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科是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综合课程,课程结构是社会科的核心问题。关、日两国的社会科在世界上比较具有代表性。以深厚的课程哲学为理论支撑,美国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已经形成了“学生社会性发展为中心”、“社会问题为中心”、“学科综合为中心”三种类型。日本在其“复合性”理论的指导下,社会科课程结构既有类似美国之处,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同美、日两国相比,我国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研究还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是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综合课程,课程结构是社会科的核心问题。美、日两国的社会科在世界上比较具有代表性。以深厚的课程哲学为理论支撑,美国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已经形成了“学生社会性发展为中心”、“社会问题为中心”、“学科综合为中心”三种类型。日本在其“复合性”理论的指导下,社会科课程结构既有类似美国之处,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同美、日两国相比,我国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研究还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课程,社会科的课程结构是关键性问题。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便会具有什么样的教育功能。可以说,合理的社会科课程结构,是社会科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与基本需求。 美国在中小学设置社会科课程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当代美国社会科课程结构已出现了显著的多样化发展状态,有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有以学科综合为中心的,还有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中心的。跨入21世纪,社会科更有新的发展。综观美国社会科课程结构的发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大特点:其一,多样化的发展状态,是有其发展历程的;其二,是在不断的争论中得到蓬勃发展的;其三,社会科的公民教育性质,在全美已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即便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者,在这一点上也都持相同的观点。而2008年陆续公布的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修订版,更是坚持了社会科的公民教育本质,强化了社会科的跨学科性。 社会科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代表着社会科课程的发展趋势。,美国社会科课程发展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课程,社会科的课程结构是关键性问题.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便会具有什么样的教育功能.可以说,合理的社会科课程结构,是社会科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与基本需求.美国在中小学设置社会科课程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当代美国社会科课程结构已出现了显著的多样化发展状态,有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有以学科综合为中心的,还有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中心的.跨入21世纪,社会科更有新的发展.综观美国社会科课程结构的发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大特点:其一,多样化的发展状态,是有其发展历程的;其二,是在不断的争论中得到蓬勃发展的;其三,社会科的公民教育性质,在全美已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即便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者,在这一点上也都持相同的观点.而2008年陆续公布的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修订版,更是坚持了社会科的公民教育本质,强化了社会科的跨学科性.社会科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代表着社会科课程的发展趋势.美国社会科课程发展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5.
美国最早创设了社会科课程,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围绕坚持历史科学术性学习和追求社会福祉与进步两大基本动力,在关于社会科课程的性质、目的、结构等重大问题上一直存有争论,直至今日尚无定论。当前美国出现了社会科课程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可以说美国社会科就是在不断的争辩中得到蓬勃发展的。我国目前也在全国范围内创设了社会科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关于该课程的开设也存有争议,而美国社会科课程改革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用作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历史课属于社会学科课程范畴。美国政府以前是十分重视历史课的,但是“二战”后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历史课沦为“小学科”,80年代以来,社会新的发展进步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历史课程重新成为社会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 美国历史教师上岗之前必须经过一定  相似文献   

7.
当代美国社会科改革中主要出现了三种课程类型,即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中心、以学科综合为中心和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类型。这些课程类型都在不同程度上将历史教育作为社会科课程的核心,可以说历史本身所具有的基本性质使其成为社会科课程的核心。美国在社会科教育中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实现了历史教育的核心地位。我国中学社会科改革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是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综合课程,课程结构是社会科的核心问题.美、日两国的社会科在世界上比较具有代表性.以深厚的课程哲学为理论支撑,美国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已经形成了"学生社会性发展为中心""社会问题为中心""学科综合为中心"三种类型.日本在其"复合性"理论的指导下,社会科课程结构既有类似美国之处,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同美、日两国相比,我国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研究还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9.
李稚勇 《教育学报》2003,27(6):44-49
二、我国二期课程改革中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实验稿 )跨世纪之际 ,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二期课改 )。在这期改革中 ,小学设置《品德与社会》、初中设置《历史与社会》。《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社会学科综合课程 ,注重历史教育的社会科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在课时上替代历史、地理的社会科课程 ,是世界性课程改革难题 ,为了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这一改革 ,教育部制订了两个课程标准 ,即《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 )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 (8) 。这两个标准既有共同之处 ,也有各自的特点。请看下页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世纪的初中课程改革中,我国一些地区改变以往历史、地理等学科传统分科课程结构,开始推行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表明,设置《历史与社会》课程有利于优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公民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Abstract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ELL) are students with a primary language spoken other than English enrolled in U.S. educational settings. As ELL students take on the challenges of learning English and U.S. culture, they must also learn academic content. The expectation to succeed academically in a foreign culture and language, while learning to speak and comprehend the language itself, would be a stressful and challenging task for almost anyone. In comparison with non-ELL students, ELL students tend to demonstrate lower level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d ELL students' perceptions on teacher power and its' influences on self-perceptions of learner empowerment. Quantitative data was collected measuring perceptions of teacher power use and self-perceptions of learner empowerment. Qualitative data consisted of twenty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ELL students illuminating their perceptions of teacher powe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ir perceptions of learner empowerme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y language in coercive, legitimate, and expert teacher power. Four themes emerged from interviews; what good teachers do, what bad teachers do, what teachers should know, and understanding ELL student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ors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14.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日益深化,随着制度的不断变迁和利益结构的不断调整,各种原来潜在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暴露。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中的“非正式规则”概念和“路径依赖”思想对于我们理性分析今天的改革有很大借鉴意义。该思想强调“今天的选择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因此针对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其中的问题,进一步反思历史与现代、人文传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深层关系变得非常迫切。  相似文献   

15.
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完人教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完人” ,而不是造就只有科学技能而缺乏人文素质或只有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的“半人”。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导致科学教育的强盛和人文教育的衰微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又强化了这种重科技轻人文的价值取向 ,因而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上出现了失衡 ,成为一种培养“半人”的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 ,实施完人教育 ,就必须在重视人文教育的同时 ,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人文传统等都是近些年海内外学术界、知识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过分重视大学生的业务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的现象比较突出,带来学生文化素养贫乏,社会适应能力较低等负面效应.因而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素质使人文知识浸润于专业知识之中,人文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新世纪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阐述及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意义的探讨,探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人文作为人类文明的两翼都起源于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前者、后者分别产生于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人与人关系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认识、实践分门别类的分化 ,引起了科学与人文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 ,使得科学技术成为一柄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能危害人类的双刃剑。当代新技术革命的综合化趋势使科学与人文两大文化相互复归 :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将通过系统的纽带复归于人文精神 ,不断进化着的人文文化也必将复归于以客观因果规律为基础的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19.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和最高价值取向,其实现有赖于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倡导和发展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人文”综合素质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的报告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总结过去与规划未来的统一、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的统一 ,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 ,特别是报告就理论创新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科学的阐述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反复领会。一、深刻认识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江泽民同志曾经多次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十六大报告中 ,江泽民同志把推进理论创新上升到治党治国的战略高度予以强调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