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回大地。一年的农事如何安排,如何落实,事关国计民生,几乎是党报社论年年要写的题目。引人注目的是,1961年春天,人民日报先后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两篇社论,而且谈的是同一个主题——实事求是。一篇的题目是《种植计划必须实事求是》,发表于3月1日;另一篇的题目是《种植计划要建筑在实际可能的基础上》,发表于4月22日。为什么在不长的时间内接连发表两篇社论呢?原来“大跃进”中农业生产方面出现的高指标、瞎指挥等错误作风,后来虽然经过纠正,到1961年尚未完全解决,制定种植计划时仍然  相似文献   

2.
196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老农问计》,这是人民日报当年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农业社论之一。从1958年“大跃进”,到1959年“反右倾”,风风火火,呼呼隆隆,中国处于空前的狂热之中。到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开始了一个调整时期。这篇评论是调整时期较有影响的一篇。篇幅不长,分为五段,一千余字。评论开头是:“春耕大忙季节到来,怎样使种植计划和增产措施符合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使争取今年农业丰收的雄心壮志建筑在切实可靠的基础上?”乡土味十足,专业性很强,不显山,  相似文献   

3.
1959年4月1日,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论合理密植》的社论,在当时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对全国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这篇社论,至今读来仍能受到很多启发,有不少方面值得我们在撰写社论和其它文章时借鉴。针对性强,是这篇社论第一个突出的特点。社论的题目叫做“论合理密植”,通篇也是  相似文献   

4.
1961年5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先摸情况,后作结论》,这是一篇从一件小事谈起,反对主观主义的重要评论,当年颇有影响。社论是从北京市灰石厂碎运车间解决矿车掉道这件小事谈起的。碎运车间的领导同志认定矿车掉道的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国内资料组编制的“人民日报社论索引”(一九四九——一九五八)已在今年九月间出版了。这本索引包括了人民日报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八年十年间的全部社论,共两千五百八十八篇。此外,并附有新华社在一九四九年和一九五○年发出的四十三篇社论和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几篇重要文章。索引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排列,第二部分按问题性质分类排列,第三部分选择一些容易被人记起的社论题目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此外并在第一部分的某些社论题目下面加了必要的注解。这样,用这本索引就可以比较方便地查找十年间人民日报所发表的全部社论。我们的编制工作是从今年三月开始的。为了保证工作质量,全部索引都经过了几次核对。索引的加  相似文献   

6.
《读1956年国家预算报告》是1956年6月10日人民日报社论,作者胡乔木。社论发表的前一天,即6月15日,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和农业部长廖鲁言在大会上作了报告。李副总理的报告题为《关于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的报告》,近两万字。社论是配合报告发表的,是一篇解释型社论。这篇社论当年很有影响,它带出  相似文献   

7.
196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老农问计》,这是人民日报当年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农业社论之一。从1958年“大跃进”,到1959年“反右倾”,风风火火,呼呼隆隆,中国处于空前的狂热之中。到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开始了一个调整时期。这篇评论是调整时期较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头评论。目前报刊上的社论数量偏少,评论员文章则有日渐增多愈显重要的发展趋势。仅以1990年12月份的《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为例,前者只发表一篇社论,而本报评论员文章则是十二篇,另有短评七篇;后者发表三篇评论员文章,七篇短评,社论一篇没有。在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和改善言论工作的形势下,面对评论员  相似文献   

9.
1959年4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目叫作“论合理密植”的社论。这篇社论写得比较好。为了学习,让我们从写作方法上做一点分析。主要分析一下这篇社论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上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关于这篇文章的结构全文共分十三段,十三段文章是按三个部分组织起来的。题目是“论合理密植”。这个题目很明确,表明了这篇文章是要讨论农作物的密植怎样才算合理的问题。这个题目不过宽,也不过狭,不是“论密植”(过宽),也不是“论三麦(或水稻、或玉米等)密植”  相似文献   

10.
一篇社论引起的人民日报创刊以来,发表社论近万。有些社论评述重大政治事件,传播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社论起的作用则很坏)。有些社论评述的事情看起来并不“震撼人心”,同样产生广泛影响,甚至引发重大论争。1956年6月20日发表的《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冒进》,就是一篇这样的社论(以下简称6月20日社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反对急躁冒进,但题目是全面概括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两点论而非一点论,是一篇观点鲜明、议论周详的好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年经济恢复、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第一篇社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篇社论当属1949年10月2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不可战胜的人民国家》.这篇社论针对联合国大会通过诬蔑中国人民的“决议”,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社论写到:“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都将永远记住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他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他宣布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社论强调指出:“在中央人民政府已宣告成立的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可以确信:我们已是一个不可能战胜的国家了.”  相似文献   

12.
在今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从7月7日《众志成城战洪灾》开始,到9月29日《学习抗洪英模 弘扬抗洪精神》止,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人民日报共发表评论36篇(不含“今日谈”、“人民论坛”专栏评论),其中社论2篇,任仲平文章1篇,短评1篇,其余32篇均为评论员文章。尤其是,从8月9日到9月8目,也就是在抗洪抢险斗争最为紧要的时刻,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每日一篇,有时两篇,篇篇掷地有声。这组评论经过报纸转载,广播电视转播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读  相似文献   

13.
1961年5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先摸情况,后作结论》,这是一篇从一件小事谈起,反对主观主义的重要评论,当年颇有影响。社论是从北京市灰石厂碎运车间解决矿车掉道这件小事谈起的。碎运车间的领导同志认定矿车掉道的主要原因是工人的思想麻痹,操作不良。根据这个“结论”,他们让掉道的工人作检查,让没掉道的工人介绍经验。可是,矿车仍然经常掉道,包括介绍过经验的工人也掉道。这种情况迫使车间领导同志亲自去观察操作,召集工人座谈,弄清真相,原来主要原因是道叉安的不是地方。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如果就事论事,大可不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一篇社论。可是,社论从这件小事引出了一番大道理。1961年,是中国经历了1958年“大跃进”折腾后极其困难的一个时期,也是1960年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一个  相似文献   

14.
社论是表明报刊的政治面目的旗帜,是新闻评论中最重要的文体,是直接代表报刊编辑部的权威性言论。党的报刊的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直接表达党和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可以结合形势和任务,阐明政策,表明态度,澄清是非,引导舆论。社论何以具有权威性不妨先举一篇人民日报重要社论为例。人们还记得,1989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城里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波。《人民日报》于4月26日即动乱开始后不久,及时发表了重要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  相似文献   

15.
1959年4月1日,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论合理密植》的社论,在当时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对全国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这篇社论,至今读来仍能受到很多启发,有不少  相似文献   

16.
经济评论比较难写。为什么?一、很多经济理论、经济政策问题广大读者不熟悉。二、经济评论容易失之于枯燥。能够把一篇经济评论写得使广大读者都能读懂,而且读得比较有兴味,确非易事。1957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少花钱多办事是可能的——谈我国基本建设的初步经验》,基本上做到了既使读者能读懂,又使读者能读得有兴趣,是一篇比较好的经济评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是一篇及时传播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经验的社论,同时也是及时传达党和政府新的重要的方针政策的社论,它寓传达方针政策于传播实际经验之中。  相似文献   

17.
天津日报从2月10日至23日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工作,结合天津实际情况,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为主题,连续发表了社论和评论员文章达11篇之多。社论和评论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党的基本路线,强调必须从天津的实际出发,加大改革分量。该报2月10日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的社论,是系列评论的首篇。社论一开始就阐明了天津市1992年工作基本方针是“解放思想、大胆实  相似文献   

18.
经济评论比较难写。为什么?一、很多经济理论、经济政策问题广大读者不熟悉。二、经济评论容易失之于枯燥。能够把一篇经济评论写得使广大读者都能读懂,而且读得比较有兴味,确非易事。1957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少花钱多办事是可能的——谈我国基本建设的初步经验》,基本上做到  相似文献   

19.
1957年4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很有影响的社论,题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这篇社论是根据刘少奇同志当时在湖南省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的,后来收入《刘少奇选集》。五十年代中期,百废俱兴。随着我国国民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要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是陈云同志为人民日报撰写的一篇社论,发表于1950年3月10目。陈云同志当时在中央分管财经工作。在这篇社论发表前后,人民日报于同年2月6日、3月22日还发表了李立三同志撰写的《学会管理企业》、薄一波同志撰写的《税收在国家工作中的作用》。这几篇社论,对解决当时财政经济工作中的重犬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同年3月,中共中央就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