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柳树的趣闻     
春天一到,绿满大地。人们又要观赏到柳树那婀娜多姿的风采了,这里有几段关于柳树的趣闻,或许能增添你赏柳树的兴致和撰文的材料吧。插柳游春。我国古代,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在坟头上以示追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柳树送别。我国古代折柳枝送别亲友的习俗,有人说源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也有人说因为“柳”和“留”读音相同。后世常以…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一诗叙述兰芝被遣经过一段中,写到兰芝、仲卿迫于焦母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不得不盟誓分别时,用“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表达他们的依恋情深。但“依依”当作何解,没注。有人则在是讲解“依依”时,往往引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依依”加以佐证,说这是表达夫妻二人情笃爱深,不忍离别的感情。但又语焉不详。考《诗经·采薇》中的这两句本是写戍边士兵远别家室时的季节景象,为士兵出征勾勒的一幅自然景象的国画。这是征人在戍边征战中饱受羁旅之苦,伤离别之情,由眼前回家路上“载渴载饥”的景物回忆来时的风光的。“依依”是写春天里柳条柔弱而随风飘荡不定的样子。后来人们因“柳”与“留”音相谐协,才以折柳相赠来寄托因征战、羁旅离别相思留恋之情。按古文修辞省文用法,往往将“杨柳依依”节用为“依依”,成语中就有“依依惜别”、“依依不舍”的说法,即形容有了感情,不忍离别。《孔雀东南飞》即是此意义,这实际是《采薇》中“依依”的用法的引申发展,它的语源可上溯到《诗经》。但这里的“依依”与《采薇》中的“依依”形容杨柳轻柔飘荡的状貌应该说在释义上不是一回事。它与王维《渭川田家》中的“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之“依依”用法倒是相同的。因此人们错误地直接引用《采薇》中的“依依”来佐证此处的讲解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汉代流行“折柳相赠”习俗,《三辅黄图·桥》云:“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折柳送别,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 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邵谒《苦别离》:“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扬柳,此地无树根。”岂止是柳条折尽了,再折下去,连树根也快折完(枯死)了。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杨柳折尽不要说了,送别人的眼泪也要  相似文献   

4.
自汉代起,我国民间便有折柳送别之习俗。为何折柳送别,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古时候柳树多种在大路两旁,长条低垂,有依依恋人之感。二说“柳”与“留”同音,折柳有留下之意。三说柳条柔软蔓长,可拴住人的心儿。下面采撷几首咏柳诗,与君共赏。“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这是南朝萧绎的《绿柳》诗,写得较早,描绘出柳树刚刚抽叶飞花时的美景,着眼于花、叶、色,突出一个“绿”字,颇有诗意。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汉代流行“折柳相赠”习俗。折柳送别,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邵谒《苦别离》:“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杨柳,此地无树根。”岂止是柳条折尽了,再折下去,连树根也快折完(枯死)了。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杨柳折尽不要说了,送别人的眼泪也要流尽了。翁绶《折杨柳》:“殷勤攀折赠行客,此去江山雨雪多。”人生道路坎坷,仕途险恶,行人得多多留意呀。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  相似文献   

6.
赏析: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7.
张甲成 《学周刊C版》2010,(3):193-193
古代送别诗自《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始,其后逐渐演绎发展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和类别之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  相似文献   

8.
历代不少诗人把乐曲融入诗歌,借以抒发各种情感。我们现在还能从很多古诗词中领略这些乐曲的魅力。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折路边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宵人静时,诗人听到了笛曲“折柳”,想到春天已至而  相似文献   

9.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是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词句,其中的《后庭》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其实把乐曲融入诗歌,借以抒发各种情感,在历代诗人的诗作中多有体现。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宵人静时,诗人听到了笛曲“折柳”,想到春天已至而自己却漂泊在外,不禁勾起思乡之情。2《.关山月》,也称《关山》,笛曲名,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  相似文献   

10.
历代不少诗人把乐曲融入诗歌,借以抒发各种情感。常见的乐曲有: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宵人静时,诗人听到了笛曲“折柳”,想到春天已至而自己却漂泊在外,不禁勾起思乡之情。2.《关山月》,也称《关山》,笛曲名,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之情。如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诗中呜呜咽咽的笛声,如导火索般引发了征人积郁在心中…  相似文献   

11.
2002年高考全国卷一第17题诗歌鉴赏题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题目是这样的“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当年很多学生对这道题答得并不好,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折柳”的寓意。其实折柳是古代的一种习俗。  相似文献   

12.
自古至今,人们都希望通过语言表达出那种久别重返而又睹物伤怀的莫可名状的感情,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运用他们的智慧,写出了心中的感触。《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句就把这种情感淋漓尽致她表达出来了。西周诸侯争战,人民蒙难,男子被迫出征,冲杀疆场。临别时,亲人、妻子折柳相送,明知战场上十不归一,可还是把这万般柔情倾注于这细细柳条。离别时正是柳条青青之际,正是春光烂漫之时,而归来却是雨雪霏霏,寒冬已至。虽然这并不一定实指春去冬归,但它也还说明了春去冬来,不知几易春秋。战争带来灾难,人民流离失所,苛捐杂税繁重,加之战争中青壮年男子阵亡,劳力缺乏,农村中弱妇赢老,不胜耕种,自然而然,各地呈现的是一片荒凉凄  相似文献   

13.
古时交通不便,亲友远别,难免伤情。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习俗。汉乐府中就有《折杨柳》篇。折柳送别,唐代  相似文献   

14.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词里的句子。它最能代表柳永词的风格,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柳”与“留”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产生缕缕离愁。清秋的晓风是寒冷的,柳永借助寒风写出别后心情的悲伤。月挂树梢本是自然景象,着一“残”字,就有了凄凉冷落之感。这样看来。作者写“杨柳岸晓风残月”,表面上是设想酒醒以后的情景,实际上出神入化地表达了作者别后的孤寂之情。特别令人欣赏的是全句不用一个虚词,如介词、连词、语气词等,而由名词组合一起。这样不仅密度高,而且力度强,读后使人觉得诗句简洁含蓄又余味无穷。昔人论诗,曾有“景语”“情语”  相似文献   

15.
咏柳惜别 ,折柳送客 ,这在古诗文里可以见到很多。《诗经·小雅·采薇》里就有“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的名句。“依依”的杨柳把一个久役异乡的戍卒那种思乡之情和盘托出。“柳”和“留”谐音 ,可以表达人的挽留之意。后来人们似乎感到仅对“柳”的依恋还不足以寄托情怀 ,于是干脆折下一枝送亲别友 ,渐渐地成为习俗。到了唐代 ,折柳送客之习更盛。刘禹锡《杨柳枝词》云 :“城外春风吹酒旗 ,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 ,惟有垂柳管别离。”唐末诗人罗隐的《柳》诗也写道 :“灞岸晴来送客频 ,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 ,争解垂丝绊…  相似文献   

16.
“折柳赠别”民俗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柳之古义与离别的联系入手,结合柳树的特点和功能,分析论述了古代“折柳赠别”民俗的缘起与发展以及“折柳”在送别诗词中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7.
《诗经·小雅·黄鸟》(以下简称《黄鸟》)是一篇众说纷纭的诗。但对诗中的“黄鸟”,当代《诗经》研究者的意见却比较一致,即认为是指剥削者。高亨先生说《黄鸟》的“作者是个佃农”,黄鸟指地主,“此诗与《魏风·硕鼠》有相似的地方”(《诗经今注》)。余冠英先生说《黄鸟》写的是“离乡背井的人在异国遭受剥削和欺凌,更增加对邦族的怀念”,黄鸟  相似文献   

18.
峨嵋山月歌!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从一个“影”字联系诗行贯通诗意来想像诗人的形象,揣摩诗人的情感。“影”关联的是“月”,诗人应该是站在船上面朝半轮秋月,流淌的江水中拖着他长长的身影;联系第四句“思君”来看,诗人是在对月怀人。“影”随江水流,思念也如江水绵绵不绝汩汩滔滔,可见诗人对友人的情之真,思之深。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虽然含有古代重要文化常识(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谐“留”),但“折柳”既然是“关键”,就必然与上下诗句有密切联系。纵向联系,贯通诗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写低沉的笛声,随春风散满洛城,“暗”字暗示着夜深人静笛声低沉;“此夜曲中闻折柳”点明所吹乐曲为《折柳曲》,“何人不起故园情”说明《折柳曲》引发的情思是思乡之情。我们能不能利用知识积累来横向联系,触类旁通,理解诗意呢?回顾含有“杨柳”一词的诗句,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岸,晚风残月”……...  相似文献   

19.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中的《击鼓》篇,如今经常被人引用为爱情宣言,但也有人说这句诗最初是用来歌颂战友之隋的。它到底是写什么的呢?让我们先来看—下原诗。  相似文献   

20.
一、引子:且看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闻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由此,不难看出:考题设问的关键是“折柳”,因此,弄清该词在古诗词中的含义及作用,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故此,笔者就以“折柳”为引子,漫话“柳俗”。二、柳俗:1.“折柳”。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