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观点认为,一切社会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这种耗费,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价值或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在社会的大生产中,通过劳动力(体力或智力)的支付,转化生产资料,创造物质劳动成果——一有形的劳动产品,在商品交换中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则是劳动产品的有用性。直接商品生产者所创造的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有形价值。那么,作为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秘书部门的参谋、服务、协调性工作是否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呢?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剥夺剩余价值的本质。但是随着创新型经济在人类经济活动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有必要对创新性经济的价值来源——创造性劳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是创造性劳动的产品,并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是创造性劳动。本文认为创造性劳动不同于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常常在极短的时间内耗费大量的劳动力,是一种难以换算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具有突发性与突变性特点的人类劳动,因此,应当在商品的劳动价值公式中增加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了技术商品价值问题上的三种观点:1认为科技成果有价格,但没有形成价值;2认为不能说科技成果没有价值,其价值实体就是凝结在其中的科技人员的抽象劳动,其价值量就是该项技术商品应用后节约的社会劳动总量;3作者认为,科技成果作为创造性劳动应当有价值,其价值实体就是凝结在技术成果中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与第二种观点不同的是,科技成果所包含的价值与其应用后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是一个概念,科技成果的价值,应包含生产该成果所花费的全部劳动时间包括无效劳动。  相似文献   

4.
采猎劳动、生产劳动和自由劳动是依次更替的三种劳动形态。在采猎劳动阶段,产品是大自然生产的。在生产劳动阶段,产品是人通过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的结果。生产劳动既是劳动者作为主体的自觉创造过程,又是劳动者作为客体的体力耗费过程。作为自觉创造,生产劳动创造出一个日益丰富的使用价值体系,它激发了人们对产品的积累欲;作为体力耗费,生产劳动意味着超过一定限度的体力支出、意味着人体作为力学器官被禁锢在自然必然性中,这导致了人们对劳动耗费的逃避。追逐财富和逃避劳动这个矛盾的解决办法和相应的结果就是无偿支配别人劳动的关系,即阶级关系。随着生产劳动转化为自由劳动,体力耗费不再成为生产财富的基础,劳动时间不再成为财富的尺度;逃避劳动和转嫁劳动不再是个人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将克服分裂状态而实现自由人的联合。  相似文献   

5.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遵循价值从重复性向创造性转化、形式从人体劳动向智慧劳动转化,以及评价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化等方向。但高校劳动教育也面临劳动理念淡化导致学生劳动热情减弱、人工智能挤占传统劳动教育的时间、技术至上理念异化劳动教育的本质,以及劳动教育的场域逐渐狭窄化等问题。为了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劳动教育需要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整合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以及以人工智能技术实践指导劳动教育等层面着手,以培养出综合型、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  相似文献   

6.
刘定建 《安康学院学报》2000,12(1):77-79,86
商品的内容含义必须把握:商品必须是人类劳动加工过的产品;是用来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才是商品;要特别强调商品必须通过交换过程,实现转移使用价值。为什么商品必须通过交换过程?在于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而使用价值和价值必须通过交换即交换过程才能实现。交换过程完成后,商品生产者获得价值,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所以,只有完成交换过程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相似文献   

7.
基于以扬弃异化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为目的,以自由时间中的科学艺术活动为典范的马克思劳动自由内涵,人工智能或可挑战异化劳动的扬弃、人的主体性与自由时间。文章试图从唯物史观维度,将人工智能问题置于历代工业革命发展的视域中,着重阐述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新特征,即替代劳动的广泛性、机器资本化加剧与自我剥削严重,从这些特征中可发现,人工智能挑战劳动自由的根源是资本逻辑的局限性。因此,基于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成为消除人工智能挑战的制度性路径;共产主义成为消除智能时代人的自我异化和私有制问题的整体性路径;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基于以人为本形成的理念成为协同消除人工智能挑战的现实性路径。  相似文献   

8.
政府数字化转型作为数字时代政府治理发展的新样态,其内在逻辑表征为以数字信息共享技术推动政府运作方式的革新,实现精准性和有效性的数字治理,提高政府的共享型治理效能。文章鉴于数字信息共享技术自身具有的“工具理性”等掣肘因素,认为政府数字化转型需要与之相耦合的政策法规来推进数字信息共享技术的创新,以实现政府数字治理效能与效率的整体进阶。  相似文献   

9.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航向。马克思在对资本社会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批判中勾勒出未来的美好生活。习近平从人民群众的多层次需要出发,明确了美好生活的现实样态。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劳动需要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同频共振,后者即体现劳动者精神意志、价值原则和能力素质的劳动精神。受现代性和前现代性因素的影响,劳动精神遭到严重削弱,出现了劳动意志缺失、劳动观念失当、劳动能力退化以及浪费劳动成果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和网络六个维度来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10.
古代思想家庄子通过形象描绘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个体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以及实现这样的劳动过程所要达到的精神境界。这使我们认识到,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就是个体的自由精神和内在潜能的展示过程,它启示我们在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活动中应重视两点:第一,重视自由个性的培养;第二,重视超越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管理劳动是复杂劳动,不仅直接参与价值创造过程,而且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管理劳动是创新劳动,不仅能使商品价值高效、尽可能大的实现,而且在实现过程中使之不断增大。管理劳动是价值生产的主导,是价值实现的保障,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粘合剂,是经济系统效应的放大器。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劳动教育意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造的劳动精神,能在劳动中发现并运用智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创新性的劳动成果。STEM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将STEM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劳动教育,开辟了创造性劳动教育的新渠道。结合创造性劳动教育的本质及其与STEM教育的关系,创造性劳动实践以发现与分析劳动问题、设计与优化创造方案、创制与改进实物作品为实践路径,以劳动手册、劳动成果为评价手段,引领学生亲历创造性劳动的全过程,提升创造性劳动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从内在心灵还是外在表现的视角判断人工智能体的道德角色和功能,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因此需要从互动构建视角看待人工智能体的道德实践。人工智能体的道德实践是人工智能体在与社会规制、人类行为者、人工非智能体、其他人工智能体以及技术规范的互动中逐步实现的,这一过程既是“智能”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人工智能体发挥其道德潜能从而实现其向善性的过程。从工程技术层面看,人工智能体可以通过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混合式三条路径将实践语境中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诉求进行符号化转化,并在互动中实现信息交换,实现“善”的输出。从社会层面看,在人工智能体的设计阶段,意向价值的写入和评估形成了人工智能体道德输出的脚本;在推广应用阶段,人工智能体道德实践过程逐渐展开,其意向价值的实现必须依据社会主流价值进行调适,同时也需要营造有利于发挥人工智能体价值调节功能的社会氛围;在使用阶段,人工智能体的道德实践需要与使用者共同构建,意向价值与实现价值在互动中实现整合。  相似文献   

14.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重要论断,它指出劳动作为人自由的创造性活动,不仅创造出生物学意义的人,还创造着人类社会,这一论断对体悟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人文价值具有重大启示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是培养青年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在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塑造时代新人,促进个体社会化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发扬奋斗精神、助推实现中国梦等方面显示出巨大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数字劳动改变了人类劳动的形态,但没有改变劳动的本质。数字劳动不同于数字化时代的劳动,它是用户消耗在数字平台上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数据商品化、产消一体化、算法优化的特征;数字劳动仍然符合劳动价值论,它同样具有劳动二重性,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并实现了劳动形态的创造性飞跃;数字劳动表现出一种自由自愿的劳动形式,使生产与消费趋于统一,劳动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了现实可能。在劳动价值论视域下对数字劳动的本质及价值进行探析,推动数字劳动为数字经济服务,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6.
技术进步使得技术性劳动成为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社会权利所必经的路径.技术性劳动资源与具体生产过程分布的不公正对社会正义产生了冲击,孕育于其中的劳动正义被迫衍生出与资本生产需要趋向一致的价值取向,造成现代社会诸多领域的正义价值彼此分离、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价值共识难以达成.技术进步的深入使得劳动正义遭遇的困境能够通过扩展劳动的技术性偏向得到自行消解.但这种消解方式植根于技术进步对劳动正义中的规范性与事实性、抽象性与现实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且在具体的技术性劳动过程中忽视了事实性与现实性维度的基础地位,加深了社会治理和全球治理中根深蒂固的非正义性难题.劳动正义价值的真理性与现实性处于深刻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7.
科技进步是历史的必然,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人类已悄然迈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以海量数据和超级算法为支撑,突破了诸多人类发展的局限,为民众政治参与、政府科学决策勾画了新图景。但随着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影响力逐渐扩大,人工智能不再只是一场技术革命的狂欢,还是一种全新规则的推行,为智能时代的民主政治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人工智能重构了现代国家内部的权力结构,击穿了政治话语权的垄断格局,推动了“专家群体”作为独立政治单位的崛起,催生出资本与技术合谋的“超级权力”,以致精英与大众之间的鸿沟不断加剧,不断滑向“技术利维坦”。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先天存在的算法歧视、黑箱操作等技术漏洞冲击着传统政治秩序和价值体系,加速撕裂人类社会具有共识性的正义、自由、平等、理性等基本价值,使人的主体性被慢慢抽离出政治生活。当前人工智能风险与挑战的必然性与紧迫性,使人们不得不审慎对待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合理勘定人工智能的应用禁区,最终达到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善治”与“善智”的美好目标。  相似文献   

18.
ChatGPT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服务治理上的诉求。区别于传统网络服务,人工智能在创立过程中体现出从具象化到抽象化的思维模式、实用主义知行观以及区别于自然人的网络思维架构揭示出其在治理过程中难以回避的人格属性特征。当下制度模式将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作为责任核心能够降低制度运行成本,但技术的进步会使人工智能人格属性凸显而提高治理成本。法人制度作为一种选择既能在私法上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特点,亦可在公法上满足社会安全,以此为起点需对人工智能服务各方主体的法律关系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9.
为锚定新时代劳动形态的变化,构建劳动育人新生态。采用社会系统动力学和系统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生态系统。研究发现,新时代必然劳动向自由劳动过渡的窗口期已经到来,劳动教育应该从必然劳动育人向自由劳动育人转变。重塑高校劳动教育生态需要培育初始劳动的原动力。劳动目标导向、初始劳动信心、劳动人际交往、劳动价值体认有助于形成内驱力。高校目标不清晰,缺乏新思路新招法,校企脱钩、劳育分离,难以形成劳动育人新动能。建议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三全”劳动育人,回归大学办企业;健全考核评价和法律保障制度,肯定劳动成果,提升劳动期望,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聚焦与泛化相结合,构建合作共享、自主开放的劳动育人新生态。  相似文献   

20.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劳动论题的思考不断深入,劳动自由成为关注的焦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因劳动对资本的依附关系而出现劳动异化,资本基于既往的资本积累能够控制无产者的命运,表面的劳动自由遮蔽了劳动不自由,无产者不断生产和再生产自身的不幸福。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并向社会贡献智慧,劳动幸福需要通过劳动自由和劳动权利两个属性得到展现。因此,只有剔除不合理的制度因素,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彻底改变劳动不自由状态。劳动自由并非无限制的自由,而是劳动者在劳动纪律范围内享受的自由,并在劳动者自身全面发展、自由支配劳动时间、建构科学的激励制度、个人发展完成从“现存”到“现实”的转化等向度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