谈发现,“审美规训”“身体赋权”与“自我认同”是驱使个体成为健身爱好者的重要原因。新冠疫情的发生,扰乱健身爱好者的日常健身节奏,引发并加剧其身体焦虑,这种身体焦虑折射出健身爱好者将身体视为自我认同与安全感的来源,因而影响到健身爱好者之前建构起的“身体的意义”。该变化的动态过程为:轨迹(审美规训/身体赋权/自我认同)-转变(扰乱健身节奏/转变健身方式)-持续(身体成为安全感来源)。基于以上发现,提出健身爱好者身体意义是流动的、多样态的、能动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中国武术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寻绎其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在现代化进程中,其主要存在“文化身份困境”“技击本质的丧失与异化”“发展格局的窄化与传播障碍”等问题。本文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实现武术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具体建议:1)中国武术在“理念、内容、形式”等方面坚持中国的本土文化定位和特色;2)通过“内外兼修”的武技修炼方式向全人类传递着“珍视生命”“尊重自然”以及“追求健康”的共同价值观;3)在东方武道的基础,突出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武术特点,在内容上做合理调整,重点关注“短兵、长棍、长枪”等项目,开拓新的器械对抗领域,并将其作为中国武术当下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认知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身体认知观念,具身认知的思想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关于身体认知的研究开始朝向具身化方向转变。从人体运动场域的视角,探讨身体运动与身体认知具身性转向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研究认为,身体运动在身体认知与被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中介和调适作用,身体运动的方式可以映射出身体认知过程的具身性变化。身体运动可分为客观身体运动与现象身体运动两种类型,它们对身体认知的具身性转向起着不同的推动作用。身体运动特有的行为模式反映了身体认知与周围环境的关联性,身体运动的限制作用体现在身体认知表征的特性与范围方面,身体运动的分派特征对身体认知转向中的构成性角色具有证实作用,身体运动的调适功能是身体认知与具身行动之间协调性存在的重要保障。在身体运动对身体认知具身性转向的解释方面,要求身体运动应在身体认知的具身性转向中保持主动,重视身体经验的投射功能,关注身体运动的物理属性与运动方式的决定性作用。将身体运动的相关研究融入到具身认知的范畴,形成完整而有序的研究范式,将有助于解决身体认知研究领域中出现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李小龙“以影释武”的身体叙事和时代价值进行解读。认为:无法无执、动静中和、无我无限是李小龙武道哲学的核心内涵;李小龙电影以身体为叙事语言和媒介,分别从“以身演事、以身行事、以身成事”3个层面,完成了对“艺术的身体”、“武道的身体”和“哲学的身体”的身体叙事和文化建构;李小龙尚武求真的武学理念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境界,对构建中国武术话语体系和唤醒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阐发李小龙现象的文化内涵,能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力量”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武术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路径: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搏击),而两者出现了渐行渐远的趋势.文章认为:当今的中国武术虽然存在套路和散打(搏击)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它们是构成中国武术的必然要素,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不同层面.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使两者有机地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将两者剥离.武术套路中含有搏击的要素,武术搏击中也应有套路的基础,两者应相辅相成.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王岗 《搏击·武术科学》2009,6(4):F0002-F0002
中国武术能够作为中国独有的身体文化传承几千年之久而没有断裂,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其不仅仅作为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存在,这与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以人体锻炼为主导的背景下产生的奥林匹克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众所周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中国武术首先是作为“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修炼方式存在的,更进一步,是“人”成为“完人”的一种修炼方式。在这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摄了儒家、道家、哲学、医学、艺术学等文化内涵,而艺术与中国武术的融合造就了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象以及内在的精神内涵。中国武术从“技击术”到“技击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中独特的艺术审美内涵。研究表明:中国武术是艺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情感精神的共同体验;中国武术具有艺术的肢体形象表现性;中国武术是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技击艺术。  相似文献   

19.
略说中国古人的休闲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 ,从传统上看 ,它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里进行的以寻求放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为重要目标从而在心理上和身体上得到满足的生活方式。在中国 ,由于数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长期以来 ,中国人在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休闲方式 ,而这套休闲方式 ,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为一种文化形态。有些休闲方式直至今日还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很深的影响。中国古人的休闲方式可以分为自娱参与和被娱欣赏两大类。自娱参与类主要是指人们通过亲身参与而达到休闲目的的活动形式 ,如传统的载歌载舞、运动竞技等。其中既有闲暇、节日期间的歌舞娱乐 ,又有传统的保…  相似文献   

20.
运动竞技与社会公共秩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竞技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存在方式,那么,竞技运动中的人群以及运动人群的行为与社会生活建构具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是本文阐释的问题。文章论证了“公平性”这一运动竞技的本质属性与社会公共秩序具有内在的价值同构,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不仅仅属于运动竞技,而是属于整个社会生活的,为此,运动竞技这种社会文化形式成为培养、激发人们公平竞争精神的积极诱因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