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伴随着席卷全球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在我国传播领域特别是新闻传播领域,网络化的浪潮也日益高涨。据《参考消息》的一份统计资料:到1998年6月底,我国已有上网计算机542万台,上网用户达117.5万之众。这股网络化浪潮已引起众多传播学研旁若的学体。当这种新型的网络传播媒介(有人称为继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种媒体,本文使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这一对称性概念)出现时,对其进行研讨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关于探讨网络传播的许多文章,一部重在介绍网络特性、功能以及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的优势,在研究中也存…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传统的印刷出版业正面临一场新的革命。光盘电子出版物和网络电子出版物的出现,是这场革命的必然产物。电子出版行业的繁荣与否,也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现在,电子出版物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传播的媒介,在不久的将来,阅读电子出版物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电子出版:信息时代的新兴产业卢天贶,陈颖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传统的印刷出版业正面临一场新的革命,光盘电子出版物和网络电子出版物的出现,是这场革命的必然产物。现在,电子出版物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传播的媒介。在不久的将来,阅读电子出版物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4.
网际网络对于平面出版的冲击是肯定的,而平面出版将来的走向,将有一部份转向无纸出版,而另一部份的传统印刷将是网际网络所无法取代的。 网际网络是一场世纪革命,其中包括六大类:传播革命、知识革命、通路革命、育乐革命、金融革命、生活革命。网际网络对于软体产业的革命正在蔓延,而网际网络具有几个重要的特性:1.网际网络  相似文献   

5.
第四媒体是相对三种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是网络与媒体融合的结晶。因为它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全球性传播的,因此,又可以称之为网络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是人类生活的一件大事,它将会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彻底改变人类的...  相似文献   

6.
2010年是人类传播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 4月3日,苹果iPad正式推向市场,iPad旋风迅速掠过全球,80天后在全球的销量就突破了300万台.到2010年10月,中国的网络视频服务提供商奇艺网就宣布,其iPad独立用户突破26万.美国的一家对冲基金经理甚至估计,未来iPad在全球的年销量将达到5000万台.鉴于iPad巨大的市场成功和良好的用户体验,11月14日,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2010年度全球50大发明中,苹果公司的iPad名列技术类第一名.  相似文献   

7.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革命都会带来传播理论的进一步更新。世纪之交,在传播技术的强力推动下,广播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数字化是这一变革的技术核心: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广播在因特网上也逐步有r自己的一席之地。音频上网以后,广播出现了两个貌似矛盾的特征:一是超时空传播,突破了时间、地点,  相似文献   

8.
电子报纸与网络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纸出版无疑正经历二场革命,这场革命将可能改变我们通常意义上对报纸的认识。本文探讨了电子报纸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其与印刷报纸的关系,并重点从网络传播的角度对电子报纸的特点作了有选择的剖析。最后就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文化渗透和人性回归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9.
孟瑞玲 《兰台世界》2006,(13):51-52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内地上网人数达到了10300万人,上网计算机数达到4560万台,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广泛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传统的信息生产、传播和利用方式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信息伦理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受到社会多方的广泛关注。一、网络社会存在的伦理问题网络社会是一个通过计算机之间的协同运作,以实现资源共享、实时交往等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0.
李法宝 《编辑之友》2010,(12):62-64
2007年,亚马逊开始推出Kindle电子书阅读器.2008年,索尼公司大卖e-reader电子书阅读器,它们在伞球范围内掀起一场阅读革命.2010年,中国电子阅读器销量将从2009年80万台升至300万台,达剑全球市场20%.[1]特别是随着汉手科技、北大方正、易狄欧等公司纷纷进入该领域,电子书阅读器市场硝烟四起.  相似文献   

11.
朱妍 《传媒》2017,(10)
从纸媒到电波传播,再到数字传播,传播媒介的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一次重大的媒体革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也正酝酿着一场新的革命.和过去一切媒体革命不同的是,新媒体革命意味着全民在线时代的到来,所有信息都能够在几秒内得到普遍、快速的共享,使人与人之间在信息上实现互通互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不仅是工具,而且是一个实时共享平台.由著名媒体人仇勇独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的《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共与传播》一书,对这场新媒体革命作了一番透彻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传播中的侵权与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作为冷战时代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被广泛运用到科研、教育、商业等民用项目上。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已连接了世界186个国家和地区、1亿台个人电脑和10亿用户。而在我国,到上世纪末,互联网用户已达1000万,上网计算机2000万台,WWW站点超过1万个。与此同时,基于网络的传播行为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为业界人士所关注。其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网络传播中的侵权问题和由此带来的知识产权保护。如何有效地解决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法律、法规、道德约束的“世界”,成为各国传播学者和法律界人士都在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互联网正给人们带来一场崭新的技术革命,其对世界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对于我国同样如此。据CNNIC的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的上网用户逾2000万,上网计算机800多万台,互联网站点数突破3万个,预计到2004年上网人数将达到1.5亿人。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切实研究互联网对图书销售的影响并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云计算的兴起让计算机网络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甚至将引领计算机世界的一场新变革。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推算,未来三年,全球云计算领域将有8000亿美元的新业务收入。"十二五"期间,我国云计算产业链规模或将达7500亿至1万亿人民币。有人形容说"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信息化革命"。根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  相似文献   

15.
5月1日,全球爆发了大规模的“震荡波”电脑病毒。截至9日,我国就已有近12万台计算机被感染,到目前为止,该病毒已经造成了全球1800万台电脑被感染。  相似文献   

16.
网络冲击与新闻出版业生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化信息革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传统的信息传播手段.几千年来,信息的传播媒介一直在发生着更替:从结绳、龟甲、兽骨、竹简、木简、缣帛,到土纸,机制纸的大量使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20世纪可谓是无线电的信息传播时代,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介迅猛发展,使报纸、杂志和图书等传统纸质媒介经受了巨大的挑战;到20世纪末,传统纸质媒介遭受了猛烈的"电击"--它们正承接着来自互联网络的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信息系统工程》2004,(6):18-18
5月1日.全球爆发了大规模的“震荡波”电脑病毒。截至9日.我国就已有近12万台计算机被感染.到目前为止.该病毒已经造成了全球1800万台电脑被感染。  相似文献   

18.
正综观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语言传播革命、文字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最直观的传播现象就是它引领了媒介形态的迅速更迭。上海交通大学谢耕耘教授有个形象的对比:"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1而手机从一种简单的通信工具变成"第五媒体"用了10年时间。在这10年里手机经历了短信业务的蓬勃、彩信业务的多元化、"移动梦网"的发展,最终华丽转身一跃成为个人信息终端,成为被业界认可的"第五媒体"。2010年12月15日,《第五媒体行业发展报告》在第五  相似文献   

19.
INTERNET联网必备软件──Linux众所周知,计算机的核心是计算机网络,而目前风靡全球的计算机网络就是INTERNET。它已覆盖了150多个国家、连接了15000多个网络、220万台主机,拥有2500多万个用户(这是1995年上半年统计数字)。...  相似文献   

20.
趋势科技网络病毒墙——Network Virus Wall(简称NVW)开创了针对企业网络内部分段保护的概念,在各网段之间部署NVW,可以实现对网络病毒爆发进行实时监控,对没有安装防病毒客户端、没有安装系统安全补丁的计算机进行隔离或将其重定向到相应的软件安装服务器上,在一台或若干台计算机因为染毒而引起病毒爆发、大量病毒数据包在网络中传播时,NVW可以及时地将所在的网络异常网段隔离,并自动调用清除恢复服务操作,直至网络状态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