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别庆林 《军事记者》2001,(11):16-17
新闻是充满正义与良知、热血与激情、危险与挑战的事业。一名军队新闻工作和通讯员,要写出反映部队火热战斗生活、颂扬官兵无私奉献精神的感人报道,必须不怕困难,不怕危险,深入部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战士当中采访,和他们肩并肩、手挽手地战斗在一起,做到同生死、共命运、心连心。  相似文献   

2.
新闻老兵     
一个70多岁的老人整天骑辆破自行车到处采访写稿子,近几年就有180多篇文章见诸多种报刊。他就是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教委离休干部李金铭。 1947年10月入伍的李金铭,曾参加过淮海、渡江等著名战役,立过功受过奖,有一股不怕流汗不怕流血的拼劲。渡江战役以后,党组织把他调到了团政治处做宣传工作。李金铭想不通。首长开导他:我们党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真枪实弹,一条是笔墨纸砚。你用手中的笔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同样是战斗,同样光荣。于是,李金铭渐渐爱上了宣传工作,开始给部队的《战斗报》写稿子。他描写部队在作战训练间隙开荒生产的通讯《蜜蜂崖下一新村》,先后被《人民日报》、《解  相似文献   

3.
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获市级以上好新闻奖58次,连续两届被评为焦作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把他所在的农村部带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并成为《焦作日报》每年获新闻奖最多的部室,这就是退伍军人、《焦作日报》农业部主任王应文所走过的人生历程。(-)王应文是农民的儿子,1968年3月入伍,在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政治处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干就是5年。在部队期间,他同报道组的几位同志经常深入连队采访,写出了不少叫响的新闻,其中由他独立采写的济南军区空军战勤连坚持常备不懈的报道被《空军报》采用后,在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机关和连队产…  相似文献   

4.
辛士红 《军事记者》2009,(11):27-29
2009年8月中旬,作为解放军报《国庆特刊》的责任编辑之一,我收到一份读者来信。大意是,1950年11月28日,在长津湖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七团六连奉命固守死鹰岭高地。战斗打响后,兄弟部队的官兵发现,敌人于死鹰岭下顺利南逃,而固守在死鹰岭高地的官兵未放一枪一弹。他们愤怒地派出一名参谋到死鹰岭高地查问原因。  相似文献   

5.
1979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在广西扶绥县境内的一条红色土路上,一个背着军用挎包的新战士冒着霏霏雨丝大步流星,意气风发。在此之前发生了三件事:一是他跟着部队参加了边境局部战斗并且立了功,接受了空军某部作家刘田增的采访,在那篇刊登在《解放军文艺》上名为《铁鞋踏破几重山》的特写里,  相似文献   

6.
我们部队报道员刘志伟,两个半月时间上稿二十一篇。我问他有什么诀窍,他指着在桌上的《新闻知识》感慨地说:“是她帮了我的大忙。”去年年底,他从连队被调入团报道组担任报道员。到团后,每天都进行六、七个小时采访写作,晚上熬到深夜一、二点钟才睡觉。就这样,他四个多月向报社电台投稿二百多篇,一篇未中。他有点灰心了。正在这时,宣传股股长耐心地开导他,鼓励他重新振作起来,并送给他一套一九八五年度的《新闻知识》杂志,又帮他购买了今年一至三期《新闻知识》。从此,他犹如鱼儿得水,一下子被《新  相似文献   

7.
平日里只知李全茂是北京军区宣传部的新闻干事,一个写部队新闻的好手。比较全面地了解他,是在去年北京军区政治部机关优秀党员事迹报告暨表彰会上对他采访之后。当时,他是4个介绍经验的人之一。近几年来,北京军区在全军、全国颇有影响的几篇先进典型报道,如《模范团长贾俊清》、《边防好政委钱连祥》、《神枪手韩清利》、《给水团团长李国安》等,李全茂是主要作者之一。采访中,我听到了那一篇篇优美深刻的文章背后,蕴藏的许多让人心动的故事。不惧艰苦,深入挖掘,才能从富矿中提炼出精品有一年冬天,李全茂采访一个连队,出发以后…  相似文献   

8.
1987年,老山前线守备某部被《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新华社、《文山报》、文山电台等军内外近百家新闻单位采用的2357篇稿件,无一失实。该部驻守在中越边境的千里边防战线上,点多线长、交通不便,给稿件的采写、审核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为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去年初部队制订了对报道失实责任者的《处罚措施》。报道人员无论条件多少艰苦,战斗多少激烈,始终深入一线采访、写作,有时为了一篇稿件的审核,不惜跑上几十公里的路程,牢牢把好“采、写、审”三关,稿件做到三见  相似文献   

9.
最早知道李庄,是因为中学课本中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后来又读过他在朝鲜战争期间写下的《美丽的河山,勇敢的人民》、《皇家重坦克营的覆灭》、《汉江南岸战斗纪实》等传诵很广的著名新闻通讯。尤其是《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不仅已经与中国人  相似文献   

10.
洪水中,将军画出千里边关采访图 去年7月我在广州军区采访时,正赶上广西发生特大洪水。我当即赶往广西,随军区文国庆司令员与广西自治区书记赵富林乘驻桂空军直升飞机首次飞往梧州、桂平等地视察灾情。飞机在受灾地区上空盘旋,下边是一片汪洋。我让机组人员把我捆绑在飞机的仓门口,强顶气流的冲击,紧握着相机拍个不停,几百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下了这场我国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最先以新闻照片《梧州告急》《危难时刻》《洪水无情人有情》三个专题组照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十多家报纸刊出。当我在梧州找到被洪水重围的抗洪抢险指挥部见到总指挥广西军区胡军副司令员时(他也是广西中越边境排雷总指挥),他开玩笑说:“你不是要采访我们的排雷部队嘛!怎么被雷炸飞到这里了?”我说:“雷还没见着就被水冲来了。”这一夜,这位著名的法卡山战斗的指挥员与我从洪水谈到昔日那场反击战,从战场又谈到现在的雷场和商场,多少动人心  相似文献   

11.
笔者为写《战斗在茅山下》一书采访新四军老战士时,了解到当年茅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创办的湖滨中学里,有一名来自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的女大学毕业生,叫王蕴华,笔者不禁对此人有所敬重。《战斗在茅山下》出版后,笔者得空赴北京采访这位老大姐。王蕴华已改名叫许勤。她住在北京老公寓房三楼,进门便是一个挤挤的小客厅,客厅里放着两张沙发、一张茶几、一台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年代,我在前线作战地记者的时候,曾经历了一次冒险采访,或许由于那次采访的遭遇颇为惊险与奇异,虽时隔40余年仍未忘却。那是1946年7月,我跟随着华中新四军部队投入了反击国民党进攻的战斗。我参加的第一个大战役,是苏中如皋县以南地区歼灭国民党军49师的战斗,通称为“如南战役”。部队  相似文献   

13.
在某些特定选题的采访中,当我们希望更深入地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工作状态,想得到更多具体细微的素材,想掌握更丰富更详实的一手信息时,体验式采访就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1月29日,山西商报第三版刊发的《蓝领高薪,来之不易》一文,是我近期工作中相对费劲的一次采访。这是一次体验式采访。采访得比较辛苦,但是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4.
端详着这位采访过成百上千人的被采访对象,我们明白,仅凭手中这支稚幼的笔,是无力概括出他20多年新闻生涯中的耕耘与收获,欢乐与痛苦的,因此,只有选择地选好新闻角度这个小侧面。20年前,团报道组长在新兵连的黑板报上发现了初露“小才”的岳林才,在分下者连队第36天就从施工坑道调到报道组,从此握起了笔杆子。不久,他便在驻地《安康日报》上发表了处女作——《站岗》和《党旗颂》。然而.就在他新闻之路刚举步不久就遇到挫折。那天,热情极高的岳林才拿着一篇报道部队修桥的稿件请政治处领导审查,不想却挨了一顿批。原因是他在稿…  相似文献   

15.
《博尔塔拉报》是博尔塔拉蒙古自冶州党委机关报。多年来,报社热情为边防部队培养通讯员,据初步统计,从1960年报纸创刊至今,已为部队培养通讯员500多名。他们之中有的成了部队的新闻宣传骨干,有的转业后活跃在新闻工作岗位上。他们都有切身的感受:《博尔塔拉报》是通讯员成才的“摇篮”。报纸创刊后举办的第一期通讯员学习班,就邀请了26名部队战士参加学习。此后,期期都吸收部队通讯员参加。他们年年都要派出有经验的编辑、记者,深入风雪边防线,一边采访,一边辅导部队  相似文献   

16.
李志军是武警四川总队新闻电视工作站新闻报道员,他把宣传武警官兵的风采作为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勇于奉献,每年他都要深入甘孜、阿坝、凉山等艰苦、偏远地区采访,深受官兵的欢迎。 1997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法制日报》、中央电视台、《人民武警报》、《四川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以上报刊台发表新闻作品 2000余篇 (条、幅 ),为部队宣传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曾 3次荣立三等功,连续 4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多次被总队表彰为通讯报道先进个人。 士兵记者李志军@李治林 @胡发寿  相似文献   

17.
<正>2007年1月9日,《中国贸易报》山西记者站记者兰成长在大同市浑源县一煤矿采访时被不明身份的暴徒打成重伤,第二天不治身亡。案件发生后,1月13日,一篇名为《山西浑源:记者被黑心矿主暴打致死》的帖子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与此同时,大同本地对外宣布,兰成长是假记者,并于1月12日发布了《大同市打击假报假刊假记者专项行动通告》。  相似文献   

18.
《我在现场》,是眼下军报部队新闻版开设的一个专栏,刊登的都是来自部队火热一线的目击新闻。身处信息发达的多媒体时代,对一名军事记者和通讯员来说,“我在现场”4个字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亲历中深入,仍是采写鲜活新闻的一把“金钥匙”。下面,我结合近些年的采访体会,谈几点具体感受。  相似文献   

19.
刘金有在部队就是一位优秀的通讯报道员,1990年转业分配到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任专职法制宣传干部后,深入各基层法院和本院各庭、处、室及工厂、农村、学校调查采访,加班加点撰写稿件,当年就采写各类稿件、理论文章近200篇,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法制日报》等采用,使该院的法制宣传工作一举跨入了全省法院系统的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20.
陈忠勇,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执著追求20多年,发表了千余篇新闻稿件,荣获各类荣誉证书、获奖证书、锦旗、牌匾等70余个。他被蓝田县委宣传部授予“优秀基层通讯员”。剧作家周锁奇还以他的经历为背景创作秦腔戏。蓝田县委、县政府重奖他一辆价值5000元的摩托车。2002年6月,他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正式党员。2003年1月,他又当选为县政协委员。这一块块奖牌、一面面锦旗、一张张奖状、一系列的殊荣里浸透着陈忠勇的大量心血和汗水。现年41岁的陈忠勇,出生在蓝田县旱塬岭区华胥镇陈家坪村。1980年高考落榜后,他回到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村庄。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忠勇爱上了新闻写作,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为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他先后自费参加了新闻函授学习和通讯员培训;购买了《新闻采访学》、《新闻知识》等书籍和新闻刊物;为了方便采访,他用打工挣的钱购买了一辆梅花牌自行车,戏称为“梅花采访车”。白天,他骑着“梅花采访车”,深入农家、学校、田间地头采访;晚上,人们进入梦乡时,他常趴在县城租住的房内昏暗的灯光下以床代桌,通宵达旦。一天晚上,陈忠勇骑车返回时,汽车刺眼的灯光,照得他看不清道路,加之下坡车速较快,他连人带车摔在路边沟壕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