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混乱和黑暗与它思想上的自由和解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战争的带动下,弱势的胡文化与强势的汉文化之间产生了剧烈的交流、碰撞和整合。胡汉文化冲突不仅大大的提高了胡文化的水平。也为汉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2.
试谈电视教材中的教学活动重建胡若予一、远距离教学应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流予以重新组织和构建任何教育,说到底都是一个交流过程。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通过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相联系。在教学发生过程中,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相伴随着共同...  相似文献   

3.
西北汉简是考察汉代西北民族关系的珍贵文献,其中关于胡奴、胡婢、胡客、胡译的记载值得关注。地湾汉简中的胡奴,可与史书记载张骞出使西域的“堂邑氏胡奴”相印证,参考南阳“胡奴门”的汉画像石,可知汉代有以胡为奴的情况。悬泉汉简记载的胡婢能用米汁治病,受到边塞士卒欢迎,是胡汉文明交流的体现。悬泉汉简记载的胡客,为西域诸国到汉地奉献的商人,他们“通货市买”而以献为名,受到边地驿置饮食住宿接待,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贸交流。居延、玉门关、悬泉汉简中的“胡译“”匈奴译“”羌译“”羌胡译“”译者”等记载,可见汉代边地与少数民族交流的真实状貌。  相似文献   

4.
"胡腾舞"与"胡旋舞"等都是风扉唐代的西域乐舞,它们是各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产物,具有新奇的旋律与奔放的舞姿,在今天的许多少数民族舞蹈,特别是蒙古舞与新疆少数民族舞蹈中仍有抹不掉的印痕.蒙古族的萨满舞蹈呈现的舒展飘逸、如醉如痴的舞态与忽缓忽急、变幻多端的形式及腾踏旋转的特征,深受"胡旋舞"与"胡腾舞"的浸染和影响,二者具有不容置疑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5.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历尽艰危,他也用诗笔真实地反映了战乱的过程,其中对参战“胡族”的记述十分突出。当时唐朝与西北、北方、东北的“胡族”通过战争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大交流。胡汉文化的交汇在本来就是胡汉杂居的边地显得越发鲜明,而吐蕃、回纥等地则出现了“一半胡风似汉家”的风貌。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数学交流,数学交流主要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材及各种教学媒体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交流等,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胡良民教授回答: 地理课堂上的师生对话是师生之间基于语言交流基础上的双方精神世界的相互敞开与接纳,是知识与经验系统的相遇与协商,也是地理教育本质属性的体现,更是由双方共同参与的一种创造性地理课堂活动.因此,强化地理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就是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等都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程度。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小组活动、课堂交流、练习评定等环节可以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学》2007年第5期发表了胡海存老师的《“张骞通西域”属“中外交流”吗?》。胡老师认为自汉代以后,西域(狭义)便已经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张骞通西域”具有民族交往和对外交流的双重性质、意义,因而不能笼统将“张骞通西域”置于“汉朝的中外交流”课题下。笔者感到胡老师的论证不够严密。  相似文献   

10.
交流是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交流是课堂情景中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行为过程,它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之  相似文献   

11.
汉唐时期,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生活特点。而饮食生活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也就构成了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客观基础,而同处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中,更为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一方面是兄弟民族,特别是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的饮食原料(汉唐人称之为胡食),纷纷传入内地,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汉唐人民的饮食,成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汉族也不断向西域、周边少数民族输出中原的农业文明,这对提高胡族的饮食文明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探讨民族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作用特点.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测量了900名汉、羌、彝族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汉、羌、彝族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属中等偏上水平.在整体生活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上,彝族青少年均显著高于汉、羌族青少年(P〈0.01);在学业满意度上,羌族和彝族青少年显著高于汉族青少年(P〈0.01);在自由满意度上,羌族青少年明显低于彝族青少年(P〈0.05);在负性情感上,彝族青少年的消极体验显著高于汉、羌族青少年(P〈0.001).友谊、学校、学业和自由满意度在年级之间和学习成绩优、良、中、差之间均有显著差异,环境满意度在青少年母亲职业上有主效应,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在性别、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和从事职业上主效应均不明显.从交互作用看,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维度在性别与年级、性别与学习成绩、年级与学习成绩之间和青少年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父母亲职业之间的交互作用明显,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在性别、年级和学习成绩之间均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元清两代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政权,对汉族都采取了压迫和怀柔相交织的民族政策。但是元代的民族政策始终带有不平等性,而清代的民族政策虽然也存在压迫的意味,但总的来说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向着民族和文化多元性方向发展。由于两个王朝对被统治民族所采取的不同政策,使得两个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都因此而产生了极为重要且不同的影响。文章在对比分析元清两代对汉族政策的基础上,得出其相同及不同之处,并试图探讨其产生的影响和对现今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汉族渊源于史前主息于黄河长江流域农耕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在秦汉时代基本形成,在魂晋至明清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中发展壮大,在近代爱国救亡运动中觉醒,并与中国少数民族融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现代的民族平等政策使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兴旺繁荣。  相似文献   

15.
民汉合校的核心目标,是在民族学校与汉族学校合并的基础之上实施双语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使各民族达到文化、心理、情感上的融合。达到这一目标,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学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苗族是从其他省区迁到云南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又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通过对威信县韩姓苗族的传统文化习俗的研究,可以认识云南苗族的传统文化习俗,进而了解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心理问题成因问卷”运用调查研究法,对乌鲁木齐市及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汉族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并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在新疆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与汉族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就使他们在对待女性问题上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五个方面来对比哈萨克族和汉族民间故事中女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其前身是华夏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汉民族在人口数量、民族源流、民族分布上表现出以上三个特点:数量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发展过程中一刻也不停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成份,使汉族成为一个多源合流的民族;由原来分布的黄河中下游向四面八方扩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主要在黄河流域农业发达地区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其他民族杂居、在世界各国散居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了探讨遗传性状与种族差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统一发表 ,在老师的配合下根据吴汝康等人的“人体测量法”对河北汉、蒙、满三民族共 74 6人的 8对遗传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 :计算出每对性状的出现率和基因频率 ,分析三民族之间的差异 ,并且与我国其它民族进行了比较。结论 :不同种族遗传性状有明显不同 ,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种群形成了不同的基因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