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行知研究的历史长卷——评《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中外各界人士对陶行知的研究已有80多年历史。据统计,在20世纪发表的有关陶行知研究的各类文章有4630余篇,著作有270多种,作者有2570余人。在我国,能受到如此关注的知识分子是不多的。陶行知无愧为20世纪我国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学陶师陶研陶,已超越了教育界,也超越了国界。陶行知教育思  相似文献   

2.
《重庆陶研文史》2007,(1):132-132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我国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他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长期以来,教育界和理论界一直开展着学习陶行知、研究陶行知、师法陶行知的活动。有关陶行知的论著虽不少,但缺少一部全面、系统、权威的案头工具书。本词典正是一部填补空缺、具有开拓性、原创性的陶研工具书。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知识分子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陶行知就是平民教育运动的领袖和先驱之一。陶行知先生在《平民教育概论》中结合当时全国平民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平民教育的奋斗目标,深入分析了平民教育的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爱国者,卓越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师德修养,对师德建设有着许多精辟、深刻的论述。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学习陶行知师德观以及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典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是20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爱国者,卓越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陶行知十分重视师德修养,对师德建设有着许多精辟、深刻的论述。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学习陶行知师德观以及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典范,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研究是现代中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史学科中的一朵奇葩。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这个领域产生了200多部专著,4000余篇论文,研究成果蔚为壮观。在一般学人看来,陶行知研究不过是一般的学术的领域。但是,对晓庄人来说,陶行知研究却拥有情感的皈依,历史的传承,理念的宏扬,文化的认同,实践的召唤等多重复杂的意蕴。晓庄从20年代的劳山脚下的茅屋草舍再到50年复校时的红砖平房。[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是中国20世纪创建起来的国家级教育研究机构,这一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使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陶行知研究之间存在着无法回避的内在关联,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里如何进行陶行知研究本身也是反映中央教科所历史发展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一个以留关归国知识分子为主体.文教界各方面有识之士广泛参与的教育社团.该社团开辟了国内教育社团自力更生的先河,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作为该社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任期间为社团的活动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华教育改进社也为陶行知的个人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本文试图探讨陶行知与中华教育改进社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以期对当今教育团体的良性发展提供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是20世纪我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爱国者, 卓越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的思想与实践是当代海外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20世纪的海外陶行知研究成果丰硕,日本学者倾向于教育价值的借鉴,美国的研究更具学术性,欧洲研究者多立足于宏观考察。究其原因有着历史、政治、个人和群体的原因。21世纪的海外陶行知研究呈现出关注主体思想,在不同语境下建构模式和理论阐释多元化等研究趋势,反映了研究思维的生成性特点。探讨海外陶行知学术研究走向,有助于开拓未来中国学研究的理论视野与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陶行知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史观学派的、史料学派的、融和贯通的陶行知研究。潘开沛的《陶行知思想的批判》是史观学派陶行知研究的典型,它表现了陶行知研究的存在强烈的意图伦理色彩和政治建构特征;以胡晓风为代表的《陶行知全集》整理工作是史料学派陶行知研究的典范,它为20世纪90年代多元化的陶行知研究提供了统一的文献基础,大大推进了陶行知研究的深度。以章开沅、唐文权、胡晓风、金成林等人的《平凡的神圣》、《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是融和贯通的陶行知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它们尝试在中西文化教育史观和现代化模式之下,重新解读陶行知思想与实践,还历史的本真面目。陶行知研究范型的嬗变是学术发展的内在继承与突破、政治社会的现实制约、研究共同体的学识情感复杂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的思想与实践是当代海外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20世纪的海外陶行知研究成果丰硕,日本学者倾向于教育价值的借鉴,美国的研究更具学术性,欧洲研究者多立足于宏观考察.究其原因有着历史、政治、个人和群体的原因.21世纪的海外陶行知研究呈现出关注主体思想、在不同语境下建构模式和理论阐释多元化等研究趋势,反映了研究思维的生成性特点.探讨海外陶行知学术研究走向,有助于开拓未来中国学研究的理论视野与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陶行知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史观学派的、史料学派的、融和贯通的陶行知研究。潘开沛的《陶行知思想的批判》是史观学派陶行知研究的典型,它表现了陶行知研究中存在强烈的意图伦理色彩和政治建构特征;以胡晓风为代表的《陶行知全集》整理工作是史料学派陶行知研究的典范,它为20世纪90年代多元化的陶行知研究提供了统一的文献基础,大大推进了陶行知研究的深度。章开沅、唐文权的《平凡的神圣》,胡晓风、金成林的《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是融和贯通的陶行知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它们尝试在中西文化教育史观和现代化模式之下,重新解读陶行知思想与实践,还历史的本真面目。陶行知研究范型的嬗变是学术发展的内在继承与突破、政治社会的现实制约、研究共同体的学识、情感复杂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40年代的平民教育思潮在中国农村掀起的波澜是非常壮观的,从晏阳初、梁漱溟到陶行知,他们代表的是当时农村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对农村发展的一种认识,这即使在今天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温总理今天强调的穷人教育学,正是在新时期下具有新特点的平民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说《陆犯焉识》中,作者将知识分子的命运铺展在20世纪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谱写了政治与历史夹缝中的人生悲歌。对于知识分子焉识来说,其悲剧既源自对所处时代政治的"误读",也源自个人性格上的执著以及对自由的无限追求。透过焉识的人生悲剧,既可以使我们看到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又可以使我们了解20世纪知识分子的苦难与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6.
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今天,校长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人们围绕一些有关校长的命题进行论战。陶行知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卓有成就的教育思想家和具有广泛影响的教育实干家,他不仅有丰富的办学管校经验,而且针对校长工作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系统了解陶行知的校长学思想,不仅有助于重新思考校长工作的本质,而且对提升校长的思想境界,开阔其办学视野,增强其领导和管理能力,也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初,中国有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为报效国家,纷纷走出国门,寻求救国道路。他们中的许多人回国以后,都坚信“教育救国”,认为“中国的出路在教育”,陶行知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早年从事平民教育,为农民创办乡村学校,普及教育。继而从事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接着又进行民主教育,为中国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称陶行知先生为我国20世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陶行知小时候家境贫寒,同乡蒙童馆塾师方庶咸见他聪明好学,天资超群,便免费为其开蒙授课。后来因家庭生活困难,…  相似文献   

18.
因兼任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多年来一直在宣传、弘扬和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特别赞赏陶行知20世纪20年代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时提出的“五育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中国小说中,知识分子/农民作为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被置于同一意义场中二元对立的位置,他们之间的冲突及冲突背后的身份、权力、意识形态以及自我表现的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个核心主题。作者以对《在废墟上》中知识分子与农民可疑遭遇的解读为切口,追索二者在中国文化和政治谱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切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华章》2006,(10)
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今天,校长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人们经常会围绕一些有关校长的命题进行论战。陶行知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卓有成就的教育思想家和具广泛影响的教育实干家,他不仅有丰富的办学管校经验,而且针对校长工作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系统了解陶行知的校长学思想,不仅有助于重新思考校长工作的本质,而且对提升校长的思想境界,开阔其办学视野,增强其领导和管理能力,也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指导价值。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他必须有高尚的品行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科学下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