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诸宫调流传下来的仅有一种——《天宝遗事诸宫调》,本文根据相关曲谱,分析其用韵情况,归纳出15个韵部,并与《中原音韵》、金诸宫调、元曲作对比,发现其个别韵脚及其读音并未与《中原音韵》完全一致,从而揭示出当时存在的一些语音发展变化现象,还新发现了一些《中原音韵》应收未收之字。对廖殉英1964对《天宝遗事诸宫调》的研究,本文也作了较多的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2.
陈美容 《现代语文》2006,(10):63-64
诸宫调又称"诸般品调",是我国宋金元时代流行于北方的一种说唱艺术.现存的诸宫调仅3部,即<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这三部作品收入<全诸宫调>,是今天能见到的宋金元时期"诸宫调"这一艺术形式文献资料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北方语言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3.
诸宫调又称“诸般品调”,是我国宋金元时代流行于北方的一种说唱艺术。现存的诸宫调仅3部,即《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这三部作品收入《全诸宫调》,是今天能见到的宋金元时期“诸宫调”这一艺术形式文献资料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北方语言的代表之一。引介补语的助词“得”“来”和“得来”在《全诸宫调》中的运用已相当频繁,考察它们的用法及其差异可以让我们对当时当地的语言面貌有进一步认识。“得”“得”原来是一个实义动词,是“获取”“得到”的意思,后来它的意义逐渐虚化,变为引介补语成分的助词。《全…  相似文献   

4.
《玉壶清话》是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野史笔记。其内容主要记载君臣行事、礼乐文章、四海见闻等,此书从宋初至熙宁间诸文集中辑史闻杂事而成,为我们研究五代史和北宋史提供了珍贵资料。该书版本较多,流传较广,从《说郛》本到《知不足斋丛书》本,从刻本到抄本,通过对其版本源流的考证评述利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全诸宫调》包括现存全部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本文对《全诸宫调》中的重言词进行了考察,从词类、形式和语法功能方面对其重言词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解说.与上古、中古重言词相比,《全诸宫调》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重言词,有的保留到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6.
名学作为先秦诸子学的一个学派,只有《公孙龙子》、《邓析子》和《尹文子》三书流传至今,其真伪难辨.比较研究其中代词使用情况可以从一个角度分析三部作品的不同,也可窥探先秦汉语代词面貌.  相似文献   

7.
一、《集韵》和《集韵》研究有宋一代,小学类工具书蜂拥而出,其中,韵书的刊刻也形成了一个高峰。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等重修《切韵》《唐韵》而成《广韵》以后,又于景佑四年(1037年)成《礼部韵略》,宝元二年(1039年)成《集韵》,前后大约30年,由官方编定三部有重大影响的重要韵书,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三部书中,当然以《广韵》影响最大,那是因为人们把它当成了《切韵》的替代品。其次,《礼部韵略》也产生过重大影响,那是由于士子博取功名必须依从此书。惟独《集韵》,虽同为官修韵书,却“刊行稀少,流布不广”[1](页2)。其实,在这三部著作中,《集韵》卷帙最大,收字最多,内容最复杂。但这也正是此书流布不广的原因[1](页2-6)。由此可以想见,《集韵》编辑难,流传难,研究更难。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16,(1):53-56
押司马迁《史记》自问世以来为之作注的有几十家之多,但最具学术价值的是《集解》《索隐》和《正义》三部,后经宋人刊刻合为一编,附于《史记》正文之后,史称《史记三家注》流传至今,是研究《史记》文本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但三家注注解《史记》成绩斐然的同时,释文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历代均有学者对之辨正。因此,结合前人读书札记,并结合自己阅读三家注时发现的几处疑误,用具体的例证阐述《史记三家注》注解《史记》过程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9.
《太上感应篇》是成书于北宋年间的道教劝善书。《玉真先生语录》是集成于元代初期的净明道经典。本文从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两部道教文献劝善思想的相同之处,并试图指出它们劝善目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据《隋书.经籍志》,《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根据清儒的研究,唐时尚存的《韩诗》,最终亡于两宋之交,流传至今的,只有一部《韩诗外传》了。但三家《诗》是两汉《诗》学主流,对三家《诗》著述情况进行梳理,有助于全面地了解两汉《诗》学状况。本文从众多的文献材料中选取有关论述,对两汉三家《诗》著述详加排列,力图对这些著作的有关情况分别给予确定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