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朱玲 《浙江教育科学》2009,(3):60-61,63
西方的阐释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从阐释学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理论到古典阐释学阶段的“一般阐释循环”理论再到现代阐释学时期的“哲学阐释循环”理论,其基本内容也从文本内部的阐释循环发展为理解与生命的阐释循环再发展为存在的阐释循环,它们各不相同,但又有着承继性。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主要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提出了圣经自解原则,圣经阐释学才出现了初步的阐释循环。古典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是施莱尔马赫,他把消除误解、恢复作者原意,视为解释学存在的依据,还停留在经验主义哲学上。至狄尔泰,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学术中的阐释学传统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形成时期,就开始了以阐释(又称“解释”)为特征的思想展开方式,比如,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就是把自己放在古代圣王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念的“记述”与“阐释”者的身份上。这样的传统也被后来的儒家学者所继承。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来传...  相似文献   

3.
张雁珍 《海外英语》2011,(4):222-223
从阐释学的角度研究《论语》的文章并不少见,但绝大部分是在西方阐释学的视角之下研究的。该文作者认为中国阐释学虽不像西方阐释学那样系统,但却更早。事实上,孔子是中国阐释学的鼻祖而且《论语》这本书中也富含阐释思想,因此,从中国阐释学的视角下研究《论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的核心概念,文章探讨韦利英译中国古典哲学《道德经》的情况,旨在对外国译者英译《道德经》时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字词等方面的独特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分析,并肯定视界融合能为文学文本意义的阐释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翻译就是译者首先作为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阐释,再将其以目的语文字形式传介给其他目的语读者的过程。现代阐释学中,“理解”是与原作品对等的、积极发问和主动探索的过程,因而文本理解,即文本阐释在翻译中就显得尤为关键。现代阐释学没有给“理解”活动作出界定并不意味着文本阐释的空间是无限开放的,它也具有一定的理性和尺度,超越了这个界限,翻译就会泛滥甚至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6.
偏见概念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伽达默尔在对海德格尔“先在”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偏见”的概念,他对偏见的重新梳理和定义构成了他的阐释学的基础,对偏见概念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对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偏见概念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伽达默尔在对海德格尔“先在”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偏见”的概念,他对偏见的重新梳理和定义构成了他的阐释学的基础,对偏见概念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对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研究的最高成就,为通行之后八百年的权威性读本.朱熹在阐释《诗经》时创用了七种方法,即以序统合、视域融合、行文评点、语境通释、发越为理、寓教于释和唤醒体验.这些阐释方法的使用是《诗集传》能有如此显赫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西方阐释学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和中国经学研究的再受重视,中国的经典阐释学研究正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因此,对朱熹《诗集传》的阐释方法的研究就不失为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通过解读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中对"良知""决心""时间性"等主要概念的分析与阐释,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华彩部分做出深入的理解。在阅读其哲学思想的同时,从《此在与时间性》中窥探《存在与时间》的整体写作模式,总结海德格尔所擅长的"我想—我行—我断"的行文结构,继而深入他所创造的哲学概念世界。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21,(1):66-68
在阐释学翻译理论框架下,翻译过程可以分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阐释学分析的翻译步骤,译者主体性作用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阐释过程中得到了彰显,在翻译《太平广记选》过程中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将中国文化内涵介绍给西方读者,实现了翻译再创造的过程。阐释翻译操作过程中从语言理解到译者主体性作用的考察,也为阐释学翻译理论指导实践的合理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上海宝贝》的海德格尔诗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试图用海德格尔诗学对《上海宝贝》进行哲学阐释 ,以说明《上海宝贝》的哲学内涵。女主人公倪可的灵与肉的冲突 ,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与大地的冲突。倪可为性本能的满足而与德国人马克发生了关系 ,暂时找到了本真的居之筑 ,但世界与大地的新一轮冲突又开始了。倪可的男友天天终于发觉真相而自暴自弃 ,以致吸毒而亡 ,倪可最后发出“我是谁”的本真追问 ,透露人生是一“烦”字的真相。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阐释学这两位重要代表人物从各自理想的角度对语言进行了哲学思索和本体论规定。在海德格尔那里,语言被赋予了理想化的诗意韵味。伽达默尔在沿着海氏语言观所启示的方向思索语言的同时,强调了语言与自我、与历史的必然联系,摆脱了海德格尔所思虑的两种相互对峙的极端可能性:语言是存在的牢狱和家园,代之以中庸的、调和的可能性———语言是能被理解的存在,从而把阐释学所追求的语言与意义的本体论同一的语言观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为一种本体论阐释学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西方诠释学还是中国诠释传统都注意到了理解和诠释中所蕴含的接受性和创造性这双重特质.伽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接受性改造成为一种被描述为哲学诠释学的诠释创造性的形式,而《易经》建立起一种“天-地-人”之间的本体诠释学循环,人不仅接受性地经验世界,而且创造性地经验世界,《易经》的卦爻体系充分地体现了“本体-生成-诠释学”意义上的理解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诗意     
对于我个人来说,“教育的诗意”这一念头,源于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和梁晓声的《论教育的诗性》的启示。对于诗意的理解,却也不能不提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句诗经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诗阐释》中加以解释,几乎成为当代人文主义者默念的教条。  相似文献   

15.
阐释学属文艺学新学科之一,它经常探讨的课题是:作品原文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的意向与这种意思有什么样的联系,这远远超出了文字诠释的范围。海德格尔从哲学的角度看阐释学,他说,我们对任何东西的理解,都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而是以前沿脑里预先准备好的思想内容为基础,用活动的意识去积极参与。我们头脑里意识的“先结构”,使理解和解释总带着解释者自己的历史时代的色彩,所以,阐释的循环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6.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经学阐释分为“讲学”与“文士”两家,并标举为宋代以后两类代表性的阐释模式.这样的划分因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官方地位和特殊影响力,也波及到当时及后来学者的经学研究中.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在阐释方法上印表现出与《四库总目》的学术史关系,形成了其别具“文士”阐释特色的《诗经》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不在于文本本身是否具有经典所要求的内容,而在于后世阐释者为适应经典的要求而作的阐释。《诗经》本质为诗,是文学的典型,而后代经学家为了自己学说的体系,强加《诗三百》以经学色彩。要理解《诗经》不同时代所作不同阐释,必须填补背景,才能理解各种诗论的意义。本文以《关雎》为例,加上教学实践,运用阐释学理论,解析经典的启发式教学与诗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奠基工作之上,海德格尔重新向存在发问,使现象学发生了解释学转向,由此终结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开启了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思想的“移居”.这意味着现象学的主题、方法和思想路向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殊与差异.澄清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是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对胡塞尔现象学批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当下中国兴起的“历史政治学”与当下西方的“阐释政治学”有着相近的旨趣,都主张把历史带入政治分析。“阐释政治科学”和“阐释政治哲学”分别蕴含着社会科学和实践哲学导向的历史阐释,并分别与社会科学和政治哲学导向的历史政治学路向大致对应。现代条件下的历史阐释事关政治共同体在伦理—政治层面的集体性自我理解,具有内在的公共性。历史政治学应当遵循“双重对话”的阐释学逻辑,推进关于历史的公共阐释,促进中国关于现代政治秩序的自我理解,并在充分内在聚合的基础上赢得普遍的外在承认。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生态美学理论,从全新的角度阐释张炜小说《九月寓言》中所包含的生态美学追求,理解其“融入野地”的生命哲学和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