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主要探讨南唐党争问题,对任爽同志的观点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看法。一认为党争不是贯穿于南唐统治之始终,而是主要在元宗统治时期;二、两党的分野不是以地域不同为标准,而是以政治观点的分歧为界线;三认为宋党具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孙党具有政治上的保守性的观点是不妥的,宋党的排外性与地域并无必然联系;四评述了党争对南唐社会的影响,补充了其论述之不足。  相似文献   

2.
朋党之争与宋代政治息息相关,且贯穿了整个大宋王朝的政治发展史。仁宗时期的党争是宋朝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党争,对后来熙、丰时期的党争产生了较大影响。两宋时期,随着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的加强,监察制度也进一步发展。宋真宗时御史台与谏院合二为一的趋势逐渐形成,这使得宋朝台谏的职能远远超过了唐朝,面对党争——宋朝政局动荡的最直接反映,台谏在党争中的作用亦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党争缘起于士大夫之间政见不同的"义利之辩",最终演变成了权力之争。而梁焘为宋哲宗元祐党争中"朔党"的重要成员,其党争经历堪称士大夫在党争经历的缩影。梁焘对朋党极为厌恶和敏感,但却一直深陷党争,在党争中坚持激进、顽固的态度;但梁焘也有重视人才、心怀百姓的一面。这种特殊的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既是士大夫广泛参与朝政的价值追求的体现,也是其保护其政治利益的需要,虽然都含有改善社会治理和人民生活处境的一面,但最终却变得无法控制,造成极为严重的社会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反映两宋朋党之争的特定角度,探讨有关苏轼贬谪生涯的三部元杂剧《醉写赤壁赋》《东坡梦》《贬黄州》,深入剖析其遭贬原因及剧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塑造,对于我们认识宋代党争的激烈残酷,以及党争中纷纭复杂的人情世态,思考党争对文人心态的影响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5.
把握苏轼的文学创作历程及其文学地位,不能不推究北宋党争对其的影响。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北宋朋党之争,对苏轼的政治生命和文学创作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一方面具有党争双方喜同恶异、党同伐异的主体性格,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体性格,即"危言危行、独立不倚、不为苟生、有益于世"的主体性格。正是北宋党争中苏轼的这一独特的主体性格造就了苏轼的文学业绩。  相似文献   

6.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内部的朋党之争诚为一大痼疾。而在宋朝,则更甚于前后诸代。关于宋代党争产生的原因,笔者在有关的文章中已略有涉及。同其它各代的党争相比,宋代党争之产生既有与之相同的普遍性政治根源,又有其特殊的偶然性因素。为了对北宋党争作出深层分析,进而洞察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某些特点,本文拟从三方面对北宋党争的起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7.
外朝党争与内廷之争其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唐代牛李党争发生在宦官专横这样的背景之下。问题在于这两者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陈寅恪先生在解释牛李党争的时间性的时候,曾对此作过这样的阐述:他认为“外朝士大夫朋党之动态即内廷阉寺党派的反影,内廷阉寺为主动,外朝士大夫为被动”。宪宗朝,宦官开始分为两派,所以外朝党争初见端倪,宣宗以后,“阉寺起族类之自觉,其间不发生甚剧之党争,而能团结以对外”  相似文献   

8.
清末时事小说《绣像捉拿康梁二逆演义》作为一部“戊戌案的后党为平息反动争取同情而作”的书写朋党之争的小说,生动地写出了康、梁“朋党”沦为“奸党”“逆党”的过程,刻画出了康有为等人奸诈、谋逆的乱国贼子形象。它虽然是古代书写朋党之争的小说殿军,但是其党争书写并不全面、深入,因此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9.
谱学属史学别支,谱系之作实为历史档案。居官、婚嫁均以此为主要参考,政治作用较强。晚唐宫廷政治中的朋党之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加速了大唐王朝的崩溃和灭亡,同时,数十年间的牛李党争结局,使得谱学逐步衰微。  相似文献   

10.
性理学在韩国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13世纪传入并得到普及,14世纪成为官学而深入研究,15世纪道学有较显著发展并日益正统化,16世纪四端七情论成为研究的主题并有所发展,17世纪由于党争而引发了礼学之争——礼讼,18世纪对人物性  相似文献   

11.
南唐是在继承杨吴政权基业的基础上,由李昪(徐知诰)通过曲折而复杂的斗争,最终采用“禅让”的形式代吴自立的。为巩固南唐政权,李昪对外实施保境息民、睦邻共处的方略;对内推行以文治国、整顿吏治、强化法制、提倡节俭、奖励农桑的政策。南唐由此政局稳定,社会清明,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成为乱世中的一方乐土。  相似文献   

12.
抗战前十年,安徽各级政权与国民党党部较早地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但各级地方政权和国民党各级党部中始终存在着复杂的派系斗争,同时也夹杂着中央与地方的争斗和各级政府、党部之间的尖锐矛盾。这既与训政时期国民党地方党政体制有关,也与安徽的政治区位有关。  相似文献   

13.
唐宗起用李训,郑注,实际上是为了破除官僚朋党,宗认为他们同自己的太平理想契合,予以倚重,翦除宦官是实现理想的一个步骤,李训,郑注政变失败,昭义藩镇的介入抑制了宦官的势力,稳定了国家局,李德裕党平定昭义叛乱,藉机陷害,打击李宗闵党,硬把李训,郑注和不知情的其他官员拉扯进去,因而否定李训翦除宦官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神策中尉是唐后期中央神策禁军最高军事统帅,其军职设置最突出的特征,是任职人选有严格的身份限定,即任职者必须是宦官,唐代宦官通过出任神策中尉一职典制军政,控制唐中央禁军系统,形成势力强大的宦官军事集团,唐后期出现的宦官专权以及由宦官以引发的种种政治矛盾斗争,与神策中尉这一特殊军职的设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隋唐史>是岑仲勉在隋唐史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书中对陈寅恪隋唐史研究的观点多有批评,主要集中在关陇集团、隋唐制度渊源和牛李党争等问题上.二者观点相异的原因,在于岑氏<隋唐史>和陈氏"二稿"在编撰目的及体例上不同;二者立说的视野、侧重点亦相异.陈、岑二氏在隋唐史研究领域的各自建树乃至局限,恰恰构成后来研究者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南唐君王普遍崇信佛教,致使整个朝廷政法荒弛、经济衰颓、军事不振。南唐宗教倾向对于南唐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以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以及隐逸派诗人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在唐后期方镇使府中,府主与宾僚之间存在着特殊的亲近关系。当节帅和僚佐都入朝为官时,容易因旧僚关系胶固而结为朋党。在唐后期延续长达四十余年之久的牛李党争中,在幕为宾主,入朝为朋党的现象十分突出,牛、李两党中都有宾主在朝党同伐异的现象。因此可以认为唐后期方镇使府僚佐辟署制度在朝廷党争中曾起到不良的作用。宣宗时建立宰相与谏官之间幕府宾主回避制度,应该是朝廷有惩于先前宾主在朝结为朋党的教训而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女性向来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比较幸运的一群,她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但她们毕竟没有超脱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因而又在法律、伦理上受到种种歧视和压制。这种悖反现象和两面性,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唐代妇女自主抗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科举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开元二十四年改由礼部负责,知贡举对科举考试题目的拟定及考生的录取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主考官要有正确的选拔人才的眼光和立场,以及对科举文风、考风和科举考试改革的把握。录取考生时,知贡举把当年的进士录为自己的门生,由此形成座主与门生之间的特殊关系,这也是中晚唐朋党之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