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红  郑勇 《新闻前哨》2020,(1):78-78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四力"的要求非常必要和及时。新闻现场往往稍纵即逝,新闻生产要又快又准,没有硬功夫、没有真本事是不行的,没有几把刷子是不行的。一、脚力是打造新闻生产"直通车"的基础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奉献精神强,是记者这个行业的职业特点。不惜脚力是基本要求。知道新闻应该往哪里跑,什么路线跑最优化.  相似文献   

2.
<正>泸西县档案局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紧扣"学"和"做",使好压力、动力、活力"三把力",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努力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一是压实责任传压力。制定集中学习教育计划,把集中学习教育时间明确到周、任务细化到项,形成本单位的《集中学习教育清单》让党员"接单"。坚持立足党章党规找问题,依照系列讲话改问题,在真学、真  相似文献   

3.
李关东 《青年记者》2012,(14):41-42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六字诀"养生法,提倡"以吸气而自采天地之清气补气"."走基层"正是要求新闻作品"接地气",基层生活是新闻报道的基本题材,反映活生生的基层人物、基层风貌自然成了"走基层"报道的要义.因此,广大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一线采访的记者,在新闻宣传报道中,也一定要念好自己的"六字诀",即"勤、快、鲜、活、真、实".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要在工作过程中脚踏实地,诚实守信,坚守初心,风雨无阻地出现场。不仅如此,还要"展望远方",视野开阔,勤于思考,善于对事件进行深入发掘,写出反映时代脉搏的好作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是记者安身立命之力,是记者肩负历史使命、为新时代放歌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5.
要写好财经报道,关键是要把报道写"活",用老百姓看得明白、听得懂的语言"翻译"出来,我们称之为"第二种翻译",其写作方式必须实现专业性与可读性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编辑要做"杂家"。但究竟什么是"杂家",似乎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就我个人的认识来说,则一向主张不宜过分夸大"编辑是杂家"这一口号的作用,编辑应该是自己所在行业的"专家"。如果把"编辑是杂家"理解为编辑在精通本行业务的同时,尽可能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那倒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实际可行的。其实,何止编辑,任何一种行业的专家,也都是应该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7.
四力"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新闻作品的有效方法和实践路径。在融媒体不断发展的当下,如何增强"四力",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值得媒体人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生活中,群众评价一个有本事、有能力的人,会形象地称这个人“有几把刷子”.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档案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日益显现.这既给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了档案工作者新的责任.档案工作者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要想在本职岗位上尽好责、履好职,尤其需要具有“三把刷子”.  相似文献   

9.
王瑞琴 《传媒》2012,(10):64-65
正办报人常说,编辑报纸"无米难为炊",强调的是要有新鲜、准确、鲜明、生动的好稿件、好文章;从另一方面看,有"米"还需巧下锅,这里是说有了大量的好稿件、好文章,编辑还应当讲究编辑章法和技巧,力求提供给读者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化大餐"。这里所说的技巧体现了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笔者就近年来编辑《太钢日报》"热点关注"版的实践谈几点体会。精选头条新闻,让标题耀眼,打动读者"热点关注"版的稿源来自新  相似文献   

10.
文件归档鉴定是每一个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每年都要做的一项工作.而长期以来,我们却从来没有形成关于文件鉴定准确的、系统的和较为完整的概念与操作模式.本人在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文件鉴定四要素",从实践和理论双重角度,解析了文件鉴定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具有推广价值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全新的传播环境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增强舆论引导力,新闻记者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新闻"四力",才能更好地记录时代风云,讲好中国故事。为此需要着力强化"群众意识""立场意识""问题意识"和"受众意识"。  相似文献   

12.
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了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这也是新时期对新闻工作者的具体要求。作者以央视和湖北电视台"好记者讲好故事"节目为例,深入分析新闻工作者如何践行"四力",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3.
"活鱼"不常有,批评非常态,记者站天天面对的是最不易引发读者关注的地方成就性、工作性报道——硬新闻!如何把"硬新闻"做"软"做"活",是检验驻站记者能力的重要标准。实践证明,创新思维方式,努力锤炼采写"硬新闻"的能力,紧密配合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大局开展新闻报道工作,是提升记者站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本文着眼于增强新闻工作"四力",从自身新闻工作实际出发,探索新闻工作者在新时期如何写出导向正确、有现实意义和思想内涵、贴地气的好作品,以期切实提高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左传》里有句名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话的意思是讲:说话和写文章,如果没有文采,是不可能流传广泛的。《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在"情采"篇里一开头就说:圣人贤者的著作,都叫做"文章",这不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文采吗?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要将人物通讯写深写活,  相似文献   

16.
经济报道不仅要加强,而且要搞活,这话我们讲了好几年。但是,怎样做才算“搞活”了? 如何才能“搞活”? 这问题又似乎没得到满意的解答。多年来,我们往往把“活”仅限在形式的范畴内,诸如报道形式的变革、报道体裁的创新、写作技巧的变化等等。因为把“活”限在形式范畴内,延伸下来的误会是:“活”的东西就深不了;甚至认为,“活”的东西就是那些“花里胡梢”没有份量的东西。这便把“活”与“深”对立起来,影响了人们对“活”和“深”的科学探讨和实践。其实,把“活”仅限在形式范畴内,本身是认识上的片面性,是不科学的。形式上的“活”,是“活”;但“活”,不光是形式问题,首先应是内容范畴内的问题。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死”东西,形式再“活”,其“活”也徒劳,不可能有可读性,因而也算不得“搞活”了。而内容有活力,形式又活泼,这才是“活”内容与“活”形式的完美统一,这才是“活”的科学含义,这才算得上是真正把经济新闻“搞活”了。这样的“活”就同时可能“深”,“搞活”与“加深”在此也可以得到有机的统一。至此,经济报道“数量不少、报道不活、质量不高、力作不多”的现状就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活”怎样才能实现呢? 笔者认为,主要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综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拓宽报道领域;畅所欲言;物中见人;形式多姿。这应视为“活”的几个基本要领。  相似文献   

17.
用新闻思维化解“选题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困境不必"犯困"没有记者不想做独家新闻,没有媒体不想做独家报道,但良好的职业理想却不得不面对客观现实的强烈冲击甚至无情打击.现代传播背景下,一个好的新闻选题越来越难以姓"独",换句话说,新闻媒体的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选题困境".  相似文献   

18.
唐小林 《档案》2012,(5):16-19
在关于"虚拟"、"虚拟文件"的研究中,不能把"虚拟"解释成为"非物质的",它是另有所指;也不能简单地把"虚拟"解释成"非实体的",因为"实体"的涵义很复杂。虚拟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相对,就没有虚拟,它是在一定场合(语境)中使用的概念。虚拟是指功能上的、效应上的,并非名义上的;相对于纸质文件,电子文件可以称为虚拟文件,因为它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其功能的。由于虚拟对象和虚拟方式的不同,对虚拟文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新闻标题制作得好,可以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什么样的标题才是好标题?答案可能会有很多种。有人认为应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有人认为应传神生动,有人认为应多做实题少用虚题,还有人认为做标题宁可"以偏概全",也不要没有特色的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20.
正经济报道一般离不开数字,但要用好数字,却并非一件易事。如何在经济报道中用"好"、用"活"数字,让数字获得"生命",更好地发挥数字的作用,这是经济报道中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为什么一些经济报道的数字读起来枯燥乏味,没有说服力呢?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就是记者缺乏驾驭数字的能力,或者滥用数字,主次不分;或者信手拈来,不辨真伪;或者思想方法上存在片面性。引用数字必须准确在经济新闻中,数字是否得当牵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