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章一方面提出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语文教学的视野渗透了现代生态人类中心论和绿色生态理念等,来外化中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规范,构建农村中学生生态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对农村中学教学中生态教育的实践模式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2.
农村教育过程中,人的异化和教育的异化导致教育中生态的缺位.农村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和农村公民环境意识水平不高是我国农村教育生态缺位的主要表现.消除人的异化和教育的异化是生态进入农村教育的两条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教育的非本土化,使其应有的功能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产生了多方面的危害。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教育本土化的对策,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其农村教育和农村生态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农村中学美术课程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渗透环保教育,宣传生态文明:通过艺术欣赏与关注现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将乡村和校园的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课堂开展环保教育;开展手工制作和第二课堂,在实践中进行环保教育;在乡土教材中渗透生态文明观念.  相似文献   

5.
农村生态教育是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农村生态教育尚存在缺乏制度设计,教育内容不规范、不系统,以及缺乏法治保障等问题,构建农村生态教育的制度体系,开展法定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及强化公众参与和环境执法是提高农村生态教育效能的法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杨学龙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46-47,142
2009年12月25-27日,江西省伦理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宜春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农村社会建设中的伦理问题",会议的主要创新观点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大力培育农民的经济伦理、社会公德、环境伦理和政治伦理等四种伦理道德意识;农村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中蕴含着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等伦理道德的韵味;在村民自治、乡村治理、新型人际关系建立等方面农村公共伦理的作用和价值日渐显现.  相似文献   

7.
农村联合初级中学为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出了贡献,但同时也日益显示出其非生态化甚至反生态化的倾向,如背离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生命力逐渐衰弱等。农村联合初中应瞄准农村发展目标,培养农村社会生态人生;关注教育方式的生态化;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生态化教育资源条件,以促进农村联合初中的生态化发展,提高其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包含生态文明发展的内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表现为外在环境的保护和相应的设施建构,也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其中生态伦理教育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加强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有助于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实践执行,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区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体,是解决农村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农村社区发展体现在其经济、政治、教育、卫生、生态、人力、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在农村社区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农民是真正的主体。本文主要从尝试的角度,对农村社区发展与成人教育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乡村学校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是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体,占有一定生态位.2000-2015年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最重要的15年,这期间农村学校不仅在量上有所改变,而且更在于其生态位空间、资源、功能日渐弱化态势,直接影响了乡村学校的生态地位,也影响了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在乡村振兴发展要求下,乡村学校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11.
农村义务教育中骨干教师是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既有教育生态主体的内在因素影响,又离不开各种生态环境因子支持。笔者对甘肃省622名农村骨干教师现状调查发现,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文凭、学历等方面显性提高;教师学力、创新意识、科研能力等隐性指标有待提升。要实现其发展,关键在于关注骨干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构建出有利于西部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机制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实现西部农村地区学校发展和骨干教师发展一体化,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创设宽松、和谐、信任、合作的氛围,提供高效、系统、多样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农耕文明孕育下的农村教育文化,在与城市现代化接轨的过程中日趋边缘化,其生态与秩序甚至出现裂痕,致使农村教育文化出现诸多失范现象:与时令、节气相适应的农村教育价值秩序衰落,农村口耳相传的教育叙事断裂以致农村教育口述史断层,传统乡贤衰微和农村的知识人权威中心被消解,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异化为"离农"而非"为农"。农村教育文化的意蕴与旨归应是实现"天人合一"的价值,从共时性维度达到人与周遭谐和,从具身性维度走向人与自我同一,从历时性维度实现人与历史共生。农村教育文化的复归要面向现代教育并扬弃传统乡土文化,创造性传承农村教育文脉;倡导由天及人与以人合天并举,让农村教育文化复归自然;整合乡土文化与农村学校课程,促进农村教育文化活态传承;引领新乡贤参与农村教育治理,重构农村文化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3.
在追求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社会发展遵循着资本无限增值的逻辑,导致了自然资源被过度地开发,生态环境遭受到大规模的毁灭,尤其是缺乏资本扶助的农村地区,不仅面临生态破坏,也面临人才流失、教育倒退、经济衰败的境况。在“生态正义”的呼唤下,农村学校必须正视生态教育,承担帮助学生重塑“人—自然—社区”之间关系的重责。本文倡导采用“农场”+“庭院”的教学模式,利用场地内的生态空间,通过布置研究课题,开展生态知识教育、生态劳动教育、生态文化教育的项目式学习,培养具有生态发展理念、热爱家乡、乐于奉献家乡的生态人,促进人—自然—社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林传生 《师道》2023,(5):36-37
<正>“双减”是一场力度空前的基础教育生态改革,给农村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有望改变多年来应试教育积累的负面教育生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家校社协同共育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如何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战略,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体系,打造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生态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农村发展主体的低碳经济意识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农民是根本主体。发挥农民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力量,必须提升其低碳经济意识。低碳经济教育是提升农民低碳经济意识的基本方式。对农民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内容多样,核心是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由于乡村精英是低碳经济教育的重点,要增强其发展低碳经济的使命感,使其真正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头羊;妇女的性别特征使其能在农村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同时也意味对其低碳经济教育应因"性"而别;应该将幼儿、中小学学生培育为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后备军,农村幼儿低碳经济教育应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农村中小学的低碳经济教育应以课堂教育为主展开。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远工程的实施,农远资源的配备,为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农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仍是农远工程建设、应用和今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生态课堂作为教育生态学思想在课堂教学领域的真正应用,是当今备受教育界推崇的课堂形式,农远资源为农村学校构建生态课堂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山区农村城镇化是加强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山区生态安全、提高山区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对统计数据分析为基础。同时采用实地调研、实证分析方法,对石台县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石台县城镇化进程中应该采取的更加审慎的态度和积极的措施:加快城镇化观念更新。提高全民生态安全意识;科学制定城镇建设规划,消除生态安全隐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生态安全保障系数;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生态旅游;合理开发山区小水电和沼气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发挥山区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林产品深加工和原料综合利用;鼓励和帮助农民下山脱贫,加快城镇人口集聚进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伦理教育已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但针对农民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态伦理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首先分析农民生态伦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内容的通俗性和方法的实践性等特点,把握其培养"理性生态农民"和建设农村生态伦理文化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从明确政府职责,发挥村委会作用,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教育机构,注重生态伦理行为的养成和发展生态农业等角度来探索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文章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区委、区政府及高阳中学着眼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改变农村教育生态,在转变观念、完善常规办学设施的基础上,追踪当今教学主旋律,拆巨资配备学校信息化设施,开展信息化生态课堂教学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本刊2010年第4期以《齐国故都的一方教育生态》为题,解读了高阳中学创建信息化生态课堂的经验。同年6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教育学会在临淄区召开了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生态课堂现场研讨会。本刊“教改前沿”栏目发表了亓殿强、孙林涛等六位同志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作为对高阳经验的后续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