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同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妄图割断台湾人民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良臣民",将台湾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60年的今天,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步日本殖民者的后尘,大搞"台独"的"去中国化"活动,以实现他们搞"两国论"的迷梦.历史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2.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在台湾开始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掀起一场“皇民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使一些台湾人对祖国的文化产生了隔膜,还使某些台湾人产生了“皇民”心理。一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人为日本的殖民统治叫好,并借此叫嚣台独。历史的贻害,不能不使人们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3.
台湾当局推行的“去中国化”政策,妄图从思想、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清除中国对台湾的影响,割断“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历史渊源,以营造“台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环境,为民进党实现“渐进式台独”创造条件。这种“去中国化”政策,继承李登辉“两国伦”的衣钵,与日本殖民者当年在台湾推行的“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如出一辙,也是继承了李登辉“两国论”的衣钵,是不得人心的。  相似文献   

4.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在台湾开始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掀起一场“皇民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使一些台湾人对祖国的化产生了隔膜.还使某些台湾人产生了“皇民”心理。一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人为日本的殖民统治叫好.并借此叫嚣台独。历史的贻害,不能不使人们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5.
"文化台独"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台独"伴随"台独"活动而生,并随着"台独"势力膨胀而发展."文化台独"提出了否定中国历史是台湾历史之源,否定中国文化是台湾文化之主体,否定台湾人是中国人,台湾人乃独立于中华民族之外的"台湾民族"等谬论,其实质是在历史、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上否定"一个中国"原则,为"台湾独立建国"铺路.  相似文献   

6.
日本占据台湾后期,对台湾人民施行了严厉的同化教育政策,其焦点之一便是语言的同化教育.台湾人民虽不断抗争,但到日据末期,使用日语者人数日益增多,善用汉语者人数日益减少已成为无奈的事实.台湾光复后的"国语运动",意图清除皇民化教育毒素,而其重心即在推广国语,施行国语教育,禁止日语教育.由此,光复前后的台湾形成了一个以争夺语言教育权为焦点的教育发展和教育管理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7.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同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妄图割断台湾人民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良臣民”,将台湾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60年的今天,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步日本殖民者的后尘,大搞“台独”的“去中国化”活动,以实现他们搞“两国论”的迷梦。历史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种软权力,在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日据时期,日本在台湾实行了文化上怀柔、同化的政策,其巅峰期是20世纪40年代的"皇民化运动",这一政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后果。它促进了台湾意识的形成,促使岛内产生了"日本情结",也开启了日台特殊关系的滥觞;同时,由于日本殖民政府在文化上的一系列去中国化措施,对两岸关系带来了长远的负面影响。该文旨在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日本殖民时期的对台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对日台、中日、两岸关系产生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历史是一个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集体记忆,如果没有共同的集体记忆,这个民族就如同失忆的人一样,不知道自己是谁?现在哪里?要去哪里?也就自然任人摆布,甚至任人宰割。而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文化是灵魂,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支撑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想要灭亡一个民族,首先就要消灭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摧毁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日本殖民者深谙此道,为了达到其永远霸占台湾的罪恶目的,他们开始有计划地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篡改台湾的历史,企图抹去台湾人民的历史记忆,割断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联系。特别是1937年以后大力推行以灌输大和文化及“忠君(天皇)爱国(日本)”思想为核心内容的“皇民化”运动,其最终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摧毁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精神,把台湾民众改造成日本天皇的驯服子民。  相似文献   

10.
台湾美浓是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当地民间信仰中,由福建古田传播而来的"三奶夫人"信仰,在台湾客家地区较为少见,然而在南台湾客家居住地的美浓,发现詹姓家族通过移民的方式,将夫人信仰辗转带到台湾六堆地区,并历经日本殖民时期的皇民化教育,美浓詹屋家族仍维系"三奶夫人"信仰于不坠,更难得的是保留了随其先祖来台历经百年之久的神龛。"三奶夫人"信仰在美浓发展过程中,因受到今日台湾少子化社会的影响,对"三奶夫人"的信仰也有减弱之势。  相似文献   

11.
台湾光复后,台胞对"帮助"其结束日本殖民主义残酷统治的国民党表示热烈欢迎.人民盼望从此恢复自由,与大陆同胞共享安康.可是,莅台的国民政府采取的带歧视性的用人制度、专卖制度使行政长官公署制,使台胞感到与日统治有着惊人相似,加之政府官员的贪污腐化使人民生活恶化比日据时期更甚.台湾民众对国民党政府大失所望,心怀当家作主人美好希望的广大台湾同胞的心灵受到了意外的打击和挫伤.台胞受挫后的反应之一就是反击,把矛头直指国民党当局,从而诱发了"二·二八"事件.  相似文献   

12.
日据初期,为达到巩固台湾殖民统治秩序、掠夺台湾经济的目的,台湾总督府第三任(1898-1906)民政长官后藤新平把教育作为政治的延续、军事的后援,对草创期的台湾殖民地初等教育进行了大力整备,设立小学校、公学校及蕃童教育所,施行三轨制差别教育,奠定了日后台湾殖民地初等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中的中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其中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断的反证.  相似文献   

14.
日本殖民占领和统治我国神圣领土台湾50年间,在对台湾人民实行残暴的政治压迫的同时,还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给台湾社会经济和战后发展造成无穷后患。  相似文献   

15.
李诠林 《培训与研究》2007,24(11):12-15
在台湾日据时期,许多台湾作家在岛外创作了为数可观的文学作品。此类因诸多不同原因在台湾之外创作的台湾作家作品,即所谓"岛外写作"(Exodus Taiwanese Writings)。这些文本在台湾岛外问世后,都又或早或晚地传播到台湾。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又可谓之"归岸文学"。这种"归岸文学"对台湾岛内留守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薪传、对台湾文学吸取其他地区进步文化而发展自身,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日据的五十年间,虽然闽台之间的教育往来并不活跃,但相互之间的教育联系却是客观存在的,台湾籍民在接受教育,台湾少学生赴福建学习,台湾学生在福建的爱国活动,福建学校师生赴台湾学习和工作等,都证明相对隔离的状态并不能彻底闽台两地的教育联系。  相似文献   

17.
日据时期,台湾海峡并未成为闽台两地僧人交往互动的屏障,闽台两地僧人交往热络,互动频繁,台湾僧人前往福建的模式有:求戒、访师、修行、求学、参访、出家、学仪、弘法、任职、传戒等;福建僧人前往台湾的模式有:募化、开山、弘法、传戒、参访、出家、度化、修行、传法、修寺等。日本殖民统治者在台湾曾一再强行推行其皇民化佛教,试图切断台湾佛教与祖国大陆的关系,以此改造台湾的传统佛教,由于闽台佛教界有着不可分割的法乳关系,故闽台佛教间的交往互动从未停止过,日本的企图并未实现。  相似文献   

18.
This historical study reflects on history curriculum debates over the last 20 years in Taiwan. To open up possibilities for contemporary Taiwanese to rethink themselves in terms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subjectiv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ese subjectivity in the past. It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Taiwan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as a key issue in history curriculum debates. Particularly, it examines language issues in the 1920s, an important theme in the histories of the formation of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ideology, and cultural nationalism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Rather than addressing issues of identity (national or cultural), identifying who Taiwanese really were, or looking for Chinese or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meanings of “Taiwanese” in the 1920s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were constructed in the discourse of language reform for civilis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discourse suggests that the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of Hànwén as a valuable cultural resource and flexible linguistic instrument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constituting Taiwanese subjectivities that shaped Taiwanese practices of the self for distinctive civilis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